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3JZD036)

作品数:46 被引量:110H指数:6
相关作者:樊志民朱宏斌赵越云刘壮壮李荣华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3篇历史地理
  • 12篇农业科学
  • 5篇经济管理
  • 2篇水利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5篇农业
  • 3篇政权
  • 3篇社会
  • 3篇生态
  • 3篇农业类
  • 3篇农业类型
  • 3篇秦汉
  • 3篇秦汉时期
  • 3篇清代
  • 3篇文明
  • 3篇民国
  • 3篇民国时期
  • 3篇黄河
  • 3篇旱作
  • 3篇《齐民要术》
  • 2篇演进
  • 2篇饮食
  • 2篇饮食文化
  • 2篇游牧
  • 2篇中华文明

机构

  • 40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南开大学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国家林业和草...

作者

  • 20篇樊志民
  • 9篇朱宏斌
  • 7篇李荣华
  • 7篇刘壮壮
  • 7篇赵越云
  • 3篇郭建新
  • 2篇党晓虹
  • 2篇姜天龙
  • 1篇陈祥
  • 1篇张志鹏
  • 1篇卫丽
  • 1篇李荣华
  • 1篇郭风平
  • 1篇汪玉秀
  • 1篇陈越
  • 1篇沈志忠
  • 1篇吴巧霞

传媒

  • 9篇中国农史
  • 9篇农业考古
  • 2篇兰州学刊
  • 2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理论导刊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历史研究
  • 1篇西域研究
  • 1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经济史研...
  • 1篇中国社会经济...
  • 1篇人民黄河
  • 1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民俗研究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世界竹藤通讯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湖南城市学院...

年份

  • 5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7篇2018
  • 6篇2017
  • 13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齐民要术》看南方饮食文化的北传被引量:3
2014年
《齐民要术》是研究汉魏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通过梳理与饮食相关的资料,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南方地区的饮食史料,主要包括食物加工方式、调味品、水果类副食以及茶叶等。这些富有南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在南北交流的过程中,被带到中原地区,丰富和发展着这一地区的饮食文化。
李荣华
关键词:《齐民要术》
中国北方地区的家马引入与本土化历程被引量:8
2017年
晚商以前,经过驯化的家马开始被零星引入中国北方地区。但环境的制约和家马利用方式的欠缺,使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晚商以前,先民与马之间保持着一种相对松散的关系。从晚商时期开始,环境转变与家马"服劳"功能的开发,使家马的本土化历程迅速展开。在中原地区,家马成为拉车的役畜,拓展了旱作农业的内涵,促进了农耕民族的发展;在北方地带,家马成为骑乘的对象,为游牧业和游牧民族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两种不同的家马本土化路径,都经历了风土适应、技术改造和文化接纳三个环节,同时衍生出北方地带和中原地区两种不同的经济结构演变趋向,或是造成中国晚商西周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最初动因之一。
赵越云樊志民
关键词:家马晚商本土化
试论姬姜关系视角下后稷的文化属性
2019年
后稷一般被认为是周人的直系先祖,探讨后稷问题对推进先周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姬姜两族关系入手,为探讨后稷的文化属性问题提供了可能性。从周原的先周文化与东方光社文化的关系、《生民》与《緜》关于周不同始祖和社会环境的记述、传说中很多农业神被冠以姜姓特征,以及后人对后稷形貌特征的描述等方面,推测后稷很可能起初属于姜炎文化,后在姬姜联盟的背景下被周人借为先祖,其实是其母系舅祖。
朱家楠卫丽
关键词:后稷诗经
宋诗词对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启示
2016年
从宋代诗词中分析宋朝国防教育的特点及国内外社会、经济、军事情况。结合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特点,分析宋朝的国防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作用。
姜天龙樊志民
关键词:宋代诗词国防教育
北方地区裴李岗时代的定居生活与生业模式选择被引量:1
2018年
对已公布的关于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材料和数据进行综合梳理,可以发现:一方面,诸多材料指向这一时期以渔猎采集而获得的野生动植物是原始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而栽培植物与家养动物在先民食谱中的比重则较低,揭示出农业生产出量较少;然而另一方面,在各遗址出土的遗存中用于农业生产、收获、加工的石器农具又占据很大比重,揭示出先民对农业较多的劳动量投入。本文参考聚落考古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上述投入与产出的矛盾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人类生理性特征要求其追求定居的生活方式,在可利用资源短缺的条件下,以对农业投入更多的劳动量获取较少产出,以弥补渔猎采集的食物不足,并换取迁徙行为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是原始人类斟酌权衡后的一种理性选择。同时,这一理性选择对原始人类的文明化进程产生了极大促进作用。
任文洁樊志民
关键词:农业生产
我国古代葛的种植栽培及葛织品利用被引量:2
2021年
新石器时期葛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纺织原料来源,《越绝书》明确记载了在春秋晚期葛被大规模种植、栽培,用于纺织的情况。《诗经》《周礼》《礼记》《仪礼》《尚书》等众多著作展示了先秦时期有关葛及其织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利用及其文化上的深远影响。两汉之后,葛的利用每况愈下,多作食药两用,历朝农书少有收录。明代的《农政全书》和《二如亭群芳谱》在前人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性收录,保留了种葛、采葛等较为完整的农业经验以及练葛、织造等繁复机巧的科学纺织工艺。葛的植物特性不仅决定了葛种植栽培的内容,也深刻影响到对葛纺织价值的利用。了解葛的种植、栽培及葛织品的利用价值,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早期的传统农业,并对现代农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徐昀徵朱宏斌
关键词:种植历史种植栽培织造工艺
“弱者道之用”:农业起源的人类主观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关于农业起源的环境变化说、人口压力说、技术进步说,都未能就农业的起源形成令人信服的结论。在前农业时代,在很长的历史时段里人类很可能是以整个生物界中相对弱者的身份或地位出现的。生存劣势迫使人类积极探寻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生存能力与生存空间,此或是原始农业起源的契机之一。在满足基本饮食需求以维持生命的问题上,人类被迫接受"广谱采猎"模式,起初只是对不稳定的食物资源的一种动态适应而已。人类选择生存环境不太严酷的中纬度地区,在资源的供给与胁迫交互作用下,迫使人类在采集渔猎之外谋求新的生存途径与方式。"弱者道之用",人类的农业活动是基于自身的弱质性而被迫采取的应对外在自然环境的一种生存方式,是权衡利弊得失之后自我选择之结果。
樊志民李伊波
关键词:善假于物农业起源
稻旱关系:中华早期文明形成的农史考察——兼论历史早期的“华夏”意识被引量:6
2016年
对中国农业发生、发展和中华早期文明演进的路径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某种一致性与相似性,为系统探索农业与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可能性。新石器时代农业发生以来,古代中国南北方各自形成了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两种带有地域性色彩的农业类型,在两种农业类型之间产生的"稻旱关系"深刻影响了早期文明进程。具体而言: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和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自其产生之日起便呈现出相互交流迹象,并以新石器时代晚期在秦岭-淮河一线形成了一片稻旱混作农业区为标志而达到高峰;然而,史前洪水事件与先民平治水土的活动使彼此交流互补的稻旱关系走向分异独立,与平治水土相伴而生的华夏族对苗蛮族的持续打击,则使华夏、东夷、苗蛮之间的族群界限明晰化,从而促成了历史早期"华夏"意识的初步形成。稻旱关系的分异一方面使得史前中国南北格局得以终结,另一方面促成以华夏族为首的"泛北方地区"开始形成,从而为历史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即稻旱关系对中华文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
赵越云樊志民
关键词:农业历史中华文明
农牧关系: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农史考察——兼论历史早期的“中国”边界被引量:1
2016年
历史时期形成的旱作农业类型是一种以旱作种植业为主、以养畜业为辅的,种养结合且结构功能较为完整的农业类型;而所谓游牧农业类型是一种以游牧业为主,结构功能并不完整的农业类型。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伴随作为游牧农业因素的家养牛羊在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和渭河—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先后出现,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开始在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形成并逐步发展;至晚商时期开始,家马的出现与用于骑乘,使得上述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或分化、或转型,在晚商西周春秋时期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和渭河—黄河中下游流域之间基于农业类型的差异而形成的界限逐步明晰化,形成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农牧关系。农牧关系的形成导致晚商西周王朝的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变动,中原王朝与蛮夷戎狄的界限开始萌发并逐渐明晰,彼此之间的冲突融合促成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同时,西周王朝关于"中国"的地理边界得以明确,"中国"概念的形成标志着早期国家突破了"华夏"血缘族群认同的唯一纽带,地缘政治认同开始形成,广域王权国家在西周王朝时期获得进一步发展。
赵越云樊志民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牧经济格局的历史考察被引量:3
2015年
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方逐渐形成了以"龙门—碣石"为界的农牧分界线。魏晋南北朝时期,农牧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转变。由于各民族进入中原的时间略有不同,"汉化"的程度差异很大,再加上战乱,这一时期北方农牧经济格局的演变经历了漫长而反复的过程。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雄踞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然而,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进入中原的游牧民族转而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又重新占据优势并向北推进。这种变化为隋唐时期北方经济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壮壮樊志民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