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0588)

作品数:7 被引量:32H指数:4
相关作者:徐小牛陶晓王亮王晶晶高扬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淮南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土壤
  • 2篇有机碳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1篇氮素
  • 1篇氮素矿化
  • 1篇地理分布
  • 1篇亚热带
  • 1篇亚热带常绿阔...
  • 1篇易氧化碳
  • 1篇园林
  • 1篇园林绿地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类型
  • 1篇生草
  • 1篇生态
  • 1篇松材
  • 1篇松材线虫
  • 1篇松材线虫病
  • 1篇松林

机构

  • 6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淮南师范学院
  • 1篇徐州工程学院

作者

  • 6篇徐小牛
  • 2篇陶晓
  • 1篇王玉龙
  • 1篇王亮
  • 1篇施翠娥
  • 1篇刘福妹
  • 1篇林琳
  • 1篇黄勃
  • 1篇姜静
  • 1篇刘桂丰
  • 1篇王雷宏
  • 1篇陈肃
  • 1篇杨俊仙
  • 1篇李慧玉
  • 1篇王勤
  • 1篇许克福
  • 1篇刘玲
  • 1篇高扬
  • 1篇傅欣蕾
  • 1篇王晶晶

传媒

  • 2篇草业科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城市和郊区麻栎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管理指数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22年
为了解城郊差异背景下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差异,揭示城郊差异对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于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对安徽省合肥市城市蜀山国家森林公园与郊区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土壤进行分季节采样,系统比较城市和郊区森林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及活性有机碳组分[易氧化碳(EOC)、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全氮(TN)含量季节动态特征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城区森林土壤SOC、TN、EOC、POC含量明显高于郊区森林土壤,且0~10 cm土层含量显著大于0~20 cm土层(P<0.05),在0~10 cm土层,城市森林土壤SOC、TN含量分别是郊区的1.67、1.45倍,10~20 cm土层城市森林土壤SOC、TN含量分别是郊区的1.95、1.68倍。EOC占SOC的比例表现为郊区大于城市,POC占SOC的比例表现为城市大于郊区;蜀山森林土壤EOC、POC含量有显著的季节变化(P<0.05),表现为夏季高,春秋低;土层深度及季节的交互作用对EOC、POC含量无显著影响;土壤TN、SOC和EOC、POC含量两两之间呈极显著(P<0.001)相关;与城市森林相比,郊区土壤碳氮比(C/N)较低;城市森林土壤碳库活度(A)低于郊区,土壤碳库指数(CPI)高于郊区。在本研究区域,城市森林土壤储存了较多的碳,碳库相对稳定,具有较强的固碳潜力。
许慧BUI Van Thang范洪旺许克福陶晓徐小牛
关键词:城市化麻栎林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易氧化碳碳库管理指数
巢湖湖滨带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被引量:11
2020年
为研究巢湖湖滨带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巢湖湖滨带4种不同植被类型: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地、花圃地、荒草地、杨树[Populus euramevicana‘San Martino’(I-72/58)和P.deltoides‘Lux’(I-69/55)]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0–20 cm土层中,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SOC、TN、TP含量均为花圃地>杨树林地>芦苇地>荒草地,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土层的SOC、TN、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差异显著(P<0.05)。不同植被类型土壤SOC、TN、TP之间极显著相关(P<0.01),且土壤C/N较稳定,土壤C/P、N/P受植被类型影响较大,均表现为杨树林地>花圃地>荒草地>芦苇地,表明土壤P成为研究区的养分限制性指标。在巢湖湖滨带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中,pH是影响SOC、TN、TP含量以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
李培玺储炳银滕臻王亮孙孟瑶曹小青徐小牛
关键词:巢湖湖滨带植被类型
林下生草对园林绿地土壤氮转化及可溶性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氮素转化是维持土壤氮有效性的重要生态过程,为了探讨林下生草对园林绿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在安徽农业大学校园及邻近的环城公园西山景区选择不同绿地,采用室内培养法测定了表层土壤(0–30 cm)氮素矿化势,比较了不同绿地类型土壤可溶性氮的差异。结果表明,绿地生草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的容重(P<0.05),而对土壤水分没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绿地类型土壤全氮和溶解性有机氮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林下生草显著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生草绿地氮素净矿化势平均值为85.99μg·(kg·d)^–1,高于不生草绿地的15.6%,林下生草虽对净硝化势影响不明显,但显著提高了土壤净氨化势。可见,绿地生草显著改变了土壤氮素转化性质,促进了氨化作用,有助于提高土壤氮素有效性。
王勤傅欣蕾陶晓徐小牛
关键词:城市土壤绿地类型氮素矿化
转TaLEA小黑杨矮化突变体的鉴定及侧翼序列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以转TaLEA11个株系及野生型对照小黑杨为试材,通过生长性状、叶片解剖结构比较发现,在叶面积、气孔密度、叶片厚度等方面转基因XL11株系明显低于其他参试株系;角质层厚度、栅海比,气孔大小等方面XL11株系显著高于其他参试株系。进而以XL11株系为材料,采用TAIL-PCR方法克隆插入位点的旁侧序列得到AP2/PthRAV(XM_002311402.1)。荧光定量分析发现AP2/PthRAV的相对表达量在XL11株系中显著高于其他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平均值的7.78倍,初步认为该株系在生长及叶片解剖结构等性状的改变,可能与AP2/PthRAV上调表达有关。
刘玲刘福妹陈肃林琳李慧玉刘桂丰姜静
松材线虫对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以感染松材线虫病的马尾松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程度松材线虫病感染对马尾松林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松材线虫病危害程度的加重,总碳、总磷、总钾、可溶性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和含水量呈现升高趋势,而p H、Ca、Mg、可溶性有机氮、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显著降低;同时,蔗糖酶、脲酶、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酶活性随着感染程度的加重而趋于下降,而酸性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则显著升高。结果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4种酶活性与含水量、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碳、总磷、总钾、有效磷、总碳等理化指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可溶性有机氮、p H、Mg、C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酸性磷酸酶和蛋白酶酶活性与含水量、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碳、总钾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可溶性有机氮、p H、Mg和Ca呈显著负相关;另外,MBC和MBN与酸性磷酸酶或蛋白酶呈显著负相关,而MBC和MBN与蔗糖酶、纤维素酶或多酚氧化酶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松材线虫的侵染改变了松林土壤的理化性质,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这些指标可用于指示和评价松材线虫侵染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施翠娥高扬王玉龙徐小牛黄勃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马尾松林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
氮磷添加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氮及其稳定性同位素的影响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通过分析氮磷添加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氮及其稳定性同位素的影响,探讨大气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碳循环及其周转特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查湾自然保护区内全面勘查基础之上选取6个标准样地,设置对照(CK,不添加氮和磷)、氮加磷(N+P,添加N 100 kg·hm^(-2)a^(−1)+P 50 kg·hm^(-2)a^(−1))和氮(N,添加100 kg·hm^(-2)a^(−1))添加试验,分析不同氮磷添加处理和不同土层下SOC、TN和土壤δ^(13)C、δ^(15)N之间的差异。【结果】1)连续5 a氮磷添加对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全氮(TN)和土壤碳氮比(C/N)无显著影响(P>0.05),SOC、TN大小依次为CK>N处理>N+P处理,土壤C/N大小为N处理>CK>N+P处理,均是N+P处理最小;2)连续5 a氮磷添加对土壤δ^(13)C、δ^(15)N丰度无显著影响(P>0.05),δ^(13)C、δ^(15)N丰度值大小均表现为N+P处理>N处理>CK;3)SOC、TN和土壤C/N比在不同处理下0~10 cm土层均显著高于10~20 cm土层(P<0.001),而土壤δ^(13)C、δ^(15)N值则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除CK两土层间无显著性差异外,N和N+P处理下10~20 cm土层土壤δ^(13)C均显著高于0~10 cm土层,N+P处理显著提高了10~20 cm土层δ^(15)N丰度。【结论】氮磷添加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土壤C/N影响不甚显著,其长期动态变化有待进一步的监测分析;氮磷添加对土壤稳定性碳、氮同位素的影响也不显著,但是氮磷添加均显著增加了下层土壤的δ^(13)C、δ^(15)N丰度,未来可结合土壤微生物做进一步分析。
储炳银李培玺孙孟瑶王晶晶滕臻徐小牛
关键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碳氮比
基于MaxEnt模拟三叶海棠的地理分布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用已有的采集标本分布记录,模拟三叶海棠的地理分布。【方法】从中国4个标本馆获取三叶海棠的291个分布数据,从WorldClim网站下载1950-2000年生物气候数据,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其地理分布。【结果】①三叶海棠的潜在分布地区有:巴基斯坦东北部;不丹中部、东北部;印度东北部;中国西藏东南部、河北省东北部和北京西部山区。②依据模拟分布值0.5~0.7标定的三叶海棠分布区域,排除其潜在分布区域,再结合这些区域的地理间隔性,从宏观景观上将三叶海棠的地理分布格局划分为4个区块:中国四川、甘肃、陕西三省交界地区;中国重庆大部分地区,贵州大部分地区,湖北西南部,湖南大部分地区,广西与贵州、湖南交界地区,江西,广东与湖南、江西交界地区,福建东北部,浙江大部分地区,安徽南部;韩国南部沿海地区;日本岛大部分地区。③刀切法检测表明,温暖季节平均降雨量对三叶海棠的分布增益贡献最大,三叶海棠喜生于温暖季节平均降雨量在450~800mm的地区。【结论】用MaxEnt模拟三叶海棠的地理分布有一定的准确性,反映出了三叶海棠基本的地理分布格局和潜在分布区域,并阐明了主导其地理分布的生物气候因子。
杨俊仙王雷宏徐小牛
关键词:地理分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