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BGA08056)

作品数:7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张祖群刘敏刘爱利李兰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文化变迁
  • 3篇文化
  • 2篇意象
  • 2篇隐喻
  • 2篇桃花
  • 2篇文化意象
  • 2篇旅游
  • 1篇演进
  • 1篇遗产
  • 1篇遗产旅游
  • 1篇意象分析
  • 1篇中国历史
  • 1篇人面
  • 1篇人面桃花
  • 1篇社会文化变迁
  • 1篇丝绸之路
  • 1篇他者
  • 1篇文化认同
  • 1篇文化社区
  • 1篇文化遗产

机构

  • 6篇首都经济贸易...
  • 5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6篇张祖群
  • 1篇李兰
  • 1篇刘爱利
  • 1篇刘敏

传媒

  • 2篇美与时代(创...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江苏商论
  • 1篇农业考古
  • 1篇民族艺术研究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北京节庆活动的发展演进与综合效应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北京节庆是地方文化的鲜活表现,地方经济与社会文化的推动力。传统的北京节庆源于传统农业生产、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和人文孝悌的尊崇,北京的现代节庆活动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其产生与发展不仅与节庆活动具有大众娱乐性、短时期人流和信息流的高度集聚、多元素综合集成等特点有关,也与北京市的文化与民生、产业发展、城市发展、具体基层政府等背景条件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网页检索建立北京2007年节庆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了北京节庆活动所具有的五大特点。
刘敏刘爱利
关键词:节庆活动演进
文化遗产变迁:中外两个“陕西村”对比研究
2012年
一.研究背景1.问题的提出在我国台湾省、与我国新疆毗邻的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处楚河流域)各自居住着一群陕西人。他们在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求得生存来到了现在定居的地方,前者属于分离的祖国,后者属于他国异域。他们作为一个漂移的文化社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其社会文化变迁?
张祖群李兰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化变迁
在物象与寓意之间:长安桃溪堡“文化意象”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物象与寓意是意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意义,物象和寓意可以发生文化意象的转换。通过崔护和桃花姑娘的心理复原,可以穿越时空场景,加深理解诗词中的"文化意象"。人面桃花的爱情文化原型是:桃花物象+悲剧爱情寓意。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花已经脱离了一种简单的植物物象,而变成清骨、幽芳、弄妆、疏丽、严霜等代名词,赋予一种中国古典人文气质。在西周初年,桃花就被认为是带来婚姻爱情的"信物"。在现代,桃花的花语和象征代表了爱情的俘虏和悲剧残美。第二,"人面桃花"表达一面之缘竟成永别之意,寓意着男女之间错过了就将铸成不可挽回的遗憾和悲剧。人们在具体物象中寻找的是并不存在的影子,这首诗寓意了一种悲剧美。
张祖群
关键词:物象文化意象桃花悲剧
试论长安桃溪堡的旅游文化变迁与现代启示
2011年
唐诗《题都城南庄》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人面桃花"的故事取自唐人孟《本事诗·情感第一》中的记录。诗中所涉及的长安桃溪堡,自宋迄今虽屡经变迁,"人面桃花"却依然是其不变的文化意象,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人。人面桃花悲剧爱情故事对当代有两点重要的启示:第一,不要说爱情禁不起时间的考验,崔护根本没有给时间考验爱情的机会,而是让"桃花姑娘"在苦等、哭等中走向灭亡。反观当今中国社会的恋爱怪状,其实是爱情价值观的退步。今天的人们应该主动把握和珍惜有缘之爱。第二,目前陕西省对桃溪堡等历史文化名人遗迹景点的深度开发还远未达到。游客去长安桃溪堡怀旧旅游是为了证实美好爱情的存在,不是缘于内心的空虚。他们在具体物象中要寻找的是并不存在的影子。
张祖群
关键词:旅游文化人面桃花文化变迁文化意象美学研究
红色的隐喻——“山楂树现象”述评
2011年
近年来,纯爱文学题材作品流行,并产生了"山楂树现象"。基于文化隐喻的两个层次分析山楂树的红色隐喻可以看出:小说及电影《山楂树之恋》还原了普通人的感情生活,其结局是一个悲剧性隐喻。山楂树的颜色转换,宣告着主人公爱情的必然死亡。"山楂树之恋"现象只是"想象"的一种爱情纯洁。今天的文学需要更多地直面普通人生存的艰辛,并趋向认同妥协的合理。小说以平淡叙事完成了对红色年代纯真爱情生活描述的超越;电影创作者以主题的转换和对小说内容的忠实重现,完成了对小说本身的超越。
张祖群
关键词:隐喻
沉重的反思:“山楂树现象”述评
2011年
小说及电影《山楂树之恋》超越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既定范式,还原了普通人的感情(爱情)生活。文章由"山楂树之恋"现象进行深刻的文学反思,并反思社会变迁。文章认为导演的初衷是弘扬纯真的爱情,寻找爱情的乌托邦,但是影片却以一种无意识的隐喻,对现实社会"无爱情"现象进行了强烈的讽刺。
张祖群
关键词:隐喻爱情
遗产旅游的见证:试论白塔寺的历史文化变迁
2011年
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是中国西北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为13世纪时候蒙古皇子阔端王的封地。阔端王与迎萨迦派高僧班智达·贡噶坚赞举行"凉州会盟",元朝逐渐统一青藏高原,西藏正式纳入中国历史的行政版图。为此将白塔寺文化变迁划分为10个阶段,分析认为:第一,白塔寺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见证历史事件和保存文物的历史唯一性。后续的遗产保护、遗产研究、遗产开发等,必须尊重科学、尊重文物的历史唯一性。第二,白塔寺成为藏传佛教开始传入蒙古、畏兀儿等民族的历史见证。白塔寺是宗教传播的"见证者"。第三,白塔寺成为有效沟通参观者、朝觐者和历史人物的桥梁,确定了现实的"笔者们"和历史的"他们"之间一种可能性的对话机制。第四,白塔寺的原真性维修是体现汉藏蒙一家亲,促进当前民族和谐的重要实物体现。
张祖群
关键词:中国历史遗产旅游文化变迁民族和谐古丝绸之路
文化变迁视野下中外2个“陕西村”比较——“我者”?还是“他者”?
在我国台湾省与我国新疆毗邻的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处楚河流域)各自居住着一群陕西人。他们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欧亚)丝绸之路上两个文化集聚人群。一个漂移的文化社区,到底如何认识其社会文化...
张祖群
关键词:文化社区文化认同社会文化变迁文化自觉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