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Z2006103)

作品数:10 被引量:54H指数:5
相关作者:张海泉马淑琴郎杰张宝石杨虹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经贸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小麦
  • 7篇羊草
  • 7篇山羊草
  • 7篇粗山羊草
  • 6篇白粉
  • 6篇白粉病
  • 5篇基因
  • 4篇抗白粉病
  • 3篇育性
  • 3篇远缘
  • 3篇远缘杂交
  • 3篇杂交
  • 3篇小麦白粉
  • 3篇小麦白粉病
  • 3篇抗白粉病基因
  • 3篇抗病
  • 2篇幼胚
  • 2篇幼胚拯救
  • 2篇育性表现
  • 2篇胚拯救

机构

  • 10篇河北经贸大学
  • 4篇云南省农业科...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10篇张海泉
  • 4篇马淑琴
  • 3篇郎杰
  • 2篇杨虹
  • 2篇张宝石
  • 1篇马同锁
  • 1篇高志华
  • 1篇张金良
  • 1篇张翠茹

传媒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河南农业科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植物保护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年份

  • 6篇2008
  • 4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二倍体的合成及育性表现的研究
2007年
通过四倍体小麦(硬粒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利用幼胚拯救技术和套袋自交获得了3个双二倍体(AABBDD)。双二倍体染色体构型基本稳定,田间对小麦白粉病表现低于抗病亲本粗山羊草。人工合成双二倍体后,再与小麦杂交,其结实率为25%,种子发育正常。人工合成的双二倍体与小麦杂交,可能会获得遗传基础丰富、抗病较好的抗病品种,此方法在育种工作中是可以采用的。
张海泉杨虹张宝石
关键词:四倍体小麦粗山羊草双二倍体育性
34份粗山羊草抗白粉病性鉴定及遗传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粗山羊草为小麦D基因组的供体,通过对来自不同产地的粗山羊草抗病性进行鉴定,用离体叶段接种方法接种12个小麦白粉病菌株(E02、E03、E05、E06、E07、E09、E11、E15、E18、E21、E23、E25),鉴定了34份不同产地的粗山羊草抗病性。结果表明:9份粗山羊草(Y170、Y186、Y189、Y192、Y201、Y206、Y212、Y214、Y215)对12个小麦白粉病菌株完全免疫,有3份山羊草(Y126、Y208、Y185)对12个菌株全部感病,其余的材料抗白粉病的部分菌株。田间全生育期用混合菌种鉴定粗山羊草抗性,其结果与离体叶鉴定的结论相一致。粗山羊草Y219与Y122杂交的后代的遗传分析发现抗病基因是1对显性基因控制;Y215与Ae43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表明抗病基因是1对隐性基因控制。
张海泉马淑琴
关键词:粗山羊草小麦白粉病菌种
粗山羊草抗条锈病鉴定及抗病基因YrY212 SSR标记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粗山羊草是小麦野生近缘属种,是D基因组的供体,蕴含大量的抗病资源,是进行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明确其抗病基因的数量、类型、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及其与已知抗条锈病基因间的关系,挖掘抗条锈病新基因,为小麦育种提供优良抗病新种质。【方法】用离体叶和田间鉴定方法鉴别来自不同产地的38份粗山羊草的抗条锈病情况,对条锈病抗病性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定位粗山羊草中的抗病基因。【结果】离体叶鉴定发现,有9份材料对条中29和条中31菌株免疫,占供试材料的23.68%;有6份材料高感或中感,占供试材料的15.79%,其余材料抗病等级不一致。田间混合菌种鉴定结果表明,有19份材料免疫,其中10份材料苗期感病但成株期抗病,占供试材料的26.32%。从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 (Coss.) Schmal)Y212中鉴定出1个显性抗小麦条锈病基因,暂定名为YrY212。应用分离群体分组法(BSA)筛选到Wmc506、Barc184、Wmc450和Cfd41标记,其与YrY212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0,4.0,7.0和20.0 cM,位于Wmc506和Barc184之间。【结论】根据连锁标记所在小麦微卫星图谱的位置,YrY212被定位在7DS染色体上,分析基因所在染色体的位置、抗病性特征认为,YrY212是一个新的抗小麦条锈病基因。
张海泉郎杰马同锁张翠茹高志华
关键词:粗山羊草小麦条锈病抗病基因基因定位SSR标记
小麦及其近缘属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应用微卫星(SSR)荧光标记技术,对小麦及其10个近缘属种57份材料进行了分析。43对引物共检测出7 580个等位变异,每个引物每个模板平均检测出3.09个等位变异。聚类分析表明,57份材料被聚成11类,还发现栽培二粒小麦、普通小麦亲缘关系较近,与其他材料关系较远。聚类结果与现有的植物学分类的结果相一致。
马淑琴张海泉
关键词:小麦近缘属种聚类分析
粗山羊草抗白粉病性鉴定及与普通小麦远缘杂交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鉴定粗山羊草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用远缘杂交的方法将其抗病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方法】用离体叶段鉴定和田间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来自不同产地的38份粗山羊草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用普通小麦与粗山羊草配制正反交组合。【结果】38份粗山羊草中,对小麦白粉病免疫和近免疫的材料有9份,占供试材料的23.68%;普通小麦与粗山羊草正、反交均不能正常结实,必须进行幼胚拯救,成胚率分别是8.53%和70.03%,胚拯救率为9.22%,成苗率为0.79%。杂种F1自交不育,与普通小麦回交可正常结实,但BC1自交结实率极低。抗病鉴定和遗传分析表明,粗山羊草Y215含有1对显性抗白粉病基因,并分别在杂种后代BC2F1和BC1F2中获得了细胞学稳定且与供体亲本一致的抗白粉病植株。【结论】来自粗山羊草Y215的抗病基因已通过遗传重组导入普通小麦中。
张海泉马淑琴
关键词:粗山羊草普通小麦幼胚拯救远缘杂交抗白粉病基因
粗山羊草间杂交的育性表现及抗病性鉴定
2007年
[目的]为了探讨粗山羊草间杂交的育性表现及其后代的抗病性。[方法]利用13份不同产地的粗山羊草进行杂交,在田间用京双16作诱发行,接种北京地区流行的白粉病混合菌株,进行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从杂交结果看,亚种内杂交率较高,为14.15%~83.33%,而亚种间杂交率较低,为0~8.33%,因此可以判断粗山羊草亚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通过对抗病粗山羊草Y192与感病Y2272的杂交后代进行小麦白粉病抗病性鉴定,发现抗病基因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的。[结论]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小麦白粉病抗病基因奠定了基础。
张海泉杨虹郎杰张宝石
关键词:粗山羊草亚种生殖隔离小麦白粉病
柱穗山羊草远缘杂交育性的探讨被引量:2
2007年
选用柱穗山羊草分别与普通小麦、硬粒小麦和粗山羊草远缘杂交,发现结实率非常低。远缘杂交后代绝大部分有乳无胚或者有胚无乳;以普通小麦为母本与柱穗山羊草杂交,F1代分蘖率极高,植株性状出现中亲遗传或超亲遗传,杂交种回交或自交结实率非常低。
张海泉张金良
关键词:柱穗山羊草粗山羊草硬粒小麦远缘杂交育性
粗山羊草抗病基因向普通小麦转移及抗病基因标记的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为将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抗白粉病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用普通小麦与粗山羊草配制杂交组合,利用SSR标记技术结合BC1F2分离群体对目的基因进行了遗传作图。结果显示,普通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不能正常结实,进行幼胚拯救可获得组培苗,成胚率达到9.22%;矮败与Y215杂种F1自交不育,与普通小麦回交可正常结实,但BC1自交结实率极低。进一步对矮败×Y215杂种后代进行抗病鉴定和遗传分析,粗山羊草Y215含有一对显性抗白粉病基因,并分别在杂种后代BC2F1和BC1F2中获得了细胞学稳定且与供体亲本一致的抗白粉病植株;应用SSR标记和分离群组分离法,分析与其连锁的引物位置,将其定位在3DS染色体上,暂时命名为PmY215。说明来自粗山羊草Y215的抗病基因已通过遗传重组导入普通小麦中,分析PmY215基因所在染色体的位置和抗病性特征,认为PmY215是一个新的显性抗小麦白粉病基因,并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本研究发现的粗山羊草Y215的抗小麦白粉病基因PmY215是一个新的基因。
张海泉马淑琴
关键词:粗山羊草普通小麦幼胚拯救远缘杂交抗白粉病基因
节节麦抗小麦白粉病基因的SSR定位被引量:6
2007年
从节节麦(Aegilops.tauschii(Coss.)Schmal)Y189和Y176杂交F2材料鉴定出1个抗小麦白粉病基因,暂时定名为PmAeY2。遗传分析表明,PmAeY2是一个显性基因。应用分离群体分组法(BSA)筛选微卫星标记,并用相应的F2分离群体进行连锁分析,发现4个标记Xgwm583、Xgwm174、Xgwm182和Xgwm271与PmAeY2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25.7、16.7、9.1和7cM。根据连锁标记所在小麦微卫星图谱的位置,PmAeY2被定位在5DL染色体。根据基因所在染色体的位置、抗病性特征以及连锁标记扩增的特异性,可以认为PmAeY2是个新的抗白粉病基因,并且可以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张海泉郎杰
关键词:节节麦小麦白粉病抗病基因SSR标记
小麦抗白粉病分子育种研究进展被引量:31
2008年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十分经济、有效的措施。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为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目前为止,小麦基因组中已定名抗白粉病主效基因有38个,其中有41个基因位点的57个抗白粉病基因被标记和作图。本文详细叙述了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来源、抗病基因利用及其分子标记研究现状,介绍了国内外分子育种研究最新进展,旨在为我国抗小麦白粉病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张海泉
关键词: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分子育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