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C01B02-02-03)

作品数:25 被引量:222H指数:11
相关作者:张希郭良迁王双绪张晓亮张四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7篇地震
  • 11篇形变
  • 7篇地壳
  • 7篇断层
  • 6篇块体
  • 5篇汶川8.0级...
  • 4篇地壳运动
  • 4篇断层形变
  • 4篇断裂带
  • 4篇前兆
  • 4篇青藏块体
  • 4篇裂带
  • 3篇汶川地震
  • 3篇龙门山
  • 3篇龙门山断裂
  • 3篇GPS
  • 3篇垂直形变
  • 2篇地震带
  • 2篇地震活动
  • 2篇东北缘

机构

  • 26篇中国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地震应急...

作者

  • 11篇张希
  • 11篇郭良迁
  • 10篇王双绪
  • 6篇张晓亮
  • 6篇张四新
  • 6篇蒋锋云
  • 5篇薛富平
  • 4篇崔笃信
  • 4篇马青
  • 4篇杜雪松
  • 3篇胡新康
  • 3篇孙东颖
  • 3篇杨国华
  • 3篇王文萍
  • 2篇梁伟锋
  • 2篇陈长云
  • 2篇王继英
  • 2篇刘立炜
  • 2篇胡亚轩
  • 2篇王雄

传媒

  • 13篇大地测量与地...
  • 2篇地震研究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地球学报
  • 1篇价值工程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华南地震
  • 1篇灾害学
  • 1篇高原地震
  • 1篇防灾减灾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7篇2009
  • 6篇2008
  • 8篇2007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汶川M_s8.0级地震孕育的关系被引量:29
2009年
根据网络工程的GPS站点观测资料,计算相对中国大陆整体1999-2007年的趋势运动速率和2004-2007年的动态运动速率,用青藏亚板块和华南亚板块的参数计算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参量,研究了中国大陆运动场和其变化,分析了地壳运动场的特征与汶川M_s8级地震的孕育关系.结果揭示出:现今地壳的运动分区与地质新构造单元基本一致,显示现代地壳构造活动是新构造运动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动力主要与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碰撞俯冲产生的作用力有关.汶川M_S8级地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印度板块对青藏亚板块的向北推挤、产生侧向运动,致使龙门山断裂带遭受挤压产生能量积累所致.2004 -2007年的地壳动态运动,使龙门山断裂带走滑活动加强,从稳定的压应变积累状态转人了剪切作用下的易活动状态.
郭良迁李延兴胡新康刘峡
关键词:汶川地震
昆仑山与汶川强烈地震对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壳运动及应变积累的影响被引量:21
2010年
充分应用GPS、区域水准、跨断层等地形变观测资料,借助非震负位错反演,结合地震活动,综合研究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Ms8.1级地震对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壳运动与应变积累的影响。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青藏块体内部Ms8.1级巨大地震能量释放产生的扰动应力场对NE向主压背景应力场的调制作用,导致块体边界构造区域地壳差异运动和应力应变状态发生变化。其中,对阿尔金断裂东段与祁连山断裂带西段的应变积累状态反映减缓为主的影响,而对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则反映促进应变积累为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定时期、一定程度的。近期青藏块体东北缘区域应力场处于昆仑山、玉门、民乐等地震后的恢复状态。而由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后有限的GPS、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资料,可推测汶川地震对甘川交界东段-甘川陕交界区应变积累状况一定程度促进影响。
张希王双绪张晓亮崔笃信王文萍张四新薛富平
关键词: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壳运动
利用GPS资料分析汶川地震前后川滇及其邻区水平运动及应变积累被引量:12
2008年
利用2004~2008年间,即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后川滇及其邻区(甘东南与陕西部分地区)GPS水平运动观测资料,借助形变应变场演化特征分析及负位错反演,研究了大震前构造变形特征与应变积累背景、同震变形及可能的影响区域。分析表明:(1)2004~2007年,龙门山中央断裂两侧出现的明显压性变化与阶段性应变积累特征对汶川大震有所反映(可能为中期即数年尺度6级以上地震的孕震背景),川滇菱形地块北—北东界、南界中—西段可能具有6级以上地震的孕震背景;而滇南—滇西南、甘川交界东段—甘川陕交界及其以北的甘南地块则反映6级左右地震的孕震背景信息。(2)2007~2008年,发震区呈现相当显著的逆冲兼右旋同震变化,大震对其附近的甘川交界—甘川陕交界、鲜水河断裂南段及"Y"字型断裂交汇区影响相对明显,对其应变积累状况的影响可能主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增强作用。
张希崔笃信王文萍蒋锋云王双绪张晓亮
关键词:汶川8.0级地震GPS同震变形
利用GPS和震源机制解研究青藏块体东北部构造应力场方向变化特征
2007年
利用1970年以来至今青藏块体东北部大量的震源机制解,分时间统计其主压应力方位并求其归一化分布。根据P轴的优势分布方位,推测其主压应力方向。同时,借助有限元方法,利用GPS大地水平形变观测资料,把1999年以来青藏块体东北部大量的GPS资料经过解算,计算其最大主应变率场及最大剪切应变率场。将震源机制解P轴的主压应力方向和GPS计算的最大主应力方向进行对比,分析青藏块体东北部构造应力场随时空的变化特点及时空差异性,探讨震源机制解P轴的优势分布方位、GPS资料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与地震孕育之间的关系。
郑申宝王双绪蒋锋云程宏宾王继英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GPS水平形变
东北地区GPS连续观测站的变化被引量:2
2010年
根据东北地区GPS连续观测站数据计算位移变化量,将结果分离为线性趋势变化部分和非线性变化部分。据此分析了东北地区的地壳运动,异常特征及其与中强地震孕育发生的关系。结果显示,相对全球框架基准,东北地壳以27.06mm/a的速度向南东方向位移;GPS站点的非线性变化在地震前几个月至2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震级相对较大时,异常范围大,出现异常变化的站点也多;单个站点出现异常时,常常是站点附近地区有中小地震发生。无中、强地震孕育发生的时期,站点位移变化也相对稳定,一般无明显异常变化。
郭良迁胡新康陈长云杜雪松郭赫
关键词:地壳运动地震
精密水准测量中的重力异常改正被引量:13
2009年
为了探讨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进行精密水准测量时,实测重力点密度对重力异常改正的影响,对河西地区观测资料比较完整的水准环线利用点位实测重力值计算得到重力异常改正;并与应用布格异常图内插得到的重力异常改正进行对比。可以看出,重力异常改正与实测重力点位的分布及密度有关;当重力点位分布及密度合理时,有利于提高水准测量成果的质量。
王建华王雄胡亚轩梁伟锋苏瑞郝明
GPS连续站的基线变化与青藏块体的现代活动被引量:9
2009年
基于近10年的GPS观测资料,计算了青藏块体及周边的GPS连续观测站点间的基线变化,并以此研究了空间大尺度的地壳块体和构造带的活动。青藏块体的西部北西方向的基线表现为伸长,地壳在该方向上呈现拉张变化,东部北东方向的基线缩短速率较大,表明该方向地壳压缩强烈。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和汶川8.0级地震前,基线在数月至1年以上的时间内出现显著的异常变化,反映出浅源大地震的发生与大区域构造活动增强有关。
郭良迁胡新康张风霜陈长云孙东颖
关键词:前兆大地震
南北地震带短水准异常分析与汶川地震
2015年
本文利用应变强度比和最小二乘配置方法,处理了自1988年~2007年近20年南北地震带跨断层短水准数据资料,结合本区相关震例,分析和总结了应变强度比时空动态图像的中长期预报方法。结合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着重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区域形变场的动态演化过程。
刘立炜张希王双绪
关键词:南北地震带短水准地震
不同构造环境蕴震形变背景异常的共性与差异性被引量:1
2008年
利用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地区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区域水准网重复观测资料,结合地质构造和监测区发生的多次6级及以上震例,分析位于不同构造环境的祁连山-河西走廊和川滇等多震区强震前后垂直形变背景异常分布状态,并与大华北地区几次典型震例进行比较。总结和归纳不同构造环境下与强震蕴育有关的区域性垂直形变背景异常的共性和差异性,探讨其形成机理和对强震地点预测的意义。
王双绪张四新张希薛富平蒋锋云张晓亮
关键词:南北地震带不同构造环境强震预测
华北地区断层形变异常强度与地震的关系被引量:16
2008年
对华北地区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出断层活动速率,根据这一指标求解断层形变异常强度。基于其时空变化特征与本区中、强地震孕育发生的对比研究,发现在大同地震、张北地震和文安地震地震之前,都出现了强烈的异常。断层形变的强烈异常,一般出现在中、强地震之前1年左右时间,可以视为中尺度时间的地震前兆。中、强地震多数发生在异常强度加强的年代,或者其后。
郭良迁
关键词:断层形变前兆标志地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