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EW-R-11)

作品数:4 被引量:69H指数:4
相关作者:马原野范宇姚永刚蒋学龙许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研究专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树鼩
  • 1篇血液
  • 1篇血液样本
  • 1篇药效
  • 1篇药效评价
  • 1篇野生
  • 1篇症状
  • 1篇神经精神
  • 1篇神经精神疾病
  • 1篇生理指标
  • 1篇睡眠
  • 1篇睡眠研究
  • 1篇条件性位置厌...
  • 1篇线粒体
  • 1篇线粒体DNA
  • 1篇灵长类
  • 1篇吗啡
  • 1篇戒断
  • 1篇戒断症
  • 1篇戒断症状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云南省第一人...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篇马原野
  • 1篇马旭通
  • 1篇姜慧慧
  • 1篇李福林
  • 1篇许凌
  • 1篇李文辉
  • 1篇孙永梅
  • 1篇王建红
  • 1篇秦冬冬
  • 1篇蒋学龙
  • 1篇胡新天
  • 1篇蒋宏君
  • 1篇杜廷义
  • 1篇杨建珍
  • 1篇姚永刚
  • 1篇陈艳梅
  • 1篇范宇
  • 1篇张云

传媒

  • 4篇Zoolog...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睡眠研究在神经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药效评价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1年
清醒-睡眠的周期性调节需要众多单胺类神经递质(5-HT、NE、DA等)、乙酰胆碱等兴奋性神经递质以及GABA等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参与。这些递质系统的异常不仅会导致睡眠周期紊乱,还与一系列的精神性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睡眠异常被认为是抑郁症、帕金森氏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的早期预警信号。相比起低等哺乳动物,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睡眠与人类的睡眠具有更好的可比性。近来,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来建立神经精神疾病模型的研究已取得明显进展。在建模的同时监测动物的睡眠状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睡眠在这些疾病早期诊断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药效评价提供更好的客观依据。
陈艳梅秦冬冬姜慧慧胡新天马原野
关键词:睡眠非人灵长类神经精神疾病疾病模型药效评价
树鼩进化分类地位的分子证据被引量:53
2013年
树鼩隶属攀鼩目,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和中国南部等地区。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如体型小、脑-体重比例高、生殖周期短、寿命短和饲养成本低等,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被认为是可望替代灵长类动物的新型实验动物。然而,关于树鼩与灵长类动物的亲缘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明确树鼩的分类地位是创建实验动物的重要研究基础。该文介绍了近年来关于树鼩分类地位探讨的分子证据。在现有的研究中,大部分核DNA序列研究,包括近期树鼩全基因组序列分析,都支持树鼩是灵长动物的近缘旁系群,然而绝大部分基于线粒体DNA序列的研究却显示树鼩与啮齿动物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这样的分歧主要是由于线粒体序列和核基因数据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算法导致。综合现有不同DNA数据的研究结果,作者认为树鼩作为灵长类的近亲这一结论应该成为共识。
许凌范宇蒋学龙姚永刚
关键词:树鼩线粒体DNA
野生和人工繁育树鼩部分生理指标检测与比较被引量:9
2011年
比较野生和人工繁育树鼩的部分生理指标,为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创制提供基本参数。血液采自昆明地区54只野生树鼩(被捕获后人工饲养1—2月)和54只子一代人工繁育树鼩。该研究首次报道在两组动物中,肌酸激酶、肌钙蛋白I、总胆汁酸、果糖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在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这些指标在人工繁育树鼩中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依次为:1449(956)U/L、5.94(7.23)μg/L、15.6(19.7)μmol/L、393.5(80.8)μmol/L和0.36(0.32)mmol/L;在野生树鼩中依次为:986(564)U/L、4.01(4.10)μg/L、20.0(20.6)μmol/L、379.0(104.0)μmol/L和0.46(0.23)mmol/L。人工繁育树鼩生理指标表现出个体间离散程度降低趋势,但个别反映肝脏功能及心肌情况的指标表现出平均值上升,个体离散程度扩大的现象。这些生理指标为人类疾病的树鼩模型创制打下了基础。
马旭通李福林蒋宏君李文辉张云杜廷义
关键词:血液样本生理指标
慢性吗啡依赖树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9
2012年
吗啡是一种有效的镇痛药,但易使动物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在该实验中,中缅树鼩(Tupai a belangeri chinensis)连续7d,每天接受三次肌肉注射递增剂量(5、10、15、20mg/kg体重)吗啡后对吗啡产生耐受和依赖;吗啡注射完成后,腹腔注射纳洛酮(1.25mg/kg体重)催瘾,可诱导其条件性位置厌恶(conditioned place aversion,CPA)及相应吗啡戒断症状的出现。该结果提示树鼩慢性吗啡依赖模型的建立可用于研究吗啡依赖和耐受的生物学机制,以及减轻戒断症状药物的筛选。
孙永梅杨建珍孙华英马原野王建红
关键词:树鼩吗啡条件性位置厌恶戒断症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