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基金(9922)

作品数:16 被引量:231H指数:9
相关作者:孙卫国程炳岩郭渠史珺李荣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重庆市气候中心郑州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3篇水利工程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2篇气候
  • 9篇气候变化
  • 4篇小波
  • 4篇小波变换
  • 4篇波变换
  • 3篇多时间尺度
  • 3篇涛动
  • 3篇区域气候
  • 3篇交叉小波
  • 3篇北极涛动
  • 2篇区域气候变化
  • 2篇热带
  • 2篇西太平洋
  • 2篇西太平洋副热...
  • 2篇径流
  • 2篇径流量
  • 2篇空调
  • 2篇黄河源区
  • 2篇降水
  • 2篇副热带

机构

  • 17篇南京信息工程...
  • 11篇重庆市气候中...
  • 3篇天津市气候中...
  • 2篇河南省气候中...
  • 2篇郑州市气象局
  • 2篇济南市气象局

作者

  • 16篇孙卫国
  • 11篇程炳岩
  • 6篇郭渠
  • 4篇史珺
  • 3篇郭军
  • 2篇顾万龙
  • 2篇李瑞
  • 2篇李荣
  • 1篇王记芳
  • 1篇朱业玉
  • 1篇杨沈斌
  • 1篇邓爱娟
  • 1篇陈静林
  • 1篇李明财
  • 1篇蒋晓武
  • 1篇裴兴云
  • 1篇孙文婷

传媒

  • 3篇中国农业气象
  • 3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高原气象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水文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城市气象论坛...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球变暖背景下江淮地区气候变化趋势预估被引量:4
2010年
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提供的20多个最新一代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分析了中等排放SRESA1B情景下我国江淮地区2011~21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未来江淮地区年平均气温将不断上升,增温幅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到21世纪末年平均气温将上升3.3℃;年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多,降水增幅随纬度的升高以及随时间的推进而加大,且将在2041年后显著增强。
蒋晓武孙卫国张庆奎邹士奖
关键词:气候变化
多时间尺度分析近60年营口地区气温变化被引量:5
2013年
根据近60年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拟合、小波变换、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营口地区的气温变化。结果表明:近60年营口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32℃/10a;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上升速度存在差异,倾向率分别为0.42℃/10a、0.17℃/10a、0.23℃/10a、0.47℃/10a。年平均气温存在准2 a、4 a、6~7 a和16 a左右的显著变化周期,其中4 a和16 a左右周期振荡能量强大,时域中4 a年际尺度变化表现在1980年以后;而16 a年代际尺度振荡主要表现在1970年以前。显著偏暖年出现在1998年和2007年,1976年为冷夏,2007年出现暖冬。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突变。预计未来一段时期营口地区气温变化依然保持增暖趋势,春季和冬季的增温尤其显著。
李叶妮孙卫国史珺何晓东陈静林裴兴云
关键词:气温变化小波变换
1960—2011年华北平原城市化增温变化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华北平原9个气象观测台站1960—2011年地面和850 hPa高空气温资料分析华北平原的城市化变化特征。分析城市化对大中城市增温情况,以及应用高空与地面温度差的方法验证城市化增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地面与城市化增温速率和幅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大城市的城市化增温率以及城市化对地面增温的贡献率明显大于中等城市。冬春季是城市化增温作用最为明显的季节。1980—2011年的各台站城市化增温与1960—2011年整个时段相比有所变化。部分台站增温效应趋于增强,另外部分站的增温效应趋于弱化或消失。
史珺郭军孙卫国李明财
关键词:华北平原城市化增温效应
1961—2010年气候变化对天津市采暖期和夏季空调期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根据1961—2010年天津市逐日气象要素,包括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相对湿度以及风速,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近50 a天津市冷暖度日变化以及冬季采暖期和夏季空调期的气候变化特征,探讨了冷暖度日、舒适日数与区域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0 a天津市冷暖度日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暖度日(HDD)显著下降,冷度日(CDD)显著上升,且暖度日的变化幅度大于冷度日,变化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冷暖度日与极端温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采暖期低温日数呈下降趋势、夏季空调期高温日数呈上升趋势。采暖期冷不舒适日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夏季空调期热不舒适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与同期平均气温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且不舒适气候的随机性呈增多趋势。说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区域气候变化对天津市采暖期和夏季空调期影响显著。
史珺郭军孙卫国
关键词:气候变化采暖期气象要素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与北极涛动的交叉小波分析被引量:20
2008年
运用交叉小波方法分析了近56 a来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与北极涛动指数(AOI)、欧亚纬向环流指数之间的联系,讨论了西北地区冬季气温和夏季降水变化与同期AOI之间的多时间尺度相关。结果表明,AOI、西北地区降水和气温变化都存在着不同尺度的周期振荡,西北地区降水与AOI之间存在准3 a尺度的显著共振周期,而AOI与西北地区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相关表现为准2a、3-5 a和8-11 a左右的显著相关振荡且以8-11 a共振周期的凝聚性最强;AO对西北地区气温变化的影响比对降水的影响更显著,与其年代际尺度的相互作用有关。当冬季北极涛动处于正相位时,欧亚纬向环流偏强,西北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夏季西北地区降水变化与前期北极涛动指数异常密切相关,这对于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变化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郭渠孙卫国程炳岩邓爱娟
关键词:北极涛动交叉小波
河南省气候变化与北极涛动的时频相关被引量:12
2008年
利用交叉谱与小波变换分析方法,分析了北极涛动指数(AOI)距平和河南省月平均降水距平、月平均气温距平序列的时频变化特征及河南省气候变化与北极涛动之间的多时间尺度相关,结果表明,河南省降水和气温变化与AOI之间存在着多时间尺度的显著相关振荡,年代际尺度周期的互相关系数明显大于年际尺度周期的互相关系数,相关程度随耦合振荡频率的增大而减小,相关显著性取决于两者的时频域联合统计特征,时域中小波互相关系数、小波凝聚谱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说明北极涛动的年际和年代际异常对河南省气候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孙卫国朱业玉王记芳顾万龙程炳岩
关键词:气候变化北极涛动交叉谱小波变换
黄河源区径流量与区域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相关被引量:52
2009年
采用交叉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黄河源区实测径流量与区域降水量、蒸发量以及最高、最低气温之间的时频域统计特征,讨论了黄河源区径流与区域气候变化之间的多时间尺度相关。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径流和区域气候变化具有多时间尺度结构,两者都存在准2a、4a、6~8a、12~14a和20a以上尺度的显著变化周期,不同尺度周期振荡能量的强弱和时域分布的位相差异是两者相关不稳定和存在时延相关的重要原因。径流与区域降水量之间正相关振荡的凝聚性最强,区域降水量对径流变化起主控作用,前期降水异常对后期径流变化具有持续性影响。径流变化与区域蒸发量存在显著负相关振荡,年际尺度相关存在不稳定和时延现象。年代际尺度上径流与最高气温的负相关比其与最低气温的正相关凝聚性更强,最高气温升高对增大流域蒸发量导致径流补给的减少作用大于最低气温升高引起冰雪融水补给的增大作用;两者年际尺度相关不稳定,径流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时间不同。分析认为,区域降水量是黄河源区径流变化的主导因子,最高气温是重要因子;在区域降水量逐年减小的背景下,气温升高进一步加剧了径流量的减小。区域蒸发量和最低气温变化对径流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气候因子的综合作用是黄河源区径流变化的根本原因。
孙卫国程炳岩李荣
关键词:黄河源区河川径流气候变化交叉小波
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被引量:11
2010年
为揭示华北地区当代水资源受大气内部运动规律制约和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采用小波相关和交叉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和北界位置变化的时频相关。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华北南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有所缓解,但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东北部仍处于持续缺水期;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与副高脊线及北界位置变化相关密切,存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的显著相关振荡,与副高脊线的年代际尺度相关凝聚性最强;时域中年际尺度相关存在局部化特征,年代际尺度相关具有阶段性。分析认为,2000年以来副高脊线和北界位置偏北并维持反气旋型环流,有利于水汽向华北输送,使得华北降水增多成为近年来华北南部降水蒸发差增大的主要原因;而华北东北部仍处于持续缺水期,与东亚季风减弱不利于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以及蒙古高原显著增暖导致蒸发增大等因素有关。副高强度和位置异常影响东亚季风强度和西风带槽脊位置引起华北降水和气温变化发生异常,对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孙卫国程炳岩郭渠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采用小波相关和交叉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和北界位置变化对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华北区南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有所缓解,但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区东北部仍处于持续缺水期;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与副热带高压脊线及北界位置变化相关密切,存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的显著相关振荡,与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年代际尺度相关凝聚性最强;时域中年际尺度相关存在局部化特征,年代际尺度相关具有阶段性。分析认为,2000年以来副热带高压脊线和北界位置偏北并维持反气旋型环流,有利于水汽向华北输送,使得华北降水增多,是近年来华北中南部降水蒸发差增大的主要原因;而东亚季风减弱不利于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以及蒙古高原显著增暖导致蒸发增大等因素,使得华北东北部仍处于持续缺水期。
孙卫国程炳岩郭渠
关键词:水资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河南省气候变化与北极涛动的多时间尺度相关被引量:25
2008年
将交叉谱与小波变换方法相结合,采用交叉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冬、夏季北极涛动指数距平(ΔIAO)、河南省降水距平(ΔR)和气温距平(ΔT)序列的时频结构及其联合统计特征,讨论了近55年来河南省气候变化与北极涛动之间的多时间尺度相关。结果表明:冬、夏季ΔIAO、ΔR和ΔT都存在准2年、4年、6~8年和11~22年左右的周期信号。冬季ΔR与ΔIAO之间的显著相关表现在准2年和14~22年尺度共振周期上,年代际尺度正相关振荡的凝聚性最强且为全时域分布;冬季ΔT与ΔIAO的显著正相关表现在2~4年和6~10年尺度共振周期上,时域中相关振荡存在局部化特征;年代际尺度上ΔR与ΔIAO的相关显著性高于ΔT与ΔIAO的相关而年际尺度上ΔT与ΔIAO的相关比ΔR与ΔIAO的相关更显著,表明冬季AO对河南省降水和气温变化的影响机制不同。夏季ΔR与ΔIAO之间的显著相关表现在准2年、4~6年、6~8年和16年左右尺度共振周期上,以6~8年尺度正相关振荡凝聚性最强;夏季ΔT与ΔIAO的相关显著性较低,仅在年际尺度周期上局部时域中有所表现;夏季AO主要通过影响东亚季风强度对河南省降水和气温变化产生间接影响。
孙卫国程炳岩顾万龙
关键词:气候变化北极涛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