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60298) 作品数:11 被引量:35 H指数:4 相关作者: 岑洪 谭晓虹 周文献 王洪学 陆永奎 更多>> 相关机构: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科技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含铂类联合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NHL的临床分析 2018年 目的探讨含铂类联合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含有铂类联合方案治疗的68例复发或难治性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相关方案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68例患者共计接受283个周期化疗。全组患者获得CR 11例(16.18%),PR 31例(45.59%),有效率(ORR)为61.7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51个月(95%CI:4.97~8.04)。Ⅱ~Ⅲ期、国际预后评分标准(IPI)评分0~2分、既往只接受过1个方案化疗的患者的ORR和PFS均优于对应亚组患者(P<0.05);B细胞和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ORR和PFS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R组的中位PFS为11.16个月,长于不联合R组的5.84个月(P=0.004)。Ⅲ~Ⅳ度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41.18%)、血小板减少(27.94%)、血红蛋白减少(11.76%)、呕吐(8.82%)和腹泻(1.47%)。结论含铂类联合方案是治疗复发或难治性NHL的有效方案,安全性良好。 王洪学 陈梅林 覃芳卉 周文献 贾昱娴 陈军 岑洪 谢裕安 陆永奎 谢伟敏关键词:复发 铂类 局限期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联合放化疗临床意义Meta分析 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联合放化疗和单独化疗治疗局限期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查找联合放化疗比较单独化疗治疗局限期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时限均为开库至2014-05。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方法学质量评估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用GRADE系统评价证据质量。结果纳入4篇文献,1 83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放化疗与单独化疗比较,在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1,95%CI为0.97~1.04,P=0.76),在总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RR=0.98,95%CI为0.96~1.01,P=0.14)。在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free survival,PFS)方面,联合放化疗组优于单独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81,95%CI为0.67~0.97,P=0.02)。在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85,95%CI为0.70~1.04,P=0.12)。基于GRADE系统的证据质量等级评价结果显示,联合放化疗与单独化疗比较,OS和PFS的证据质量等级为低级,CR和ORR的证据质量等级为高级。结论联合放化疗治疗局限期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在PFS方面能使患者获益,但是并不能提高患者的CR、ORR和OS。 李喆 谭晓虹 岑洪关键词: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联合放化疗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Akt抑制剂与利妥昔单抗联合应用对伯基特淋巴瘤细胞株Daudi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Akt抑制剂(AZD5363)与利妥昔单抗联合应用对伯基特淋巴瘤(BL)细胞株Daudi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培养人BL细胞株Daudi,将其分为对照组(只含等量溶媒)、AZD5363组(加入40μmol/L AZD5363)、利妥昔单抗组(加入50μg/m L利妥昔单抗)、联合用药组(加入40μmol/L AZD5363+50μg/m L利妥昔单抗),置于培养箱中培养24-72 h。分别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测算AZD5363、利妥昔单抗及两者联合对Daudi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磷酸化Akt(p-Akt)和总Akt(T-Akt)蛋白。结果与AZD5363组、利妥昔单抗组相比,联合用药组在24、48、72 h时Daudi细胞增殖抑制率高(P均〈0.05)。AZD5363组、利妥昔单抗组、联合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用药组与AZD5363组、利妥昔单抗组相比,干预Daudi细胞48、72 h后细胞凋亡率高(P均〈0.05)。对照组、AZD5363组、利妥昔单抗组、联合用药组细胞p-Akt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9±0.06、0.33±0.03、0.45±0.04、0.18±0.04,AZD5363组、利妥昔单抗组、联合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用药组与AZD5363组、利妥昔单抗组相比,P均〈0.05。结论 AZD5363与利妥昔单抗联合应用可增强对BL细胞株Daudi的增殖抑制作用,促使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Akt磷酸化,阻断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发挥抗肿瘤效应。 杨玉婷 谭晓虹 岑洪关键词:伯基特淋巴瘤 DAUDI细胞 利妥昔单抗 磷酸化AKT 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阿霉素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建立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阿霉素(ADM)耐药细胞株,为研究DLBCL耐药机制提供模型。方法:以体外低浓度梯度递增法诱导筛选人DLBCL耐ADM细胞株Pfeiffer/ADM。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绘制生长曲线,计算倍增时间。CCK-8法检测Pfeiffer/ADM对不同药物的耐药系数(RI)及脱药1个月后的耐药稳定性。在含补体的血清中,CCK-8法比较两细胞株对利妥昔单抗(RTX)介导的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的差别,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两株细胞中多药耐药基因1(MDR1)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经过约7个月的诱导,成功构建耐ADM细胞株Pfeiffer/ADM;显微镜下Pfeiffer和Pfeiffer/ADM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别,亲代加药后死亡细胞更多,而耐药株生长依旧良好;Pfeiffer和Pfeiffer/ADM的倍增时间分别为(32.28±1.18)h和(31.41±2.03)h,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CCK-8法测得Pfeiffer/ADM对ADM、依托泊苷(VP-16)和长春新碱(VCR)的耐药指数(RI)分别为12.87、13.18、16.95;脱药1个月和冻存复苏后,Pfeiffer/ADM依旧能保持耐药性,其对ADM的IC50值分别为0.52mg/L、0.49mg/L;两细胞株对于不同浓度的RTX介导的CDC效应无明显差别(P>0.05);Pfeiffer/ADM细胞的MDR1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Pfeiffer细胞株(P<0.05)。结论:成功建立具有多药耐药性的DLBCL Pfeiffer/ADM细胞株,化疗耐药的Pfeiffer/ADM细胞与RTX无交叉耐药性,该细胞是研究DLBCL获得性耐药的机制和逆转耐药的理想模型。 黄云 孙洁 柯晴 梁碧琦 谭晓虹 岑洪关键词:阿霉素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PET/CT用于评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评价PET/CT在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中的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万方、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Medline等数据库中关于PET/CT评价DLBCL预后的研究,检索年限均为2000年1月至2015年3月。采用STATA11.0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各效应量均以95%可信区间(CI)表示。分析治疗中期PET/CT参数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治疗末期SUV_(max)和肿瘤代谢体积(MTV),并应用Meta分析合并风险比(HR)来评价DLBCL患者治疗后的预后与PET/CT参数的关系。分析各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评价指标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HR。结果共纳入11项研究,包括1068例初诊的DLBCL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治疗中期(2~4化疗周期后)PET/CT SUV_(max)评价DLBCL患者PFS的HR为1.50(95%CI:1.12~2.01,P=0.007);(2)治疗末期(6~8化疗周期后)PET/CT SUV_(max)评价DLBCL患者PFS的HR为1.30(95%CI:0.74~2.29,P=0.369),评价DLBCL患者OS的HR为1.75(95%CI:0.74~4.17,P=0.204);(3)治疗末期PET/CT MTV评价DLBCL患者PFS的HR为2.17(95%CI:1.46~3.24,P=0.000),评价DLBCL患者OS的HR为2.99(95%CI 1.91~4.69,P=0.000)。结论治疗中期PET/CT的SUV_(max)可以预测患者的PFS;治疗末期PET/CT的MTV可以预测患者的PFS、OS,而SUV_(max)则不能预测患者的PFS、OS。 梁立莉 岑洪 谭晓红 郭宝平 熊春 马智 何莎 黄丹 谢淑琼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PET/CT META分析 Bax、Bcl-2和cyclin D1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3年 [目的]探讨Bax、Bcl-2和cyclin D1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组织中的表达状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2例初治NHL病例肿瘤组织中Bax、Bcl-2和cyclin D1的表达状况,分析这3个基因的表达状况与NHL病理类型、疾病分期等的关系。[结果]Bax、Bcl-2和cyclin D1的阳性率分别为79.4%,93.5%和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1基因在B细胞性NHL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在T细胞性NHL中的阳性率(P<0.05);而Bax和Bcl-2在B细胞性和T细胞性NHL之间的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ax、Bcl-2和cyclin D1表达状况与NHL的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Bax、Bcl-2和cyclin D1在NHL中的表达状况有显著性差异,但与NHL疾病分期和IPI均无相关性。 唐静 李富雄 谢伟敏 覃芳卉 岑洪 吴洁 王洪学 陆永奎 周文献关键词:BAX BCL-2 CYCLIN D1 淋巴瘤 伊马替尼联合化疗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系统评价伊马替尼联合化疗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的疗效。方法 采用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CNKI、CBM、Google 学术搜索等数据库,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相关文献并提取资料、评估质量,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 纳入12个研究共620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与非移植组比较,移植组治疗提高了患者无瘤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HR=0.48, 95% CI:0.31~0.74,P〈0.001)及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HR=0.49,95% CI:0.35~0.68,P〈0.001),减少了死亡事件(RR=0.62,95% CI:0.39~0.97,P=0.04)。结论 在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Ph+ALL患者的基础上,序贯allo-HSCT可能优于无allo-HSCT方案。 杨玉婷 谭晓虹 岑洪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伊马替尼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费城染色体 META分析 利妥昔单抗与依鲁替尼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和凋亡协同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近年来发现依鲁替尼是B细胞恶性肿瘤的新型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联合新药依鲁替尼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研究逐步展开,本研究探讨利妥昔单抗与依鲁替尼对DLBCL细胞系Farage增殖及凋亡影响的协同作用。方法不同浓度的单药利妥昔单抗和单药依鲁替尼处理Farage细胞24、48和72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15μmol/L依鲁替尼处理Farage细胞48h后,采用RT-PCR法检测凋亡相关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含人补体的培养条件下,1μg/mL利妥昔单抗联合10μmol/L依鲁替尼同时处理Farage细胞48h后,采用CCK8法检测增殖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结果利妥昔单抗在不含人补体的培养基中对Farage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不明显,在含人补体的培养基中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依鲁替尼在含或不含人补体的培养条件下对Farage细胞均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种条件下的增殖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78,P=0.329),15μmol/L依鲁替尼作用Farage细胞48h时,Fas(1.63±0.09)、Caspase-8(1.90±0.11)和Caspase-3(2.20±0.11)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1.00±0.00)。在含人补体的培养基中,1μg/mL利妥昔单抗联合10μmol/L依鲁替尼同时处理Farage细胞48h后,联合组增殖抑制率为(57.06±1.48)%,高于依鲁替尼单药组(33.83±3.39)%和利妥昔单抗单药组(26.92±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403,P<0.001。联合组的凋亡和坏死率(44.30±2.20)%高于利妥昔单抗单药组(21.73±2.00)%和依鲁替尼单药组(17.44±1.60)%,且利妥昔单抗单药组和依鲁替尼单药组均高于空白组(2.32±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27.205,P<0.001。结论利妥昔单抗可通过CDC效应引起DLBCL细胞凋亡坏死及增殖抑制,依鲁替尼可能通过上调Fas、Caspase-3和Caspase-8基因的表达,促使DLBCL细胞凋亡和增殖抑制,利妥昔单抗联 梁碧琦 谭晓虹 孙洁 黄云 李喆 岑洪关键词:利妥昔单抗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增殖抑制 凋亡 GST-π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及其与临床特征和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3例初治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GST-π的表达状况,分析该基因的表达状况与DLBCL临床特征、疗效等的关系。结果:GST-π在不同性别、年龄、B症状、结外病变间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临床分期GST-π表达率为Ⅰ期55.6%、Ⅱ期58.3%、Ⅲ期64.3%、Ⅳ期75.0%,各分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国际预后指数(IPI)GST-π表达率为低危组61.1%、中低危组70.6%、高中危组70.6%、高危组63.7%,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T-π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初治完全缓解(CR)率为28.6%vs 66.7%,总有效(RR)率为47.6%vs 90.5%,GST-π表达阳性组CR率及RR率显著低于GST-π表达阴性组(P<0.05)。结论:GST-π表达与性别、年龄、B症状、结外病变、临床分期、IPI无相关;近期疗效GST-π阴性组优于阳性组。 周文献 谢伟敏 刘燕 陆永奎 谭爱花 王洪学 农丽 贾昱娴关键词:GST-Π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MDR1基因C3435T多态性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效果及血液学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MDR1基因C3435 T多态性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患者化疗效果及血液学毒性的影响。方法117例初治DLBCL患者均采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泼尼松方案或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泼尼松方案化疗,21 d为1周期,化疗4~8周期。化疗后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患者 MDR1基因 C3435T 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化疗疗效、生存时间及血液学毒性。结果117例患者中,检出CC基因型47例(40.2%),TT基因型17例(14.5%),CT基因型53例(45.3%),C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62.8%和37.2%。与CC基因型组比较,CT+TT基因型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 PFS)长、严重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低(P均<0.05),而两组患者化疗后总缓解率、完全缓解率、总生存时间、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DR1基因C3435T多态性可能影响DLBCL患者的化疗效果及血液学毒性,CC+CT基因型患者的PFS长、发生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性低。 黄谷瑜 柯晴 谭晓虹 岑洪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