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0831)

作品数:13 被引量:61H指数:4
相关作者:王丽娅张红敏谢艳亭刘素素余晓菲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河南省眼科研究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角膜
  • 8篇细胞
  • 4篇真菌性
  • 4篇真菌性角膜
  • 4篇真菌性角膜炎
  • 4篇中性粒细胞
  • 4篇小鼠
  • 4篇粒细胞
  • 4篇膜炎
  • 4篇角膜炎
  • 3篇活体
  • 2篇眼表
  • 2篇真菌
  • 2篇显微镜
  • 2篇小鼠角膜
  • 2篇免疫
  • 2篇共焦
  • 2篇共焦显微镜
  • 2篇ΓΔT细胞
  • 1篇动态监测

机构

  • 8篇郑州大学
  • 4篇河南省眼科研...
  • 3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作者

  • 11篇王丽娅
  • 7篇张红敏
  • 4篇谢艳亭
  • 4篇刘素素
  • 3篇余晓菲
  • 3篇柳慧
  • 3篇李金
  • 2篇陈国铭
  • 2篇许中中
  • 2篇王素娟
  • 2篇贺司宇
  • 1篇张振佳
  • 1篇马聪慧
  • 1篇吴细丕
  • 1篇胡宏
  • 1篇李晶
  • 1篇张俊杰
  • 1篇张月琴
  • 1篇杜连心
  • 1篇韩雷

传媒

  • 7篇中华实验眼科...
  • 2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Intern...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性粒细胞在角膜真菌感染病程中的双相作用被引量:3
2015年
真菌性角膜炎是由真菌引起的角膜感染性疾病,致盲率高,且近几年其发病率逐年升高.机体对真菌的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其中中性粒细胞介导的非特异性免疫对真菌的杀伤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中不仅包括氧依赖型和非氧依赖型的杀菌方式,还包括近些年发现的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的杀菌方式.中性粒细胞通过释放酶以及活性氧簇(ROS)起到杀灭真菌的作用,但这些物质在杀伤真菌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瘢痕形成甚至角膜穿孔.本文主要介绍中性粒细胞杀伤真菌以及造成组织破坏的机制.
杨彪张红敏王丽娅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中性粒细胞真菌
我国中原地区653株真菌性角膜炎分离镰刀菌的基因型及药物敏感性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 研究中原地区真菌性角膜炎分离镰刀菌的基因型和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 测定2002-2011年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分离的镰刀菌758株的部分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EF)1-a基因序列,通过部分EF1-α基因的序列比对进行镰刀菌菌种和基因型的鉴定.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M38-A方案测定其中145株镰刀菌对伏立康唑、特比萘芬、那他霉素等12种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653株镰刀菌菌种及基因型通过EF1-α序列得到鉴定.中原地区真菌性角膜炎感染镰刀菌以腐皮镰刀菌种复合体(FSSC)最多,386株(59.11%),包括15个种,43个基因型,最常见的FSSC基因型是FSSC5-d(132/20.21%).赤霉菌种复合体(GFSC)居第2位,包括3个菌种,F.proliferatum 124株(18.99%),F.verticillioides 112株(17.15%)和GFSC18株(2.76%).尖孢镰刀菌复合体(FOSC)居第3位,11株(1.68%),6个基因型.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镰刀菌属对那他霉素、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敏感,对氟胞嘧啶、氟康唑、制霉菌素、克霉唑、咪康唑耐药.超过一半的镰刀菌对益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敏感.FSSC对伏立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益康唑和那他霉素的MIC50高于F.verticillioides、F.proliferatum和GFSC.结论 中原地区真菌性角膜炎感染镰刀菌大多数位于3个复合体FSSC、GFSC和FOSC内,基因型(种)多.不同种镰刀菌对伏立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和那他霉素的药物敏感性有差异.
孙声桃吕奇学韩雷马秋飞胡宏贺司宇陶思羽张俊杰张红敏王丽娅
关键词:角膜炎眼感染真菌性镰刀菌属基因型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生物角膜用于人角膜板层移植术后的临床疗效及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动态观察被引量:13
2016年
背景近年来由于角膜供体材料的缺乏,异种角膜移植研究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猪角膜脱细胞基质构建的生物角膜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已制备成生物角膜材料,但其用于人眼角膜移植后的临床效果及其组织形态学变化特征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用生物角膜进行人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的临床效果,并利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进行活体动态观察,评估生物角膜作为新型角膜替代材料进行人眼角膜板层移植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14年2—8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纳入药物治疗无效的感染性角膜炎或陈旧性角膜白斑患者15例15眼,包括真菌性角膜炎4例,细菌性角膜炎1例,混合感染性角膜炎9例,陈旧性角膜白斑1例。采用猪角膜脱细胞基质构建的生物角膜行患眼生物角膜板层移植术,以术眼的对侧正常眼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3d、7d、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对术眼进行随访,对植片愈合情况进行评分,随访时间为1年。疗效指标主要包括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形成、角膜植片有无溶解或感染复发、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于术后3、6、9和12个月利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对角膜进行动态观察,记录和分析移植后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密度、角膜基质的形态特征以及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的恢复情况。结果术眼术后3d早期出现角膜水肿等炎症反应,术后7d炎症反应消退。术后1个月植片透明,随访期间未出现角膜溶解、感染复发现象。术后6个月时1例患者出现青光眼,术后12个月时1例患者发生排斥反应。术眼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间logMAR、角膜透明度评分、角膜新生血管评分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2.63、59.37、10.50,均P〈0.05),其中术后视力、角膜透明度均较术前明显改
王素娟张月琴李金余晓菲窦新岩王丽娅
关键词:异种移植共焦显微镜
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温控热凝术对眼表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背景射频温控热凝术是目前普遍认同的治疗三叉神经痛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一种微创伤性神经损毁疗法。眼表的大多数感觉神经纤维来自三叉神经眼支,对维持眼表功能的完整性起重要作用。三叉神经痛患者用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后对眼表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和分析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射频温控热凝术后眼表感觉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8例28眼三又神经痛患者行三又神经半月节射频温控热凝术,术前1d、术后3d、术后1个月进行眼部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角膜知觉敏感度检查、泪液分泌试验I(sIt)、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和共焦显微镜观察角膜上皮下神经。均以未行手术侧的眼作为对照。结果术前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组与对照组的角膜知觉敏感度、泪液分泌量、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和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的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511、-1.119、-0.428、-0.378、-0.854,P=0.131、0.263、0.669、0.705、0.393)。术后3d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组与对照组相比BUT无明显变化,泪液分泌量稍有增加,角膜荧光素染色数量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620、-0.315、-1.732,P=0.535、0.753、0.083);角膜知觉敏感度相比下降,上皮下神经纤维数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708、-2.813,P=0.007、0.005)。术后1个月三又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组与对照组的角膜知觉敏感度、泪液分泌量、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和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的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88、-2.373、-3.311、-2.535,P=0.000、0.018、0.001、0.011)。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组术后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与术前相比明显稀疏、纤细、连续性差;部分患者可见树突状细胞浸润。结论三叉
张振佳王丽娅王静余晓菲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射频温控热凝术角膜神经眼表共焦显微镜
眼部γδT细胞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γδT细胞是近年来人们新认识的一种表型和功能独特的T淋巴细胞亚群。主要分布于皮肤、小肠、肺、生殖道、泌尿道等各种器官、组织的上皮层,在机体抗感染、抗肿瘤、抗过敏及上皮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能在抵御广谱微生物人侵的一线防御中起关键作用。目前,γδT细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呼吸道、肠道以及皮肤等领域。经研究发现,在角膜和结膜上皮组织内也有叫8T分布,眼部γδT细胞可以直接或间接促进某些细胞因子表达并通过这些细胞因子间、细胞因子与相关受体等相互作用发挥抗感染、抗肿瘤、抗角膜移植排斥、角膜上皮及神经损伤修复等作用。但γδT在这些部位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文中就γδT细胞在眼部中的研究做一简述。
柳慧张红敏王丽娅
关键词:ΓΔT细胞角膜结膜
BALB/c小鼠角膜细胞密度和大小的活体三维测量
2015年
背景 角膜细胞的形态学参数及其密度对角膜结构的完整性及其正常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BALB/c小鼠已成为角膜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实验动物,了解正常角膜细胞的大小、形态及密度可为相应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 应用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对BALB/c小鼠的不同角膜细胞进行活体扫描,对细胞密度、细胞大小参数进行活体三维测量,活体观察角膜不同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收集6只8 ~13周龄BALB/c小鼠,麻醉后荧光解剖显微镜下于角膜基质内注射20 μg/ml的胞质膜染料1μl,注射后1.5h于注射部位的对侧注射500 μg/ml Hoechst 33342 1 μl,30 min后使用双光子激光扫描荧光显微镜对角膜中央视野(XY轴)的角膜内皮层、基质层和上皮层进行Z轴逐层扫描,每层扫描厚度为2μm,图像像素为512×512,图像位数为12 bit.应用Imaris软件对扫描的图像进行细胞密度以及细胞大小参数的测量,细胞密度通过计算3维空间内细胞核数目获得;通过软件自动测量角膜上皮基底层、中基质层和内皮层细胞和细胞核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计算细胞和细胞核的表面积/体积值和细胞的核质比. 结果 BALB/c小鼠角膜上皮基底层和内皮层均为单层细胞,而中基质层包括2层细胞.小鼠角膜上皮基底层细胞密度为(108.00±18.97) ×10^4/mm3,明显大于中基质层的(9.27±0.48)×10^4/mm3和内皮层的(22.30±2.28)×10^4/mm3,3个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1.592,P=0.000);以中基质层的细胞表面积和体积最大,其次为内皮层,上皮基底层的细胞表面积和体积最小,3层细胞间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 222.000、598.504,均P=0.000).小鼠角膜上皮基底层、中基质层和内皮层细胞的表面积/体积值分别为(0.80±0.13)、(0.51±0.07)和(0.40±0.04)/μm,以上皮基底层细胞最大,3层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张红敏刘素素谢艳亭陈国铭贺司宇金鑫窦新岩王丽娅
关键词:细胞计数
小鼠角膜γδT细胞去除效率的双光子活体动态监测
2018年
目的比较抗体中和后角膜与耳部皮肤γδT细胞的去除效率,探寻一种能够活体动态监测角膜γδT细胞数量变化的替代方法。方法应用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对抗体中和前后小鼠耳部皮肤γδT细胞数量进行监测,同时于抗体中和后6 h、12 h、24 h对小鼠角膜进行取材染色,计数角膜中的γδT细胞,比较两者去除效率是否一致。结果正常小鼠角膜的γδT细胞常分布于角膜缘上皮及浅基质层,上皮层的γδT细胞形态不规则,常伴有突起,基质层γδT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数量为(27±4)个。抗体中和后,小鼠角膜γδT细胞数量逐渐减少,6 h、12 h和24 h细胞数量均明显少于去除前(P=0.03、0.00、0.00),去除效率分别为48%、78%、96%。正常小鼠耳部皮肤γδT细胞呈树突状,均匀分布于皮肤表皮层,细胞数量为(60±9)个,抗体中和后6 h、12 h和24 h,耳部皮肤γδT细胞数量与去除前相比亦明显减少(P=0.00、0.00、0.00),去除效率分别为43%、72%、95%。结论抗体中和后角膜与耳部皮肤γδT细胞数量均逐渐下降,两者去除效率随时间变化一致,监测小鼠耳部皮肤γδT细胞是动态监测角膜γδT细胞数量变化的理想替代方法。
刘素素张红敏柳慧贺司宇岳娟王丽娅
关键词:ΓΔT细胞角膜
泪液渗透压与干眼严重程度的关联性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背景于眼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但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近年的研究提示,泪液渗透压增高可导致眼表不适症状,2007年国际干眼工作小组(DEWS)将泪液渗透压作为伴随症状写入干眼定义中,因此研究泪液渗透压与干眼的关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依据DEWS干眼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分析泪液渗透压与干眼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经传统诊断方法诊断为干眼的患眼54例54眼,询问患者的眼部症状,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眼前节表现,同时行Schirmer试验Ⅰ(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试验、泪膜影像学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以及泪液渗透压试验,参照和结合DEWS的标准对干眼表现进行评分,将干眼症状评分与泪液渗透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男性发病与女性发病的比例为1:2。泪液渗透压与sⅠt、BUT均呈明显负相关(r=-0.456、-0.699,P〈0.01),与泪膜影像学检查值、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结膜充血评分、干眼严重程度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545、0.686、0.691、0.803,P〈0.01),与年龄、性别相关(β1=141.138,P=0.000;β2=1.845,P=0.049)。结论泪液渗透压检测可客观地反映干眼的严重程度,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作为干眼严重程度分级的标准。
谢艳亭王丽娅
关键词:干眼眼表
小鼠真菌性角膜炎中主要免疫细胞的作用被引量:15
2012年
背景在中国,感染性角膜病变是引起角膜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中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率高、危害大,是角膜盲防治工作的重点。研究表明,真菌性角膜炎后局部的免疫状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免疫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目的研究真菌性角膜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局部免疫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共选用SPF级12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24只小鼠,然后根据检测的时间点将成模的小鼠随机亚分为临床评分组,6、9、12、24、72和120h组,每组3只小鼠。模型组小鼠用角膜划痕和带有真菌的竹签涂抹法接种腐皮镰孢菌以建立真菌性角膜炎模型,对照组仅用无菌刀片划痕而不接种任何真菌。各组小鼠分别于上述时间点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采用改良标准对炎症程度进行临床评分。其余组按照时间点处死小鼠,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对炎症局部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进行鉴定,计数炎性细胞数量。实验动物的使用遵循ARVO声明,研究过程经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和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生命科学实验管理与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结果造模成功后24h模型组小鼠出现角膜混浊,72h时病变最为严重,此后病变逐渐减轻,而对照组24h后上皮愈合。造模后24~72h,模型组眼部炎症反应评分逐渐达峰值,与造模后6h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6、9、12h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角膜炎症反应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9h和12h模型组小鼠中性粒细胞角膜浸润数量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4、72、120h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模型组造模后12、24、72h角膜中性粒细胞与6h比较差异均有
张红敏刘素素许中中马聪慧谢艳亭吴细丕王丽娅
关键词:角膜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
Using bovine pituitary extract to increase proliferation of keratocytes and maintain their phenotype in vitro被引量:1
2013年
AIM: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bovine pituitary extract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keratocytes and maintaining the keratocyte phenotype/n v/tro.METHODS:Single keratocytes were isolated by enzyme digestion for in vitro culture.Three group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ulture media:a bovine pituitary extract(BPE)group,a fetal bovine serum(FBS)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phenotypes and proliferation of cultured cells were evaluated by morphology,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 and mRNA expression of CD34,Lumican,VSX1,α-SMA and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in the BPE group,cells underwent serial subcultivation,and their phenotypes were identified by 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To analyze the proliferation of keratocytes i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BPE,six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were designed to ascertain the most appropriate amount.RESULTS:In the BPE group,the cells spread out and presented dendritic morphology,and their dendrites connected to one another to form networks.On the third passage,most cells maintained their phenotype.In the FBS group,the cells exhibited a dendritic appearance in early cultured stages,but their morphology subsequently changed into a fibroblast-like shape.The number ofdendritic cells in BPE group was more than FBS and control groups.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 and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confirmed that few keratocytes underwent fibroblast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BPE and control groups,and that proliferation was higher in the BPE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Although the proliferation was higher in the FBS group,many keratocytes underwent fibroblastic transformation.The analysis of cell morphology and mRNA expressions of CD34,PCNA and VSX1 in six group showed th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BPE affected the proliferation obviously but didn’t affect the keratocyte phenotype,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40μg/mL was the most appropriate one.CONCLUSION:BPE can improve the proliferation of keratocytes and maintain their phenotype in vitro.Many kerato
Zhong-Zhong XuZhi-Jie LiLian-Xin DuJing LiLi-Ya Wang
关键词:KERATOCYTEPROLIFERATIONPHENOTYPE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