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A60005)
- 作品数:8 被引量:9H指数:1
- 相关作者:陈吉德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 文革电影的疾病隐喻被引量:4
- 2013年
- 在文革电影中,当民众的身体出现不适时,总有医者挺身而出。医者尽管受到各种阻挠,依然能完成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这是因为背后有党和国家的支持,有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英明指引。于是,文革电影通过疾病叙事完成了对国家政权合法性和进步性的认同,强化了对毛泽东的敬佩和爱戴。
- 陈吉德
- 关键词:医者引导者
- 迫害与拯救——论样板戏的性别叙事模式被引量:1
- 2013年
- 在样板戏中,叙事模式与性别问题发生了有趣的关联,即迫害者和拯救者多为男性,受害者多为女性。这种性别叙事模式的形成与复杂的叙事机制、落后的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所呈现出的价值观是与五四以来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现代观念相违背的。因此,样板戏是反启蒙的、反现代的。
- 陈吉德
- 关键词:样板戏
- 文革电影的英雄崇拜情结被引量:1
- 2015年
- 文革电影中明显存在着英雄崇拜情结,但无论何种英雄,都呈现出模式化特点。英雄崇拜情结的出现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英雄崇拜情结凝聚了人心,塑造了国家形象,但也滋生出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腐朽落后的反现代性。
- 陈吉德
- 关键词:英雄崇拜反现代性
- 文革电影的身体意识形态被引量:1
- 2016年
- 在文革电影中,身体成了一种绝佳的修辞装置。无论是好人的身体还是坏人的身体,男人的身体还是女人的身体,伟人的身体还是常人的身体,都是被政治意识形态化了的身体,与政治意识形态无关的属性都被抽空,这就是文革电影体现出的身体意识形态。具体表现在无欲化、脸谱化、中性化、死亡奇观化等诸多方面。人们不该忘记这段身体史上的创伤和灾难,这对当下的文艺作品构建和谐的身体美学亦不无启发。
- 陈吉德
- 关键词:脸谱化中性化
- 文革电影中知识分子形象的负面塑造被引量:1
- 2018年
- 在文革电影中,知识分子几乎成了人类知识的破坏者、时代真理的歪曲者、民族精神的污染者和公共良知的干扰者。他们性格懦弱,腐朽无知,百无一用,甚至在外形上也有悖于常人。文革电影具体从名字、外形、动作、语言到出身对知识分子进行了全方位的负面书写,这种书写方式的出现与新中国成立后大的时代背景有关。
- 陈吉德
- 关键词:知识分子
- 文革电影的乌托邦色彩
- 2016年
- 文革电影的乌托邦主要体现在对理想社会蓝图的构建,这种乌托邦既存在于银幕之内,也存在于银幕之外。但在建构理想社会蓝图之前,文革电影总是先展现现实世界中的诸多问题,比如战争、阶级斗争、疾病、自然灾害等。本质上,文革电影的乌托邦是一种政治乌托邦,它重阶级性而轻人性,重集体而轻个体,重精神而轻肉体。这种乌托邦的出现主要与当时狂热的文革运动和深远的中国革命史有着必然联系。它营造了"全国一片红"的大好形势,同时也遮蔽了触目惊心的现实。
- 陈吉德
- 关键词:乌托邦
- 文革电影的文革叙事
- 2017年
- 文革电影按照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书写了文革的历史,观影者在接受这种影像文革历史时得到了想象的快感,并在快感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认同。所以说,文革电影的文革叙事既是对文革的一种形象化指认,也是对观影者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疗救和意识形态调整。
- 陈吉德
- 关键词:文革叙事
- 文革电影的空间政治学被引量:1
- 2018年
- 在文革电影的影像空间中,红太阳是最令人产生遐想的能指符号,散发着浓浓的政治意识形态光泽。毛主席像和标语口号是最常见的室内装饰艺术,具有明显的政治导向功能和说服教育功能。在空间改造时,从改造对象到改造主体再到改造原动力,都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植入。公共空间的批斗也是为了让观影者形成国家观念。文革电影精心书写空间政治学的目的是让观影者完成政治意识形态的调整。
- 陈吉德
- 关键词:红太阳室内装饰视觉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