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JG200816)

作品数:2 被引量:5H指数:2
相关作者:乐凤凤蔡昱明郝锵宁修仁刘诚刚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天津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南海北部
  • 2篇初级生产力
  • 1篇遥感
  • 1篇叶绿素A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生物
  • 1篇植物生物量
  • 1篇生物海洋学
  • 1篇生物量
  • 1篇物量
  • 1篇粒级结构
  • 1篇固碳
  • 1篇固碳量
  • 1篇海洋学
  • 1篇浮游植物
  • 1篇浮游植物生物...

机构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天津农学院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2篇郝锵
  • 2篇蔡昱明
  • 2篇乐凤凤
  • 1篇刘诚刚
  • 1篇宁修仁

传媒

  • 2篇海洋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2009年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粒度分级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被引量:3
2017年
2009年2月在南海北部海域现场观测粒度分级叶绿素a质量浓度和初级生产力(PP)的分布。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水柱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11~8.37 mg/m3,平均为(1.28±2.23)mg/m3,高值区出现在珠江口及近岸海域;初级生产力的范围为344.8~1 222.5 mg C/(m2·d),平均为(784.2±351.4)mg C/(m2·d),高值区位于近岸及陆架海域。浮游植物粒度分级测定结果表明,在生物量较高的近岸海域,叶绿素a的粒级结构以小型浮游植物占优势,其贡献率为40.9%,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率分别为34.6%和24.5%;而在生物量较低的陆坡和开阔海域,各粒级浮游植物对叶绿素a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微微型浮游植物(78.9%),微型浮游植物(17.2%)和小型浮游植物(3.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分级叶绿素a的区域化分布特征与洋流运动下营养盐的分布密切相关,同时叶绿素a又高度影响着此区域PP的分布。此外,我们将调查海域实测所得浮游植物最佳光合作用速率与采用垂向归一化初级生产力模型估算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后者明显低于前者,这说明通过水温估算最佳光合作用速率的算法在冬季南海北部可能存在低估。
曾祥茜乐凤凤周文礼蔡昱明郝锵
关键词: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物量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
南海北部初级生产力的物理-生物海洋学耦合特征及其对固碳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通过修订的VGPM模型,利用南海北部7年平均SeaWiFS和AVHRR遥感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河口上升流及反气旋涡等生境表层叶绿素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季风驱动下的物理-生物海洋学耦合过程是控制研究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的主导因素。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随着季风、环流以及中尺度涡等物理现象的更替而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季节变化,其高值一般出现在珠江口和沿岸上升流区,而低值则出现在外陆架反气旋涡和海域南端,往往伴随东北季风的盛行而升高,随西南季风的增强而降低。通过遥感资料估算得到南海北部海域年平均初级生产力为165.6 g/(m2.a)(以碳计),浮游植物年固碳量为4.83×107t/a(以碳计),其中每年最多约有1.9×107t碳向真光层外输出。
郝锵宁修仁蔡昱明刘诚刚乐凤凤
关键词:南海北部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遥感固碳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