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04CB720504)

作品数:3 被引量:84H指数:3
相关作者:宋岩秦胜飞苏现波洪峰柳少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河南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煤层气
  • 2篇盆地
  • 2篇沁水盆地
  • 2篇含气
  • 2篇含气量
  • 1篇地球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地下水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时期
  • 1篇演化史
  • 1篇碳同位素
  • 1篇同位素
  • 1篇气藏
  • 1篇热演化
  • 1篇热演化史
  • 1篇埋藏
  • 1篇埋藏史

机构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作者

  • 3篇秦胜飞
  • 3篇宋岩
  • 2篇赵孟军
  • 2篇柳少波
  • 2篇洪峰
  • 2篇苏现波
  • 1篇傅国友
  • 1篇唐修义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年份

  • 3篇200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地球化学控制因素比较被引量:16
2005年
山西沁水盆地南部晋城地区和西部霍州地区的煤层热演化史和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表明,演化程度最高的地质时期决定了煤层气的组分和组分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煤层气的组分和组分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也反映了煤层所经历的热演化过程。由于煤层气储集于其源岩煤层中,因此热演化过程对其地化特征的控制作用既不同于常规气藏的阶段聚气过程,也不同于常规气藏的连续聚气过程。由于储气方式的差异,次生作用对煤层气和常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方式和效果也不同。
赵孟军宋岩苏现波柳少波秦胜飞洪峰
关键词: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沁水盆地
流动的地下水对煤层含气性的破坏机理被引量:46
2005年
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的赋存影响很大,在地下水动力条件强的地区煤的含气量比较低;地下水相对滞流的地区,煤层气含量较高.显然,流动的地下水对煤层气的保存不利.但在地下水带走煤层甲烷的机理上,研究得比较薄弱.根据流动的地下水不仅使煤的含气量降低,同时也导致了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的分馏作用,使煤层甲烷的碳同位素值大幅度变轻的现象,提出流动的地下水带走煤层甲烷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水对甲烷的溶解作用,然后被地下水带走,而并非是通常认为的水驱作用,也并非是煤层甲烷通过盖层的扩散作用导致强水动力条件地区煤层气含量降低.只有水溶作用才能使煤层气甲烷的碳同位素发生分馏作用且使煤层气中的甲烷碳同位素变轻,是流动地下水带走甲烷的有效途径,破坏煤层的含气性.
秦胜飞宋岩唐修义傅国友
关键词:煤层气地下水含气量煤层气含量甲烷碳同位素
沁水盆地煤层气藏演化的关键时期分析被引量:22
2005年
在地温梯度、埋藏史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沁水盆地煤层气藏的成藏过程和聚气历史.通过对沁水盆地南部阳城地区和西部霍州地区的煤层热演化史、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和聚气历史的对比研究表明,现今沁水盆地煤层气藏的形成取决于决定煤层气地化特征的“关键地质时期”和决定现今煤层含气量的“关键地质时刻”.演化程度最高的地质时期决定了煤层气的组分和碳同位素特征,即是决定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关键地质时期;煤层气的含气量以吸附气为主,因此煤层气的聚气历史(地史上的含气量变化)与决定煤层温度、压力的埋藏史有着直接的关系,而现今煤层气的含气量则主要取决于关键地质时刻的煤层上覆“有效地层厚度”.
赵孟军宋岩苏现波柳少波秦胜飞洪峰
关键词:埋藏史沁水盆地煤层气藏热演化史煤层含气量地质时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