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FX015)

作品数:17 被引量:90H指数:5
相关作者:杜宴林公丕潜才圣毛高杰姚远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司法
  • 4篇法律
  • 3篇权利
  • 3篇民族
  • 3篇法治
  • 2篇正义
  • 2篇政治
  • 2篇司法公正
  • 2篇纠纷
  • 2篇纠纷解决
  • 2篇公正
  • 2篇法治中国
  • 1篇地方法
  • 1篇地方法治
  • 1篇调解
  • 1篇信访
  • 1篇信访救济
  • 1篇信访制度
  • 1篇刑罚
  • 1篇刑罚目的

机构

  • 16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作者

  • 5篇杜宴林
  • 5篇公丕潜
  • 3篇才圣
  • 2篇姚远
  • 2篇毛高杰
  • 1篇张婷婷
  • 1篇刘思齐
  • 1篇王蕾
  • 1篇伊涛
  • 1篇江华

传媒

  • 2篇法制与社会发...
  • 2篇东北师大学报...
  • 2篇法律方法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学术交流
  • 1篇北方论丛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前沿
  • 1篇北京邮电大学...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知与行

年份

  • 2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司法公正与同理心正义被引量:33
2017年
随着社会诉求的日趋多元化,司法的公正运作遇到较为复杂的困难局面。同理心正义既能最大限度实现个案的正义裁决,又能正确对待普遍性的正义寻求,显现出一种亲社会性的公共理性,可成为这一难题的破解之道。同理心正义既是多元动态的正义,又较好地诠释了正义的对等性和互换性,也展现出了主体间性的互动特质和共鸣效果,还一定程度上荷载了较为丰富的正义德性。同理心正义尽管发端于心灵或情感体验,但完全能够经受住法律科学性的检验。同时,它也并非至善的正义,其操作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也会诱发一些不利因素的产生。
杜宴林
关键词:个案正义司法公正公共理性
政法传统视域中信访制度功能的理性复归被引量:2
2016年
信访制度作为一项深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参与与权利救济制度,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政法传统底色。而今信访潮波涛汹涌,但实际经由信访途径化解的矛盾纠纷却很少。信访救济作为一种反法治的维权方式,其与法治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悖论。循着政法传统的视域对现行信访救济制度进行法治反思,针对信访救济制度偏离其原初目标的诸多悖论进行剖析,以法治逻辑取代信访救济的政法逻辑,进而对信访救济制度进行法治化改造,通过张扬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来实现信访制度功能的理性回归。
公丕潜
关键词:政法传统信访救济信访制度理性复归
论法官员额制的构建逻辑——以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矛盾之化解为切入点被引量:9
2015年
随着法治中国进程的加快,以职业化、正规化、专业化为特征的法官精英化成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被写进司法改革路线图、纳入司法改革时间表。法官职业化作为克服饱受困扰的"法官职业大众化"难题一剂良药在全面深化司法改革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日渐凸显;而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矛盾的普遍存在为实行法官职业化、建立法官员额制昭示出现实紧迫性;以法官员额制的理念传播、文本表达与制度实践的发展脉络为基本线索,对建立法官员额制度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进行理论辩护。
公丕潜
关键词:司法改革法官职业化
法治中国时代司法公信力的提升路径——以程序正义理论为视角被引量:7
2017年
随着法治中国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司法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法治中国开始驶入快车道。以当事人司法程序参与权缺失导致涉法涉诉信访泛滥、司法人员职业伦理沦落导致司法人员弊案频发和正当法律程序运作失灵导致冤假错案不时发生为表现形式的司法公信力现状已然严重影响到现代法治秩序的建构与稳定。以程序正义理论为导引,将程序正义理念注入司法体制,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彰显司法程序的中立性、平等性、公开性、自治性和效益性,重塑司法程序性权威,进而提振司法公信力成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可行性路径选择。
公丕潜
关键词:法治中国司法公正程序正义司法公信力
论“知情祛魅”逻辑下司法公开制度的审慎检视与理性重构被引量:4
2015年
司法公开是现代司法文明的重要维度,是实现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的重要保证。随着作为一种满足公众知情权、接受社会监督、重塑法治合法性的技术性改革措施的司法公开制度的施行,"知情祛魅"现象及其弊端开始显现。经由司法文明的视角观之,以扩大公众参与为切入点,实现司法公开由"权力型"转向"权利型"理念转变,由文本表达向制度建构的路径转换,由单一媒介转向多种媒介的技术优化,是克服司法公开"知情祛魅"困境的应因之道。
公丕潜
关键词:司法文明司法公开
地方法治:中国传统“封建”政治思路的现代表达被引量:5
2015年
近些年来,全国很多地方相继做出了"法治地方"的战略规划,与此同时,"地方法治"一词开始引起学界褒贬不一的热议。而通过思想谱系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学界对地方法治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是源自中国治理国家的两种传统政治思路,即"封建"与"郡县","地方法治"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传统"封建"政治思路的现代表达。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上,世界大国普遍采取了联邦制国体,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实行单一制的大国。然而中国的政治智慧却在于:几千年来,我们独特地发展出了一套"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多元统治格局,并在建设现代民族国家进程中有效缓解了国家法律与地方性知识之间的紧张关系,用"反现代"的方式解决了现代困境。
才圣杜宴林
关键词:地方法治封建
社会治理现代化语境下的权利话语和关系话语被引量:3
2015年
现代社会治理的根本问题在于建立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间的良性关系。因此,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必须以法治为基本方式。然而,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治理问题时,作为法治社会主流话语的权利话语却遭遇了许多质疑。对权利话语的西方背景和中国语境的分析可以表明,权利话语在西方社会遭到的批评并不足以证成其在中国的困境;相反,以特殊主义和功利主义为特点的关系话语才是该问题的原因。
刘思齐
关键词:权利话语社会治理
中国多民族视域下的“国家认同”政治建构
2016年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并非完全一致,且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张力甚至是冲突。因此,"国家认同"的政治建构就显得至关重要。作为世界多民族国家中的重要一员,中国在建构"国家认同"上历经了"同化主义"与"承认政治"的制度实践,时下亦进行着"宪法爱国主义"的理论探索。然而,这些方式和路径或在实践中遭遇困境,或自身存在着理论局限。多民族视域之下,中国"国家认同"之实质基础在于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其所依赖之路径是实现民族融合。
杜宴林才圣
关键词:承认政治宪法爱国主义民族融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源与流:知识谱系的考察被引量:2
2013年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当下处理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的基本制度。它一方面是我党鉴于当时的国内情势,向中国传统治理边疆的政治经验回归的产物,体现出反现代性的"治理论"特点;另一方面又是我党向前苏联模式学习的产物,体现出共和不足的"政经论"特点。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有必要对其进行实质性宪法爱国主义层面的可能转向。区别于"治理论"和"政经论",实质性宪法爱国主义的基本特点是"权利论"。
杜宴林才圣
关键词:天下观民族区域自治
刑事政策置于刑法体系内之倡导——少数民族刑事政策置于刑法体系的必要性
2016年
罗克辛教授将刑事政策置入刑法体系内,解决了刑法体系与刑法教义学、社会发展与立法相对滞后的矛盾,这对我国构建刑法体系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将少数民族刑事政策置于刑法体系内,在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和罪责中融入刑事政策,形成目的理性的犯罪论体系,能解决个案正义与刑法体系稳定性的冲突,兼顾刑法体系逻辑性与刑事政策价值性双重优点,防止刑法体系僵硬化之危险,发挥少数民族刑事政策灵活性之优势。
江华
关键词:少数民族刑事政策刑法教义学刑罚目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