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5ABA081)
- 作品数:10 被引量:32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家宁陈龙程范军唐俊明高清平更多>>
- 相关机构:郧阳医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武汉大学郧阳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鼠尾胶在小鼠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中的作用被引量:4
- 2008年
- 背景:动物和人外周血中分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繁殖受分离方法、培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目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小鼠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中加入鼠尾胶包被,观察其对细胞分离、培养、增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5-05/2007-12在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完成。材料:昆明小鼠20只随机分为鼠尾胶包被组和不包被对照组,每组10只。方法:小鼠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80μg/(kg·d)连续动员5d,最后一次注射后6h取外周血。肝素抗凝后,采用全血细胞分离培养,用含体积分数为0.15胎牛血清DMEM培养基,分别接种于包被和未包被鼠尾胶的12孔板,接种密度为1×105/孔,48h后半量换液以后每3天换液1次,培养10d。主要观察指标:①鼠尾胶包被的培养板对形成成纤维样细胞集落的影响。②成纤维样细胞集落中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流式检测结果。③成纤维样细胞集落成骨、成脂肪诱导后嗜银法和油红O法染色鉴定。结果:①使用鼠尾胶包被的培养板可增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外周血成纤维样细胞集落出现的频率(P<0.05)。②经流式细胞术鉴定形成成纤维样细胞集落的细胞不表达CD34、CD133,表达CD90、CD105。③成骨、成脂肪诱导后细胞嗜银法和油红O法染色鉴定均呈阳性。结论:培养的细胞符合公认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鼠尾胶可增加培养皿的黏附性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分离。
- 刘岐焕陈龙程范军唐俊明王家宁高清平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测定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被引量:12
- 2006年
-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的影响。方法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2组(n=15),G-CSF组采髓前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80μg·kg-1·d-1,连用5d,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组分别于最后一次注射后6h、12h及7d(168h)取小鼠骨髓,分离、培养MSCs,计数成纤维样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的个数;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个核细胞(MNCs)细胞周期及CFU-F细胞表面抗原特征。结果应用rhG-CSF后,培养MNCs所获得的CFU-F数目增加(P<0.01),CFU-F数与取材时间(6h、12h、7d)呈负相关(P<0.05),但12h取材者与7d取材者比较,CFU-F数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NCs培养形成的CFU-F,其细胞表面抗原呈CD34-、CD133-、CD90+、CD105+,分别占2.5%、3.1%、67.0%和78.0%。G-CSF组各时间点获得的MNCs,其G0/G1期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低(P<0.05),而S+G2/M期增高(P<0.05),且6h取材者S+G2/M期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12h和7d取材者(P<0.05)。结论rhG-CSF可促进骨髓MNCs进入细胞增殖周期,增殖的高峰在应用G-CSF后6h左右。
- 刘岐焕程范军高清平陈龙唐俊明王家宁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细胞周期细胞增殖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纤维样集落的培养方法及多向分化潜能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建立原代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纤维样集落的培养方法,了解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特性及其多向分化潜能。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10在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完成。①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选取SPF级2月龄昆明种小鼠30只,无菌条件下抽取双侧股骨、胫骨骨髓,制成骨髓单细胞悬液,计数有核细胞的密度。②血清浓度对成纤维样集落的影响:调整有核细胞密度为5×108L-1,分别接种于体积分数为0.02,0.05,0.1,0.15,0.2,0.25的胎牛血清-DMEM培养基中,每种血清浓度各4孔,1mL/孔,24h后换液。随后每72h换液,连续观察2周。③有核细胞密度对成纤维样集落的影响:分别调整有核细胞至106L-1,107L-1,2.5×108L-1,5×108L-1,109L-1,分别接种于12孔板中,每种密度4孔,24h后换液。随后每72h换液,连续观察2周,瑞氏吉姆萨染色后计数成纤维样集落的个数。④成骨与成脂肪诱导:调整有核细胞密度在5×108L-1,接种于预包被鼠尾胶的12孔板中培养。24h换液,去除未贴壁的细胞,以后每48h换液1次,换液后加入成骨诱导液、成脂肪诱导液。观察各血清浓度下细胞生长情况,消化培养板中的成纤维样集落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133,CD90,CD105。VonKossa和油红O法染色鉴定间充质干细胞成骨与成脂肪诱导情况。结果:①不同血清浓度对成纤维样集落形成的影响:胎牛血清-DMEM培养液体积分数为0.02,0.05时,细胞可保持成纤维样,但增殖较慢;体积分数为0.15,0.2,0.25时,细胞增殖较快,但细胞易分化;体积分数为0.1时,细胞可基本保持成纤维样,且增殖速度适中。②有核细胞不同接种密度对成纤维样集落形成的影响:有核细胞接种密度为106L-1,107L-1时,每孔成纤维样集落数为0~1个。接种密度高于109L-1时,每孔成纤维样集落之间出现交叉或融合。接种密度分别为2.5×108L-1,5×108L-1,109L-1时,10d左右可见典型的成纤维样集落。�
- 刘岐焕程范军高清平陈龙唐俊明王家宁
- 关键词:骨髓细胞间质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测定
-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促进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被引量:1
- 2008年
- 为了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活性的影响,抽取健康志愿者的骨髓液,贴壁培养获取第3代细胞,通过细胞形态特征、细胞表面抗原及诱导分化的方法进行MSCs鉴定;取经过鉴定的第3代MSC(P3-MSC)加入不同浓度rhEPO(0.5、1、5、10、50U/ml)后培养,应用细胞计数法及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细胞周期。结果发现:骨髓贴壁培养获取的第3代细胞同时表达CD105和CD90,不表达CD34和CD45,并可被诱导分化为脂肪、骨及软骨细胞,被鉴定为MSC。MTT结果显示EPO处理组的光密度值(OD)均高于对照组(p<0.05);50U/ml浓度EPO组作用最显著,细胞计数法获得的结果与其一致。FCM细胞周期分析表明,rhEPO能明显降低G0/G1期细胞比例,并提高S+G2/M期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PO能促进体外培养的人骨髓MSCs增殖,该效应与EPO调节其进入细胞增殖周期有关。
- 曾琴兵程范军张卫国唐俊明陈龙刘歧焕高清平王家宁
- 关键词:红细胞生成素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周期
- 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利用Transwell体外迁移体系初步探索EPO在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MSC)迁移中的作用及其信号传递机制。方法采用经典的全骨髓细胞贴壁法培养MSC,通过成骨、成脂肪等多向诱导分化以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面标志(CD133、CD34、CD90、CD105)等鉴定MSC特征;以第3代MSC为实验材料,利用Transwell体外迁移体系,先观察不同浓度的rhEPO对MSC迁移的影响,随后在50nm0L/L Wortmannin、50μmoL/LPD98059、10μmoL/LU73122、4μg/ml抗EPO—R IgG、30μmol/LSB203580、10mmol/L Straurosporine、6nmol/L G0697、50μmol/L Pseudo Z等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阻断剂的干预下观察EPO对迁移的影响。结果培养的MSC呈现出CD90、CD105强阳性,具有成骨、成脂肪等多向分化能力;MSC体外迁移能力随着rhEP0浓度(1、10、100、1000IU/ml)的递增而逐渐增强,并且rhEP0浓度在100U/ml时,MSC迁移到滤膜上的细胞数接近于峰值;Wortmannin、PD98059、抗EPO—RIgG、Straurosporine、G06976、Pseudoz对MSC迁移均有影响,其中U73122、抗EPO—RIgG、Straurosporine、PseudoZ对MSC迁移阻断的效应最显著。结论EPO—EPO—R所介导的MSC迁移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和蛋白激酶C-ζ(PKC-ζ)等信号传递途径有关,且PKC-ζ途径可能处于中心环节。
- 陈龙程范军唐俊明张卫国刘歧焕曾琴兵孔霞郭凌郧王家宁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蛋白激酶C信号转导
- rhG-CSF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动员作用被引量:5
- 2007年
- 为了研究rhG-CSF体内应用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动员作用,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rhG-CSF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皮下注射rhG-CSF80μg/(kg.d)和等量生理盐水,连续5天,在最后1次注射后分别于6,12和168小时取小鼠骨髓和外周血,以1×106单个核细胞(MNC)接种于12孔培养板14天,对形成的成纤维细胞集落(CFU-F)进行计数,用胰蛋白酶消化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表面抗原并进行成脂,成骨诱导。结果表明:rhG-CSF组骨髓形成的CFU-F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6小时取材较12小时,168小时取材形成的CFU-F数目多(p<0.01),12小时与168小时CFU-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FU-F显示CD34-、CD133-、CD90+、CD105+,骨髓CFU-F具有成脂、成骨分化的能力。rhG-CSF组6小时取材外周血具有类似骨髓的CFU-F,出现的频率为(0.50±0.11)×10-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rhG-CSF可使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加速,但时间短暂,其高峰在rhG-CSF应用5天后的6小时内。rhG-CSF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也有动员能力,但作用较弱。
- 刘岐焕程范军陈龙唐俊明王家宁高清平
- 关键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FU-F
- 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小鼠骨髓干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对小鼠骨髓有核细胞(BMNc)的细胞周期及骨髓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腹腔注射TPO 50μg·kg^-1·d^-1,连用5d;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g^-1·d^-1。每组分别于最后1次注射后6h、12h及168h收集BMNC,检测BMNC的细胞周期及表达CD34’的抗原绝对数;计数BMNC,以1×10^6细胞/cm^2接种培养并计数原代成纤维样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结果应用TPO后的细胞周期显示,实验组在6h和12h取材BMNC的G0/G1期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低12%~8%(P〈0.05),而S+Q期增高12%~8%(P〈0.05);实验组BMNC表达CD34^+的抗原绝对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1~2倍(P〈0.05);实验组所获得CFU-F集落数比对照组增加3~9倍(P〈0.01)。结论TPO促进CD34^+细胞增加的同时,还可促进小鼠BMNC进入细胞周期,促进CFU—F集落数增多,即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增殖,有利于改善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效果。
- 柴海霞程范军高清平陈龙唐俊明刘岐焕王家宁
- 关键词:血小板生成素间质干细胞细胞周期细胞增殖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下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动员作用。方法:32只小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给予0,20,40,80μg/kg rhG-CSF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5 d,最后一次注射后6 h分别取骨髓和外周血,以1×106分别接种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的12孔板中培养10 d,计数成纤维样集落(CFU-F)的个数,对形成的CFU-F消化后收集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抗原表达并进行成脂、成骨诱导。结果:骨髓所形成的CFU-F与rhG-CSF剂量成正比,外周血也有类似骨髓的成纤维样集落,但出现的频率极低。骨髓CFU-F流式检测呈CD34-、CD133-、CD90+、CD105+,具有成脂、成骨分化的能力。结论:rhG-CSF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且随rhG-CSF剂量增大,促增殖作用越强。rhG-CSF也有动员小鼠间充质干细胞的能力,但作用较弱。
- 刘岐焕程范军陈龙唐俊明王家宁高清平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增殖动员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活性的机制被引量:3
- 2009年
- 本文旨在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活性的机制。采用经典的全骨髓贴壁法培养MSCs,通过成骨、成脂肪等多向诱导分化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面标记(CD133、CD34、CD90、CD105)等鉴定MSCs特征;以第三代MSCs为实验材料,采用MTT法分析G-CSF(20μg/mL)对MSCs活性的影响。随后以50nmol/L wortmannin(磷酰肌醇-3激酶阻断剂)、50μmol/LPD98059(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阻断剂)、30μmol/LSB203580(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阻断剂)、10μmol/LH89[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抑制剂]、20μmol/LY27632(Rho激酶特异抑制剂)、1μmol/Lrapamycin[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特异性阻断剂]、10mmol/L straurosporine[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阻断剂]、6nmol/LG0697(PKCα抑制剂)、50μmol/L Pseudo Z(PKCζ抑制剂)等分别处理MSCs,观察G-CSF影响MSCs活性的信号机制。结果显示,培养的第三代MSCs呈现出CD90、CD105强阳性,具有成骨、成脂肪等多向分化能力;G-CSF促进MSCs活性,H89、Y27632、PseudoZ不能抑制G-CSF对MSCs的激活作用,wortmannin、rapamycin、PD98059、SB203580、G0697部分抑制G-CSF对MSCs的激活作用,straurosporine可完全抑制G-CSF对MSCs的激活作用。以上结果提示,G-CSF激活MSCs效应与AKT-mTOR-PKC途径密切相关,且PKC处于中心环节。
- 陈龙程范军刘岐焕唐俊明曾琴兵孔霞郭凌郧王家宁
-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间充质干细胞蛋白激酶C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抽取健康志愿者的骨髓液,采用贴壁培养法获取第3代MSCs(P3-MSCs),通过细胞形态特征观察、细胞免疫表型检测以及诱导分化的方法鉴定MSCs。取经过鉴定的P3-MSCs,分别与不同浓度(0.5、1、5、10、50IU/ml)rhEPO共培养,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以过量特异性抗体封闭EPO受体(EPOR),再用MTT法观察P3-MSCs增殖情况;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P3-MSCs的EPOR表达,用Western印迹检测增殖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贴壁培养获取的P3-MSCs同时高表达CD105和CD90,低表达CD34和CD45,并可被诱导分化为脂肪、成骨及软骨细胞。MTT结果显示,给予EPO后,MSCs的增殖明显增强,以浓度为10IU/ml者的作用最为显著;同时加入抗EPOR抗体封闭EPOR后,MsCs的增殖率明显降低(P〈0.01)。P3-MSCs的EPOR表达阳性;用10IU/ml EPO刺激4d后,EPOR、磷酸化蛋白酪氨酸激酶2(pJAK2)及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因子-5(pSTAT-5)的表达均明显上调。结论EPO能促进体外培养的骨髓MSCs增殖,该效应经EPOR介导,并与JAK2-STAT5信号途径有关。
- 曾琴兵程范军陈龙唐俊明刘歧焕张卫国高清平王家宁
- 关键词:红细胞生成素骨髓间质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