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70055033)

作品数:8 被引量:84H指数:4
相关作者:朱琳张阳刘信勇李燕郎宇鹏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8篇纳米
  • 4篇纳米材料
  • 4篇斑马
  • 4篇斑马鱼
  • 3篇多壁碳纳米管
  • 3篇碳纳米管
  • 3篇纳米管
  • 2篇毒性效应
  • 2篇碳纳米材料
  • 2篇富勒烯
  • 1篇大型蚤
  • 1篇胆碱
  • 1篇低剂量
  • 1篇乙酰
  • 1篇乙酰胆碱
  • 1篇乙酰胆碱酯酶
  • 1篇有机碳
  • 1篇栅藻
  • 1篇生态毒性
  • 1篇数据挖掘

机构

  • 8篇南开大学
  • 1篇天津科技大学

作者

  • 8篇朱琳
  • 4篇张阳
  • 3篇刘信勇
  • 2篇朱小山
  • 2篇郎宇鹏
  • 2篇李燕
  • 1篇田胜艳
  • 1篇陈继淼
  • 1篇姚琨
  • 1篇端正花
  • 1篇王璐璐
  • 1篇黄碧捷
  • 1篇周亚

传媒

  • 3篇生态毒理学报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09
  • 2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纳米ZnO和纳米CuO在斑马鱼体内的富集与清除被引量:2
2014年
为探讨工程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采用半静态暴露方式(更换试液周期为1 d),在4 mg·L-1和10 mg·L-1浓度条件下,进行了斑马鱼(Danio rerio)对2种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nano-Zn O和nano-Cu O的富集和清除实验。整个实验为期52 d,其中暴露阶段28 d,清除阶段24 d。通过测定不同时间节点纳米材料在鱼体内的浓度,研究了斑马鱼对nano-Zn O和nano-Cu O的富集与清除规律;并计算暴露阶段的最大富集系数(BAFmax)以及清除阶段的排出速率常数和总量清除率,比较分析了斑马鱼对这2种纳米材料的富集与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在暴露阶段,nano-Zn O和nano-Cu O在斑马鱼体内的BAFmax分别为169.5和493.4(4 mg·L-1处理组)及168.4和298.6(10 mg·L-1处理组),二者在斑马鱼体内均不具有生物蓄积性;在清除阶段,nano-Cu O可以被斑马鱼有效地排出,其总量清除率(>99.5%)和排出速率常数均高于nano-Zn O,而直到清除24 d时,斑马鱼对nano-Zn O的清除仍不完全(清除率<91%)。本实验结果为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慢性毒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张阳周亚陈继淼朱琳
关键词:斑马鱼
多壁碳纳米管存在环境下Pb、Zn对斑马鱼毒性的变化被引量:9
2009年
研究了重金属铅、锌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及在人工碳纳米材料——多壁碳纳米管存在环境下,铅、锌对斑马鱼毒性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铅(Pb(NO3)2)、锌(ZnSO4)浓度的增加以及染毒时间的延长,斑马鱼死亡率逐渐增加;单一多壁碳纳米管悬液(10mg·L-1)对斑马鱼无明显毒性效应.Pb和Zn对斑马鱼24h、48h和96h的LC50分别为5.38mg·L-1、3.99mg·L-1、3.83mg·L-1和26.37mg·L-1、21.39mg·L-1、20.62mg·L-1;在多壁碳纳米管存在条件下,二者对斑马鱼24h、48h和96h的LC50分别为2.74mg·L-1、2.26mg·L-1、2.15mg·L-1和21.85mg·L-1、17.17mg·L-1、16.77mg·L-1.多壁碳纳米管存在条件下铅、锌对斑马鱼的LC50显著降低,提示碳纳米材料可能会增加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毒性.
刘信勇朱琳
关键词:斑马鱼毒性效应LC50
多壁碳纳米管对斑马鱼体组织内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9
2009年
采用毒性试验方法研究3种质量浓度(10.0,5.0和2.5 mg/L)下人工纳米材料多壁碳纳米管(MWCNTs)长时间暴露(28-35 d)对斑马鱼成鱼脑和肝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ρ(MWCNTs)的增高,AchE和GSH-PX的活性降低,Na^+,K^+-ATP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暴露时间的酶活性略有不同,但其趋势基本一致.比较他人试验数据,对人工碳纳米材料与酶活性进行质量浓度-效应关系分析,结果显示该试验方法制备的多壁碳纳米管悬浊液毒性较小,单独存在对水生生物危害不大.
刘信勇朱琳黄碧捷张阳
关键词:斑马鱼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多壁碳纳米管
三种碳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被引量:38
2008年
为了评价碳纳米材料的水生态安全性,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gnus)和大型蚤(Daphnia magna)为受试生物,研究了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富勒烯(C60)3种碳纳米材料水悬浮液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结果发现,SWCNTs、MWCNTs和C60对斜生栅藻生长的96hEC50值分别为22.6,15.5,13.1mg/L;对大型蚤活动抑制的48hEC50值分别为1.3,8.7,9.3mg/L.3种碳纳米材料水悬浮液对斜生栅藻的毒性大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SWCNTs对大型蚤的毒性大于MWCNTs和C60(P<0.05);2种生物对碳纳米纳米材料的敏感性也不同.3种碳纳米材料对2种水生物的毒性大小与氯苯相似.
朱小山朱琳田胜艳郎宇鹏李燕
关键词:纳米材料斜生栅藻大型蚤毒性效应EC50
人工碳纳米材料悬浊液的制备及其浓度测定方法
2009年
采用加入表面活性剂SDS,并超声波振荡的方法制备了2种纳米材料(碳纳米管和富勒烯)的悬浊液,使其在水溶液中均匀分散。浓度测定前滤去悬浊液中的大颗粒,以达到进样要求。分别用TOC分析仪和称重法测定不同悬浊液的含碳浓度,结果显示两者无显著性差异,这证明TOC测定方法有效,且简单可行。将测定样品稀释不同倍数,利用TOC分析仪测定不同静置时间的悬浊液含碳浓度,结果显示该方法制备的悬浊液分散均匀,静置14 d后浓度变化不大。超声振荡时间越长,加入的碳纳米材料和表面活性剂越多,分散于水体中的碳纳米材料就越多。
刘信勇朱琳
关键词: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多壁碳纳米管富勒烯总有机碳
不同晶型纳米TiO_2在斑马鱼体内的富集与清除被引量:1
2015年
为探讨纳米材料的慢性生物效应以及材料结构对生物富集的影响,开展了A-TiO2(锐钛型纳米TiO2)和R-TiO2(金红石型纳米TiO2)在斑马鱼(Danio rerio)体内的长期富集和清除试验.采用半静态暴露试验,试验周期为46 d(暴露阶段28 d,清除阶段18 d),每种晶型设置2个处理组(ρ分别为4.0和10.0 mg/L),测定各时间点斑马鱼体内不同晶型纳米TiO2含量(以w计);以暴露阶段的BAF(生物富集系数)以及清除阶段的排出速率常数、总量清除率为终点,比较斑马鱼对2种晶型纳米TiO2的富集、清除的异同.结果表明:在暴露阶段,A-TiO2在斑马鱼体内的富集量显著高于R-TiO2,10.0 mg/L处理组斑马鱼体内富集量均显著高于4.0 mg/L处理组;4.0和10.0 mg/L的A-TiO2处理组的BAF分别为76.7和105.4 L/kg,略高于R-TiO2(41.6和36.1 L/kg),二者在斑马鱼体内均不具有生物蓄积性.在清除阶段,斑马鱼体内的2种晶型的纳米TiO2均可被排出,清除阶段的清除率为88.0%-100%;斑马鱼体内2种晶型纳米TiO2富集量的下降均符合一阶指数衰减方程,排出速率常数在0.26-1.01 d-1之间.
张阳朱琳
关键词:纳米TIO2晶型斑马鱼
Nano-QSAR: 纳米毒理学领域的新方法被引量:2
2013年
随着纳米毒理学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反映纳米材料生物毒性效应的数据也不断丰富,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建立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模型开始发挥其在纳米材料潜在毒性研究和预测方面的作用。纳米材料的QSAR(Nano-QSAR)研究以经典QSAR模型为指导,结合纳米材料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提供了一种对纳米材料快速筛选和优先测试的新途径。本文就Nano-QSAR的前期研究现状,从纳米材料结构描述符、毒性效应数据和建模方法3个方面分析了模型的构建流程和框架;通过列举部分研究成果和主要的模型指标,初步探讨了建模方法的选择和结构描述符的识别;最后指出目前Nano-QSAR研究面临的挑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张阳朱琳王璐璐
关键词:纳米材料纳米毒理学数据挖掘
人工纳米材料富勒烯(C60)低剂量长期暴露对鲫鱼的氧化伤害被引量:30
2008年
为更好地判断人工纳米材料(富勒烯,C60)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健康危害,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低剂量C60(0.04-1.0 mg.L^-1)长期(32 d)暴露对鲫鱼的氧化伤害.结果表明,各实验组中鲫鱼幼鱼脑、肝脏、鳃组织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都发生显著降低(p〈0.05),其中1 mg.L^-1nC60/aq的暴露对鳃组织GSH含量的抑制率为14.3%,高于对鱼脑、肝脏组织中的抑制率;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鳃组织中Na^+-K^+-ATP酶活性均被显著激活,其最大活性分别是对照的121.34%(0.04 mg.L^-1暴露组)、114.80%(0.04 mg.L^-1暴露组)和348.59%(0.20mg.L^-1暴露组).实验结果揭示,长期暴露引起机体组织的氧化应激可能是水环境中C60的致毒机制之一.
朱小山朱琳郎宇鹏李燕端正花姚琨
关键词:纳米材料富勒烯鲫鱼生态毒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