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2248)
- 作品数:38 被引量:165H指数:9
- 相关作者:姚帮松肖卫华张立成张文萍裴毅更多>>
- 相关机构: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蔬菜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 施磷量对增氧条件下水稻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探讨水稻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对增氧条件下施磷量的响应机制,明确水稻产量与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的相关性。【方法】以杂交水稻C两优608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磷肥(P2O5)施用水平,P1(0g/株)、P2(3.23g/株)、P3(6.46g/株)、P4(9.70g/株),分蘖期至灌浆期设置2种灌溉方式,即NO(不增氧灌溉)和O(增氧灌溉),测定了水稻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和产量指标,分析了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与产量的响应关系。【结果】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增氧条件下理论产量、有效穗数与千粒质量均先降低后升高,而每穗粒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分蘖期与拔节孕穗期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灌浆期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增氧条件下千粒质量与灌浆期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拔节孕穗期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外加磷肥情况下,增氧方式可显著增加水稻理论产量、有效穗数及千粒质量,施磷量的增加反而抑制水稻产量形成,6.46g/株(90kg/hm2)为增氧条件下理论产量、有效穗数、千粒质量、每穗粒数阈值,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是增氧条件下水稻响应根际增氧及磷素吸收的重要指标。
- 刘崇现张文萍周卫军张文俊闫丽君
- 关键词:施磷量超级稻
- 根区供氧对滞水油菜生长特性的影响研究被引量:9
- 2013年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根区不同供氧条件下滞水油菜的根系形态和产量及其生理特性。结果表明,油菜根区供氧提高了根冠比、根系活力和根系总吸收面积,有利于根系生长;根区加双氧水溶液可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增强叶片的气孔导度,利于提高叶肉细胞内的CO2摩尔分数,可提高产量。根区加双氧水溶液效果最佳。
- 刘朵朵姚帮松张文萍肖卫华熊元基王雪君
- 关键词:生理特性
- 调亏-增氧灌溉对苗期芦笋生长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以优质芦笋品种"锐力"为研究对象,采用营养钵育苗,以不同的土壤含水量为控制条件,设计调亏-增氧灌溉10个处理,采用XZCP-K微纳米气泡发生增氧仪器装置,利用称重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研究调亏-增氧灌溉对苗期芦笋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及耗水量的影响,以探究调亏-增氧灌溉对苗期芦笋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纳米增氧灌溉对苗期芦笋株高、茎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还能促进根系的生长,使得总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和根系活力和根冠比等指标优于常规灌溉,分别平均增加了25.67%、37.81%、86.08%、32.50%、34.00%。微纳米增氧灌溉会提高苗期芦笋叶绿素的含量,平均增加了19.48%。调亏-增氧灌溉可在温室经济作物上推广和应用,以发展节水高效生产农业。
- 丁鑫姚帮松裴毅裴毅廖健程谭亮萍
- 关键词:芦笋农艺性状叶绿素耗水量
- 不同增氧滴灌方式对香芹生长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6年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灌溉方式(机械增氧滴灌、化学增氧滴灌、常规滴灌)对香芹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增氧滴灌方式具有不同的增氧效果;与常规滴灌相比,化学增氧滴灌与机械增氧滴灌分别使香芹可食用部分鲜质量平均提升39.84%和15.63%;在化学增氧滴灌的作用下,香芹不同生长阶段叶片叶绿素指数(CCI)、株高以及根茎叶的鲜质量较机械增氧滴灌和常规滴灌均有增加和提高。增氧滴灌促进了香芹植株的整体生长,并增强了香芹植株根茎叶的生理功能,其中化学增氧滴灌方式对香芹相关生长特性影响较为显著。
- 程峰姚帮松肖卫华张立成黄晓波阮三桂蒋鹏沈维
- 关键词:滴灌香芹叶绿素
- 盆栽与大田栽培水稻的生长及产量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试验比较了盆栽与大田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情况,结果表明,在环境介质相同的条件下,大田栽培水稻平均每株分蘖数要高于盆栽水稻1倍左右。盆栽水稻成穗率要高于大田栽培水稻,盆栽水稻的平均每株成穗率为87%,大田水稻的平均每株成穗率为76%。两种栽培方式下稻谷的千粒数重无明差异,说明稻谷的千粒数重不受栽培方式的影响。盆栽水稻平均每穗实粒数99.4粒,结实率为77%;大田水稻的平均每穗实粒数151粒,结实率为85%。大田栽培水稻产量明显高于盆栽水稻,而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两者栽培的水稻土壤状态的不同。
- 张立成姚帮松肖卫华张文萍
- 关键词:水稻盆栽大田栽培通透性
- 不同加氧处理对超级稻种子萌发和幼苗农艺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4年
- 对超级稻Y两优1号种子进行不同加氧(机械加氧、化学加氧和电解加氧)实验,结果发现: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速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以及整齐度、壮苗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低频次的电解加氧处理的发芽率为93%;发芽势为40%;发芽指数为97.77;活力指数为1 061.76;整齐度为91%等指标均优于其他处理,低频次的机械加氧处理的壮苗指数为0.927优于其他处理,说明低频次电解加氧处理对超级稻种子萌发是最佳的加氧处理,低频次机械加氧处理对超级稻幼苗生长是最佳的加氧处理。
- 熊元基姚帮松Su Ninghu肖卫华胡德勇谢东
- 关键词:Y两优1号加氧处理种子萌发
- 流体动力式超声波增氧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为了提高水体增氧机的增氧效果,根据水力学中文丘里实验原理,结合流体动力式超声波发生原理,对流体动力式超声波增氧装置的进口段、喉管段以及簧片哨超声波所在位置的出口段进行设计,并初步研究了本装置对水中溶解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装置增氧后水中溶氧量为7.94 mg/L,超过当前温度水中溶氧量的饱和值7.82 mg/L,达到超饱和状态。因此该装置在污水处理、水产养殖和植物增氧灌溉等领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李旭裴毅姚帮松肖莹唐荣
- 关键词:超声波簧片增氧装置溶氧量
- 几种增氧方式对黑臭河湖的治理效果对比被引量:3
- 2016年
- 为了解如何更好地治理黑臭河湖,本研究在对比了市面上的几种增氧机械特点后,设置多组对比试验,从水体含氧量的测定和水温的测定出发进行试验,以期对比曝气微孔增氧与机械增氧的区别。用多种不同的增氧方式对同一池塘进行测定(9—10月),获得池塘表层与底层的溶氧量、水温差等指标数据。结果表明,曝气微孔增氧技术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对于水中的溶氧量增加更有效果,同时对于时段性温差明显地区水层表层与底层的温差调节作用明显,有更强的降温效果。
- 唐荣裴毅姚帮松李旭肖莹
- 关键词:微孔增氧水温溶氧量
- 自动控水灌溉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试验被引量:5
- 2016年
- 为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利用根据土壤水分湿度进行灌溉的原理,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控制电流开关对灌水量进行调节,设计了一套自动控水灌溉系统,应用该控水灌溉系统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其能够根据田间土壤湿度进行自动灌溉,实现无人值守式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自动控水灌溉系统对水稻全生育期每平方米灌水量减少0.191 6 m^3,可增加水稻产量0.170 4 kg/m^2。自动控水灌溉由于无水层淹没土壤,增强了土壤的透气性,同时又能保证土壤水分含量,对水稻分蘖期产生有益的促长作用,使水稻分蘖数增加,进而提高产量。自动控水灌溉是根据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需求进行的高精准灌水,是一种较好的节水灌溉方法,对未来发展农业节水灌溉起指导作用。
- 阮三桂姚帮松肖卫华程峰徐志鹏张乐张先国
- 关键词:灌溉耗水量水稻田
- 稻-稻-油菜轮作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25
- 2017年
- 水稻(Oryza sativa L.)和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轮作是中国南方地区常见的耕作制度,其优点在于能够提高农业土地利用率和增强土壤生产力,且能改变土壤生态环境。轮作栽培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变对作物生长具有益的作用,而土壤中微生物的变化是土壤生态环境改变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可为水稻和油菜轮作栽培对土壤质地的影响能够提供理论依据,对维持良好的土壤环境生态系统和农田可持续耕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浏阳(短期试验:3 a)和安仁(长期试验:30 a)两地的稻-稻-油菜轮作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稻-稻连作土壤作为对照比较,分别于2015年7月、10月和2016年4月取样测定稻-稻-油菜轮作和稻-稻连作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结果表明:就所测得的浏阳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而言,稻-稻-油菜轮作比稻-稻连作分别高出16.99%、15.26%、32.33%,安仁土壤则分别高出26.38%、20.18%、35.74%;就所测得的浏阳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而言,稻-稻-油菜轮作比稻-稻连作分别高出34.63%、17.80%、33.81%,安仁土壤则分别高出14.29%、15.31%、14.58%。采用Biolog ECO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浏阳和安仁两地稻-稻-油菜轮作和稻-稻连作土壤平均吸光值(AWCD)变化趋势相同,稻-稻-油菜轮作土壤AWCD值大于稻-稻连作,表明稻-稻-油菜轮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研究结果表明稻-稻-油菜轮作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指数,而对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影响不显著。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3个不同时期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以糖类、羧酸类、氨基酸类为主。
- 张立成邵继海林毅青匡晓琳张卉灵卿纯马力姚帮松
- 关键词:油菜连作轮作土壤微生物土壤碳土壤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