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0808001)

作品数:2 被引量:169H指数:2
相关作者:吴建平房立华张天中明跃红黄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震
  • 3篇地震定位
  • 2篇三维P波速度...
  • 2篇波速
  • 1篇地壳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地球
  • 1篇断裂带
  • 1篇姚安地震
  • 1篇余震
  • 1篇余震分布
  • 1篇直达波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藏高原东缘
  • 1篇球形
  • 1篇汶川地震
  • 1篇裂带
  • 1篇龙门山
  • 1篇龙门山断裂
  • 1篇龙门山断裂带

机构

  • 5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作者

  • 5篇吴建平
  • 3篇张天中
  • 3篇房立华
  • 2篇王未来
  • 2篇明跃红
  • 2篇王长在
  • 1篇黄媛

传媒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震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2009年姚安地震序列精定位及震源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研究
2000年1月15日云南省姚安地区发生了M_S6.5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09年7月9日,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又发生了一次M_S6.0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在短短的几年内,在非常相近...
王长在吴建平房立华王未来明跃红张天中
文献传递
汶川M_s8.0级地震余震分布及周边区域P波三维速度结构研究被引量:149
2009年
利用川滇地区长期积累的地震走时观测资料和汶川地震余震观测资料对汶川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区域地壳和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浅部P波速度分布与地表地质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龙门山断裂带在20 km以上深度表现为高速异常带,彭灌杂岩体和宝兴杂岩体为局部高速异常区.龙门山断裂带中上地壳的局部高速异常体对汶川地震的余震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余震带南端,余震全部发生在与宝兴杂岩体对应的高速异常体的东北侧;在余震带的中段,与彭灌杂岩体对应的高速异常体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余震的分布;在余震带的东北端,宁强—勉县—带的高速异常体可能阻止了余震进一步向东北扩展.龙门山断裂带中上地壳的P波高速异常表明介质具有相对较高的强度,在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挤出过程中起到了较强的阻挡作用,有利于深部能量积累.在30 km深度之下,扬子地块具有明显的高速特征,其前缘随深度增加向青藏高原方向扩展,在下地壳和上地慢顶部已达到龙门山断裂带以西.
吴建平黄媛张天中明跃红房立华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定位层析成像龙门山断裂带
青藏高原东缘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青藏高原东缘地处我国南北地震活动带的中南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发生了10多次7级以上大地震,特别是汶川M_S8.0大地震造成了重大损失。青藏高原与周边块体的相互作用造成了该地区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区内...
吴建平房立华王未来苏金蓉杨周胜张天中
文献传递
地震定位中地球球形对直达波离源角计算的影响
将地表看成平面时,在均匀速度模型中直达波的离源角(射线和震源至地心连线的夹角)总是大于等于90°。对于相同的震中距,离源角随震源深度增加而变大,直达波的走时随震源深度也是增加的。但考虑地球是个球体时,则不然。假定地球球形...
张天中吴建平
文献传递
2009年姚安地震序列定位及震源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研究被引量:21
2011年
利用2009年7月9日姚安MS6.0地震序列的到时数据,应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并反演了震源区的三维速度结构.经过资料选取,共有873次余震事件参加了反演.重定位结果显示,姚安地震余震序列呈WNW向条带状分布,大部分地震的震源深度集中在3—12km之间.从余震的深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推测,姚安MS6.0地震震源区的应力分布经过3次调整,开始的40个小时,应力从下向上调整;随后的20个小时,余震散布在3—23km深度范围内,应力在较大深度范围内调整;从第60个小时之后,12km以下的应力调整结束,主要是浅部应力释放.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姚安主震发生在低速体与高速体的过渡区域,余震主要分布在高低速过渡带及高速体一侧.结合重定位结果,推测在这一高低速过渡带附近存在隐伏断层,走向大约为N65°W.
王长在吴建平房立华王未来
关键词:地震定位地壳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