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0918015)

作品数:2 被引量:20H指数:2
相关作者:李庆庆彭淼张立树姜枚谭捍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桂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电
  • 2篇大地电磁
  • 1篇地壳
  • 1篇地壳电性结构
  • 1篇地球动力
  • 1篇地球动力学
  • 1篇地球物理
  • 1篇地球物理证据
  • 1篇地震
  • 1篇电性
  • 1篇电性结构
  • 1篇动力学模型
  • 1篇断裂带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力学模型
  • 1篇裂带
  • 1篇龙门山
  • 1篇龙门山断裂
  • 1篇龙门山断裂带

机构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作者

  • 2篇谭捍东
  • 2篇姜枚
  • 2篇张立树
  • 2篇彭淼
  • 2篇李庆庆
  • 1篇许乐红
  • 1篇王有学
  • 1篇王伟
  • 1篇王伟

传媒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岩石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地壳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模型被引量:3
2015年
2012年在四川龙门山断裂带的茂县—绵竹段进行了点距约3km、横跨断裂带的大地电磁探测,精细处理并反演获得长70km,深50km的2维电性剖面。通过与同位置的反射地震资料对比进行综合解释,刻画出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地壳结构:1)四川盆地上覆地层为低阻,电性结构稳定并叠置于坚固的扬子中下地壳之上;龙门山3条主断裂均表现为低阻—中低阻,其构造形态都沿NW向倾斜,并由陡变缓向下延伸,浅部最陡处>60°,深部最缓处<30°。2)龙门山断裂带上地壳整体逆冲推覆于扬子板块的刚性基底之上,不仅形成由陡趋缓的3条主断裂,而且多期次的地震活动造成隐伏次级断裂发育;映秀-北川断裂之下具有明显NW倾斜且陡立的电性梯度带,2008年汶川地震余震在该区域内集中分布,其中安县-灌县断裂下盘发育大型隐伏的基底断裂,可能为发震断裂,地震能量沿隐伏次级断裂向上传递导致映秀-北川断裂遭破坏最为严重。3)青藏高原东缘的中下地壳下插,使高阻的扬子中下地壳嵌于龙门山逆冲推覆带和青藏高原东缘中下地壳之间,形成"鳄鱼口"样式的构造格架。龙门山的隆升是由上地壳的逆冲推覆脆性变形和中下地壳的壳内高导物质流的韧性变形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提出,由于中下地壳物质流在龙门山不仅受阻于刚性的扬子块体,而且下插于扬子板块上地幔,形成一种可能的类似"传送带"的动力模式,带动了其上盘发生持续的逆冲推覆脆性变形。
彭淼姜枚谭捍东李庆庆张立树许乐红张福彬唐路特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大地电磁反射地震地球动力学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岩石圈板片深俯冲的地球物理证据被引量:17
2012年
2009~2010年在南迦巴瓦地区进行了宽频带地震和大地电磁探测,分别处理获得东构造结及其邻区的地下300km以上的P波速度图像和两条大地电磁电阻率剖面。通过资料的对比和综合解释,发现电阻率分布与地震波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南迦巴瓦变质体的上地壳部分呈现明显高速高阻特征,为两侧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所夹持;中下地壳具有不均匀性,且普遍呈低速低阻特征;印度板块在藏东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前缘越过嘉黎断裂,抵达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在拉萨地体的高速俯冲板片以下100km至200km深度范围内存在大规模的低速异常带,其上盘中下地壳也广泛发育低速高导体,指示青藏高原东南缘可能存在韧性易流动的物质向东、东南逃逸的通道,为印度板块在南迦巴瓦的深俯冲动力学模式提供了地球物理证据。
姜枚彭淼王有学谭捍东李庆庆张立树王伟
关键词:大地电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