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10-77)

作品数:2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董静静雷伟崔赓毕龙徐强更多>>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空军临潼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纤维蛋白胶
  • 2篇磷酸钙
  • 1篇蛋白
  • 1篇多孔
  • 1篇多孔磷酸钙骨...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化
  • 1篇生物材料
  • 1篇生物蛋白
  • 1篇生物蛋白胶
  • 1篇凝固
  • 1篇凝固时间
  • 1篇细胞
  • 1篇磷酸钙骨水泥
  • 1篇骨水泥
  • 1篇骨细胞
  • 1篇成骨
  • 1篇成骨细胞

机构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空军临潼航空...

作者

  • 2篇毕龙
  • 2篇崔赓
  • 2篇雷伟
  • 2篇董静静
  • 1篇修金涛
  • 1篇李阳
  • 1篇吴剑维
  • 1篇徐强

传媒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多孔磷酸钙骨水泥/纤维蛋白胶性状及对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背景:在多孔材料磷酸钙骨水泥粉末中复合纤维蛋白胶是否能有效改善磷酸钙骨水泥的生物力学性能,同时加速其在体内的降解代谢,促进体内骨再生,目前还未被证实。目的:构建不同配比的多孔磷酸钙骨水泥/纤维蛋白胶复合材料,探索其诱导成骨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将磷酸钙骨水泥与纤维蛋白胶分别以1∶1、3∶1、5∶1(mL/g)的配比复合,以单纯的磷酸钙骨水泥为对照,检测各组材料的初凝和终凝时间、压缩强度与弹性模量,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结构。将第3代成骨细胞分别接种于4组材料表面,以单纯培养细胞为空白对照,观察不同时间点细胞黏附、增殖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结论:1∶1、3∶1复合材料组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5∶1组复合材料组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磷酸钙骨水泥/纤维蛋白胶复合材料表面较单纯的磷酸钙骨水泥致密而光滑,孔径随着纤维蛋白胶浓度的增加而降低。3∶1、5∶1复合材料组压缩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1∶1、3∶1、5∶1复合材料组弹性模量高于对照组(P<0.05)。4组材料上的细胞黏附、增殖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表明纤维蛋白胶的加入克服了磷酸钙骨水泥脆性较高的缺点,同时也保留了其促进成骨的作用。
董静静毕龙李娜郭誉徐强雷伟崔赓
关键词:生物材料磷酸钙骨水泥生物蛋白胶成骨细胞
多孔自凝固磷酸钙/纤维蛋白1:1比例血管化的分析研究
2013年
目的:观察复合纤维蛋白的多孔自凝固磷酸钙的理学性能及体内血管化情况,探讨其各组份对材料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1)采用凝固时间测定和电镜观察材料表面和断面等方法对复合支架材料构造和理学性能进行分析;2)将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在每只实验兔腰背筋膜下植入1:1、CPC两种比例材料各一枚。术后2、4、8周进行取材,对材料及其周围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微血管情况定量分析。结果:1)CPC/FG复合支架材料以1:1(g/ml)混合后,与单纯的CPC相比,初凝时间延长,而终凝时间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电镜观察发现多孔自凝固磷酸钙复合了纤维蛋白胶之后,纤维蛋白胶分布均匀贯穿多孔自凝固磷酸钙晶体之间,并将其紧密相连;2)术后2周材料外周可见幼稚的微血管。1:1组高于CPC组(P<0.05)。4周微血管密度达到高峰,相对于2周时有明显差异。1:1组高于CPC组(P<0.05)。8周时微血管密度相对4周没有显著差异。各组微血管密度与4周时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复合支架材料具有合适的凝固时间和较好的结构,纤维蛋白胶及其降解产物影响复合材料在体内的微血管密度,使复合材料血管化能力提高,其可作为细胞载体和骨缺损修复支架材料应用于临床和实验中。
修金涛崔赓卜涛毕龙董静静吴剑维李阳雷伟
关键词:纤维蛋白胶凝固时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