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1177) 作品数:6 被引量:36 H指数:4 相关作者: 杨波 关方霞 樊旭辉 陈雨 赵成斌 更多>> 相关机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及其对内源性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在脊髓损伤(SCI)后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其对内源性细胞增殖的潜在影响。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46只,以改良Allen′s法制备脊髓T9节段挫伤模型,用评估后肢的运动功能,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法观察GFAP,Nestin的表达情况。结果:hUCMSCs组在移植后行为学评分(BBB)明显高于PBS组(P<0.05),且损伤腔隙比PBS组更小(P<0.05);移植组中BrdU阳性细胞比对照组增加显著。结论:hUCMSC促进内源性细胞的增殖,有助于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 黄华 张文进 关方霞 田毅 郭伟旭 宗盛华 徐丹 胡祥 Eileen Shen 杨波关键词:脊髓损伤 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星型胶质细胞活化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神经星型胶质细胞活化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0只脊髓损伤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2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和甘露醇等,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植入神经星型胶质细胞修复。用BMS评分标准评估脊髓损伤后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划定损伤区范围,确定大鼠形态修复情况;用Neu N染色观察2组大鼠神经元存活情况。结果脊髓损伤1 d的BMS评分,实验组为(0.9±0.1)分与对照组(1.0±0.1)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给药后7 d,实验组BMS评分(4.7±0.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0.5)分(P<0.05)。给药后,实验组大鼠的损伤面积(0.33±0.04)mm^2以及损伤空洞面积(0.07±0.02)mm^2,显著小于对照组的(0.57±0.04)mm^2和(0.11±0.03)mm^2(P<0.05);实验组,损伤区域出现存活的神经元,且存活神经元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神经星型胶质细胞活化修复脊髓损伤大鼠效果理想,能促进大鼠的功能血与组织修复。 樊旭辉 杨波 张保山 吕志军 杨明明关键词:脊髓损伤 定量半横断刀改进大鼠脊髓半横断块状缺损模型 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研究自制定量半横断刀对大鼠脊髓半横断块状缺损模型的改进效果。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20~250 g。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实验组采用自制定量半横断刀制作脊髓半横断块状缺损模型,对照组采用眼科手术刀制作模型。观察两组大鼠术后并发症;模型制备前及制备后21 d行电生理检测;模型制备后6 h及5、28 d,光镜下观察各组脊髓半横断块状缺损边缘的组织结构;模型制备后1、3、5、7、14、21、28、35、42、56、84 d,对两组实验动物行健、患侧后肢BBB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动物死亡率分别为0和2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电生理检测:两组术前健侧感觉诱发电位(sensory evokedpotentials,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潜伏期和波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 d,对照组MEP及SEP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降低,与术前及实验组术后21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组内术前及术后2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对照组健侧脊髓损伤后6 h可观察到小血肿,5 d时见脊髓组织间隙疏松及嗜神经现象,28 d时见脊髓块状缺损边缘组织明显小空洞形成,未见正常形态神经元;而实验组5 d时未见神经元不可逆损伤,28 d时块状缺损边缘可见正常形态神经元及部分空泡样改变。运动功能评分:除实验组与对照组患侧BB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间或健、患侧间BBB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量半横断刀制备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制作过程重复性好且制成的模型稳定,是研究脊髓半横断损伤的理想模型。 胡炜 关方霞 孙剑瑞 唐尤佳 杨枫 李远 杨波关键词:脊髓半横断损伤 术前血常规、凝血指标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DVT的预测效能 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观察术前血常规、血凝指标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测中的效能。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26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186例和非DVT组740例。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指标(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筛选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可能危险因素,然后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神经外科术后DVT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法计算各危险因素预测神经外科患者手术后发生DVT的截断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相比,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OR=1.662,95%CI为1.339~2.063,P<0.01)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OR=1.535,95%CI为1.094~2.155,P=0.01)是神经外科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中性粒细胞计数值预测神经外科术后DVT形成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2,截断值为5.95×109/L,相应的预测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82.7%;D二聚体水平预测神经外科术后DVT形成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截断值为0.546 mg/L,相应的预测敏感度为71.9%,特异性为82.7%。结论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与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用于预测神经外科术后DVT的发生,效能较好。 赵银凯 杨波 冯淼淼 李东鹏 赵成斌 王亚东 陈雨 索国瑞关键词:神经外科 手术疗法 深静脉血栓形成 D二聚体 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的变化规律及意义 被引量:1 2016年 背景: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重建及修复成为关注焦点。稿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胶质细胞的变化规律。方法:取42只成年雄性SD大鼠,以随机数字方法分为7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假手术组仅打开椎板,不损伤脊髓;脊髓损伤后1,7,14,21,28 d组,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脊髓损伤后相应时间点处死。采用BBB评分法评估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取完整脊髓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结论:(1)BBB评分:正常对照组与假手术组运动功能正常。脊髓损伤后1 d完全瘫痪,7 d后肢运动开始恢复,14 d明显恢复,21,28 d后肢运动功能与14 d无明显差异;(2)苏木精-伊红染色:脊髓损伤后1 d,髓内弥漫性出血,细胞大量坏死;伤后7 d,髓内出血逐渐吸收,炎症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形成空泡;伤后14 d,出血完全吸收,脊髓结构破坏,囊腔形成;伤后28 d,脊髓结构完全破坏,巨大空洞形成,局部大量瘢痕组织形成;(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脊髓损伤后,星形细胞增生、突触增加,14 d时最为明显;7 d可见轴突间隙稍增大,结构紊乱,21 d髓鞘结构破坏;(4)免疫荧光染色:脊髓损伤14 d,损伤局部出现大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神经巢蛋白阳性细胞;(5)结果表明:脊髓损伤早期,损伤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细胞突起和胞体肥大、增殖,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巢蛋白表达上调,有利于脊髓损伤修复。 樊旭辉 杨波 胡祥 关方霞关键词: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髓鞘碱性蛋白 免疫荧光染色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 Biocompatibility of nano-hydroxyapatite/Mg-Zn-Ca alloy composite scaffolds to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Wharton's jelly in vitro 被引量:4 2014年 Seeding cells and scaffolds play pivotal roles in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Wharton’s jelly-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WJCs)from human umbilical cord represent attractive and promising seeding cells in tissue regeneration and engineering for treatment applications.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explore the biocompatibility of scaffolds to seeding cells in vitro.Rod-like nano-hydroxyapatite(RN-HA)and flake-like micro-hydroxyapatite(FM-HA)coatings were prepared on Mg-Zn-Ca alloy substrates using micro-arc oxid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WJCs were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e cellular biocompatibility of Mg-Zn-Ca alloys after different surface modifications by observing the cell adhesion,morphology,proliferation,and osteoblastic differentiation.The in vitro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N-HA coating group was more suitable fo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cell osteoblastic differentiation than the FM-HA group,demonstrating better biocompatibility.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RN-HA coating on Mg-Zn-Ca alloy substrates might be of great potential in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GUAN FangXia MA ShanShan SHI XinYi MA Xun CHI LianKai LIANG Shuo CUI YuanBo WANG ZhiBin YAO Ning GUAN ShaoKang YANG Bo关键词:NANO-HYDROXYAPATITE BIOCOMPATI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