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218)

作品数:6 被引量:77H指数:5
相关作者:董广辉任乐乐张山佳陈发虎陈建徽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新石器
  • 4篇石器
  • 2篇新石器时代
  • 2篇石器时代
  • 2篇农业
  • 1篇动物考古
  • 1篇新石器文化
  • 1篇亚洲季风
  • 1篇英文
  • 1篇云贵高原
  • 1篇人类世
  • 1篇农业传播
  • 1篇怒江流域
  • 1篇欧亚
  • 1篇欧亚大陆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温
  • 1篇青铜
  • 1篇青铜时代

机构

  • 5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云南省文物考...

作者

  • 5篇董广辉
  • 3篇任乐乐
  • 1篇杨颖
  • 1篇陈建徽
  • 1篇方克艳
  • 1篇陈发虎
  • 1篇李国强
  • 1篇刘鸿高
  • 1篇左昕昕
  • 1篇赵艳
  • 1篇刘峰文
  • 1篇黎海明
  • 1篇张山佳
  • 1篇吴娴

传媒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自然杂志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4篇2016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植物大化石和微体化石分析揭示的云贵高原新石器-青铜时代农业发展历程被引量:9
2016年
东亚地区农业起源和史前时代农业发展与传播的过程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20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云贵高原是连接东南亚的关键地区,但其史前农业发展历程尚不清晰.本文通过对云南省泸水县石岭岗遗址植物大化石和植硅体研究,分析了其青铜时代先民的植物资源利用策略.结合云贵高原已发表的植物考古研究进展,探讨了云贵高原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农业发展历史.结果显示,距今2500年前石岭岗先民主要种植水稻和粟.云贵高原新石器-青铜时代的农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稻作农业发展阶段(距今约4800~3900年),稻、粟混作农业发展阶段(距今约3900~3400年)和稻、粟、麦类混作农业发展阶段(距今约3400~2300年).史前时代欧亚大陆的农业传播推动了云贵高原新石器.青铜时代的农业发展,而云贵高原大河纵横的地貌特征可能导致该地区史前农业生产呈现较大的空间差异,尤其在青铜时代.
黎海明左昕昕康利宏任乐乐刘峰文刘鸿高张乃梦闵锐刘旭董广辉
关键词:怒江流域云贵高原新石器青铜时代
“六畜”的起源和传播历史被引量:22
2016年
通过总结对比欧亚大陆考古遗址出土的猪、狗、黄牛、羊、马和鸡的遗存鉴定结果和年代,梳理了我国“六畜“的起源与传播的历史。10000—9000BP(BeforePresent,距1950年),猪和狗驯化于中国北方;约10000BP,黄牛和羊最早驯化于西亚地区,4500BP前传入中国:约5500BP驯化的马出现在中亚地区,在夏商时期传入中国:鸡的起源问题争议较大,在3600BP之前出现在中国北方。在汉代之前,“六畜”已成为中国广泛利用的家养动物资源。
任乐乐董广辉
关键词:动物考古欧亚大陆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southwest China: Archaeobotanical evidence被引量:7
2016年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in East Asia have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using archaeobotanical analysis from excavated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sites. Research on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has predominantly focused in the valley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periods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of southwest China, an important passageway for human migration into Southeast Asia, still remains unclear. In this paper, based on macrofossil and microfossil analysis and radiocarbon dating at the Shilinggang site, we investigate plant subsistence strategies in the Nujiang River valley during the Bronze Age period. Combined with previous archaeobotanical studies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we explo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cesses in this area during the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rice and foxtail millet were cultivated in Shilinggang around 2500 cal a BP. Three phases of prehistoric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can be identified: rice cultivation from 4800–3900 cal a BP, mixed rice and millet crop(foxtail millet and broomcorn millet) cultivation from 3900–3400 cal a BP, and mixed rice, millet crop and wheat cultivation from 3400–2300 cal a BP.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during the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periods was primarily promoted by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expansion across Eurasia, agricultural expansion which was also affected by the topographic and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ea.
LI HaiMingZUO XinXinKANG LiHongREN LeLeLIU FengWenLIU HongGaoZHANG NaiMengMIN RuiLIU XuDONG GuangHui
关键词:NEOLITHIC
器测记录的青海省1960—2008年气温与降水时空变化(英文)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位于季风边缘区的青海地区分布的27个气象站1960—2008年间的逐年气温、降水资料,主要采用气候倾向率与相关性系数方法分析了青海省近49年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季风边缘区的青海省在1960—2008年气温和降水整体呈增加的趋势。青海省西北地区和青海省东南地区气温、降水均呈增加的趋势。青海省西北地区比东南地区增温更明显,而青海省西北地区和东南地区降水变化幅度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青海省降水增加的高值中心都位于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区等海拔较高的地区,青海省降水增加的低值中心都位于柴达木盆地和河湟谷地等海拔较低的地区。不同海拔地区的降水差异可能与区域地形导致的上升下沉气流机制有关。
杨颖董广辉赵艳李国强任乐乐方克艳吴娴
关键词:气温降水亚洲季风西风
甘青地区新石器文化演化及其环境动力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9
2013年
新石器文化演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甘青地区是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的区域。通过对甘青地区考古调查、14 C测年数据和全新世气候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对比,分析了该地区新石器文化时空演化过程及其环境动力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提出几点展望。现有研究资料表明,甘青地区新石器文化时空演化可分为4个主要阶段,大地湾文化一期(7 800~7 200aBP)和仰韶文化早中期(6 700~5 500aBP)文化规模小,主要分布在天水以东地区;仰韶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早中期(5 500~4 800aBP)文化第一次大规模扩张,规模迅速壮大;马家窑文化晚期—齐家文化时期(4 500~3 800aBP)文化第二次大规模扩张,规模达到鼎盛。甘青地区新石器时期的气候变化可能对文化发展和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并非惟一的影响因素,该地区新石器中晚期农业发展与传播对文化扩张的影响应引起重视。未来应积累更多、更准确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测年数据,提高全新世早中期气候研究的年代分辨率,明确代用指标的气候和环境的指示意义,强化新石器文化时空演化的环境动力的机制研究。加深考古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交流,开展合作研究,是推进甘青地区新石器文化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的有效途径。
董广辉
关键词:新石器文化气候变化农业传播
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农业强化及对环境的影响被引量:36
2016年
人类世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尚存在较多争议.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对探讨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总结了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骨骼碳同位素和碳十四测年的究进展,并与古环境记录中黑炭研究进行对比,梳理了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粟黍农业强化和扩张的时空过程,其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结果显示,距今10000~7000年前,中国北方整体处于原始粟黍农业阶段,距今7700年之在内蒙古东部出现最早粟黍农业经济的迹象;距今7000~6000年前,粟黍生产中心转移至关中地区,是粟黍农建立的过渡时期;距今6000~4000年前,粟黍农业在中国北方广泛扩张,推动了新石器晚期文化的繁盛和人口显著增长.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黑炭指标(EC-soot)的时空变化过程与粟黍农业强化和扩张过程有很好的对应,示粟黍农业生产活动对火灾频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为理解新石器时代粟黍农业发展历程和人与环境的互作用,深入探讨人类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案例.
董广辉张山佳杨谊时陈建徽陈发虎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环境变化人类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