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资助项目(G0800-06-ZS-319)

作品数:7 被引量:100H指数:6
相关作者:何卫红张阳王议刘娟刘典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地质
  • 2篇地质意义
  • 1篇大洋
  • 1篇大洋缺氧事件
  • 1篇地台
  • 1篇动物群
  • 1篇源岩
  • 1篇三叠
  • 1篇三叠统
  • 1篇上二叠统
  • 1篇上泥盆统
  • 1篇生烃
  • 1篇生烃潜力
  • 1篇生物成因
  • 1篇烃源
  • 1篇烃源岩
  • 1篇牛蹄塘组
  • 1篇剖面
  • 1篇缺氧事件
  • 1篇晚二叠世

机构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南京地质矿产...
  • 1篇瓮福(集团)...

作者

  • 2篇张阳
  • 2篇何卫红
  • 1篇周玉华
  • 1篇张传恒
  • 1篇庞艳春
  • 1篇张宗言
  • 1篇杨廷禄
  • 1篇史晓颖
  • 1篇张翼翼
  • 1篇欧阳凯
  • 1篇万晓樵
  • 1篇朱利东
  • 1篇刘典波
  • 1篇曾雄伟
  • 1篇林丽
  • 1篇刘喜停
  • 1篇杜远生
  • 1篇贾建忠
  • 1篇颜佳新
  • 1篇赵静

传媒

  • 3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扬子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沉积环境及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被引量:12
2010年
在系统收集研究区资料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扬子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沉积环境及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扬子地区吴家坪期沉积环境包括陆地、海陆过渡环境、滨岸、碳酸盐岩台地和盆地,其中碳酸盐岩台地包括碳酸盐岩潮坪、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深水陆棚和台盆。对扬子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沉积古地理进行了总结,绘制了沉积古地理图,主要的古地理单元包括古陆、冲积平原、滨岸平原、碳酸盐岩台地和次深海。研究区内烃源岩类型多样,包括煤系、碳质页岩、泥岩、泥灰岩和硅岩等,主要发育在沼泽、潟湖、深水陆棚和台盆等环境。有机质的来源包括陆源、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扬子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烃源岩的发育主要受当时气候条件、洋流格局和沉积环境的控制。热带潮湿气候和洋流格局有利于有机质的生产,而局限的沉积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刘喜停马志鑫颜佳新
关键词:晚二叠世烃源岩沉积环境古气候古海洋
贵州断杉剖面长兴期晚期腕足动物群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6
2009年
贵州断杉剖面长兴阶上部发现的腕足类化石包括:Paracrurithyris pigmaea,Attenuatella mengi,Neochonetes(Huangichonetes)substrophomenoides,Spinomarginifera kueichowensis,Anidanthus mucronata,?Hustedia orbicostata,Pygmo-chonetessp.,Crurithyrissp.和Martiniasp.。通过对该腕足动物群的分析以及和其他地区同时期的腕足动物群的对比,认为断杉剖面腕足动物群是深水分子与浅水分子混生的动物群,同时也是暖水分子与凉水分子混生的动物群。深水分子与浅水分子混生的特征与长兴期晚期断杉剖面位于深水盆地相的边缘,并且离浅水碳酸盐岩台地较近的古地理位置一致;暖水分子与凉水分子混生暗示扬子海盆当时可能存在洋流活动。
张阳何卫红
关键词:腕足动物群
湖南桑植县仁村坪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底部菊石动物群序列及其区域对比被引量:5
2009年
湖南桑植县仁村坪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连续,菊石动物化石丰富。根据该剖面上二叠统大隆组至下三叠统大冶组底部菊石动物群的分布,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菊石带:Araxoceras-Konglingites-Sanyangites带、Sinoceltites带、Pseudotirolites-Rotodiscoceras带和Hypophiceras-Ophiceras-Lytophiceras带。通过对该剖面菊石和牙形石生物地层及其与华南其他剖面的对比可知,Araxoceras-Konglingites-Sanyangites带与牙形石Neospathodu sorientalis带同期,为吴家坪期晚期;Sinoceltites带与牙形石N.subcarinata-N.wangi带同期,为长兴期晚P期;seudotirolites-Rotodiscoceras带与牙形石N.postwangi-N.changxin-gensis带和N.xiangsiensis-N.changxingensis带同期,为长兴期晚期;Hypophiceras-Ophiceras-Lytophiceras带与H.parvus、I.isarcica-I.staesche和N.planata3个牙形石带同期,相当于印度期早期。根据仁村坪剖面菊石Hypophiceras-Ophiceras-Lyto-phiceras带底界的出现位置,将该剖面的二叠—三叠系界线确定在第27a层的中部。
张宗言何卫红张阳杨廷禄吴顺宝
广西桂林地区中、上泥盆统风暴岩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9
2007年
桂林地区中、上泥盆统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地层中夹有多套风暴沉积。风暴沉积特征包括底面侵蚀构造、放射状组构、丘状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等。风暴沉积主要包括A、B、C、D、E 5种沉积单元:A.块状层理段,由具块状层理的竹叶状砾屑灰岩构成,代表风暴涡流沉积;B.递变层理段,由砾屑灰岩和砂屑灰岩构成,代表风暴浊流沉积;C.丘状交错层理段,由具丘状交错层理的砂屑灰岩构成,代表风暴浪作用沉积;D.平行层理段,由具平行层理的砂屑灰岩组成,代表风暴浊流沉积(相当于鲍马序列的B段);E.均质层理段,由具均质层理的泥晶灰岩构成,为风暴后期的快速悬浮沉积。由上述沉积单元组合成不同的风暴沉积序列。桂林地区风暴沉积的发现表明,广西在泥盆纪时位于低纬度区域,该沉积对于认识该区中、晚泥盆世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海洋具有重要意义。
曾雄伟杜远生张哲李珊珊欧阳凯
贵州瓮安地区北斗山矿区寒武系牛蹄塘组的特征被引量:8
2011年
瓮安大信北斗山矿区牛蹄塘组出露普遍,厚度较薄,明显分为2段。下段称上磷矿段,以磷质岩或磷块岩为主,沉积结构以内碎屑结构为主,内碎屑成分主要为磷质砂屑,可见黄铁矿和海绿石;岩层具有透镜状层理、水平层理、块状层理、磷质结核体等沉积构造。上段称黑色页岩段,以黑色页岩为主,沉积结构以泥质结构为主;普遍发育水平层理和较大个体的磷结核体。黑色页岩段底部普遍含镍钼钒多金属层;下部含黄铁矿纹层或结核,中部出现碳酸盐结核。对牛蹄塘组的地层特征和岩石学特征分析表明,本区牛蹄塘组为水体较深的缺氧沉积,显示为海平面上升期的海侵层,上磷矿段沉积时为动力较强的滨海至浅海陆棚相环境,黑色页岩段沉积时为水动力较弱的陆棚边缘盆地相环境,多金属层位于最大海泛面处。
庞艳春林丽朱利东周玉华任才云
关键词:牛蹄塘组沉积相
华北地台中元古代碳酸盐岩中的微生物成因构造及其生烃潜力被引量:43
2008年
华北地台中元古界主要由环潮坪石英砂岩、浅海碳酸盐岩和浅海—泻湖相暗色页岩3种沉积相组合构成,以陆表海浅水碳酸盐岩占主导。碳酸盐岩中除含有丰富的微古植物、宏观藻类和微生物建隆外,还发育大量的微生物成因构造(MISS)和微生物诱发的碳酸盐沉淀(MMCP)。微生物席和MISS构造在高于庄组上部(约1.6 Ga)和雾迷山组下部(约1.45 Ga)碳酸盐岩中尤为发育,表明活跃的微生物活动和高有机质产量。在石化微生物席中,发现有丝状、球状细菌化石和草莓状黄铁矿;围岩中发现有针状文石、花瓣状重晶石、放射状菱铁矿、铁白云石和葡萄状碳酸盐胶结物等多种自生碳酸盐矿物,指示甲烷厌氧氧化(AOM)导致的自生碳酸盐沉淀。中元古代的温暖气候和海洋分层、缺氧、硫化条件有利于微生物的高生产量和高有机质埋藏率。气隆构造和核形石状碳酸盐结核反映浅埋藏条件下活跃的成烷作用和甲烷排放,围岩和MMCP中富沥青质。华北地台中元古界富微生物席碳酸盐岩有良好的生烃潜力,有可能形成重要的烃源岩。据微生物席、MISS构造及MMCP的研究,初步估算华北地台中元古代碳酸盐岩的概略生烃潜力约为10×108t石油当量。
史晓颖张传恒蒋干清刘娟王议刘典波
关键词:生烃潜力华北地台
白垩纪中期海相富有机碳沉积的地球生物学背景被引量:10
2009年
白垩纪中期(约125~88Ma)海相富有机碳沉积广泛发育于全球各主要洋盆和沉降区,是许多大油田的重要烃源岩。文中从地球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了当时海相富有机碳沉积的地质背景和主控因素,认为在白垩纪中期全球事件频发的特殊背景下,保存条件(大洋缺氧)和生产力的提高共同控制了有机质的富集。大洋缺氧不但加快了海洋生物的灭绝和更替,使有机质大量堆积,而且促进了营养元素(P、N、Fe等)的再生和厌氧自养型海洋微生物(如蓝细菌、绿硫细菌和古菌类等)的极度繁盛,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而高的生产力又反过来加剧了海洋的缺氧。新的研究成果(Os同位素证据)表明,白垩纪大规模海底火山作用引发了持续的温室效应和海水循环的静滞、紊乱以及弱上升流发育,进而导致生产力的提高和大洋缺氧事件(OAE)的发生,最终造成有机质的广泛堆积和保存。
贾建忠万晓樵张翼翼赵静
关键词:大洋缺氧事件白垩纪中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