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429901)

作品数:32 被引量:356H指数:13
相关作者:杨文斌李卫冯伟党宏忠梁海荣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7篇土壤
  • 12篇水分
  • 10篇土壤水
  • 10篇土壤水分
  • 8篇沙地
  • 7篇干旱
  • 6篇植被
  • 6篇干旱区
  • 6篇半干旱
  • 5篇油蒿
  • 5篇沙丘
  • 5篇毛乌素沙地
  • 5篇降雨
  • 5篇半干旱区
  • 4篇土壤结皮
  • 4篇流动沙丘
  • 4篇结皮
  • 4篇干旱半干旱
  • 3篇入渗
  • 3篇生物土壤结皮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0篇北京林业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内蒙古林业科...
  • 5篇中国科学院西...
  • 3篇甘肃省治沙研...
  • 3篇锡林郭勒职业...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辽宁省固沙造...
  • 1篇赤峰市林业科...

作者

  • 10篇李卫
  • 10篇杨文斌
  • 9篇冯伟
  • 7篇党宏忠
  • 6篇梁海荣
  • 5篇刘立超
  • 5篇秦树高
  • 5篇张志山
  • 4篇李刚
  • 4篇高艳红
  • 3篇杨昊天
  • 3篇陈永乐
  • 3篇贾昕
  • 3篇钱多
  • 3篇赵洋
  • 3篇王艳莉
  • 3篇查天山
  • 3篇胡宜刚
  • 3篇唐进年
  • 3篇石星

传媒

  • 8篇中国沙漠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Journa...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Resear...
  • 1篇Journa...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8
  • 8篇2017
  • 5篇2016
  • 10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腾格里荒漠红砂-珍珠群落CO_2收支变化及其不同观测方法间的比较被引量:4
2015年
由于荒漠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低、生产力低下,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被长期忽视。为探讨荒漠生态系统碳收支各组分的变化规律,以腾格里荒漠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 Maxim.)-珍珠(Salsola passerina Beg.)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式法研究了该群落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土壤呼吸的日变化规律,同时将该方法所获得的NEE结果与涡动相关法观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红砂-珍珠群落NEE的日变化表现为,在6:00—9:00左右出现一个CO2吸收的高峰值,随后在12:00—15:00左右出现一个CO2释放高峰值。红砂种群、珍珠种群和整个群落NEE的平均值分别为0.018、0.020和0.028 mg CO2m-2s-1;(2)红砂种群、珍珠种群、土壤及整个群落生态系统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为明显的单峰变化趋势,在12:00—15:00左右出现一个CO2释放的高峰值。红砂种群、珍珠种群、土壤和整个群落的生态系统呼吸的平均值分别为:0.121、0.062、0.029和0.040 mg CO2m-2s-1。以盖度为加权因子计算得到红砂种群、珍珠种群和土壤呼吸占生态系统呼吸的比例分别为:9%、21%和70%,由此可见,生态系统呼吸主要来源于土壤呼吸。(3)将箱式法和涡动相关法观测的NEE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观测的NEE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相关系数达到0.7。采用箱式法观测的NEE高于涡动相关法观测的结果,平均值分别0.028 mg CO2m-2s-1(箱式法)和0.015 mg CO2m-2s-1(涡动相关法),涡动相关法的观测结果与箱式法观测结果的比值为0.54。综上可得,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变化速率决定了生态系统呼吸的变化规律,采用箱式法可能高估了荒漠生态系统CO2的释放量。
高艳红李新荣刘立超贾荣亮杨昊天赵洋陈永乐李培广李刚
关键词:荒漠生态系统碳收支生态系统呼吸土壤呼吸
Topographic differentiations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s and hydraulic properties in fixed sand dunes, Tengger Desert被引量:14
2015年
Biological soil crusts (BSC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urface soil hydrology. Soils dominated with moss BSCs may have higher infiltration rates than those dominated with cyanobacteria or algal BSCs. However, it is unnown whether improved infiltration in moss BSCs is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r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 We investigated this question in the Tengger Desert, where a 43-year-old revegetation program has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two distinct types of BSCs along topographic positions, i.e. the moss-dominated BSCs on the interdune land and windward slopes of the fixed sand dunes, and the al- gal-dominated BSCs on the crest and leeward slopes. Soil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 an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were measured using an indoor evaporation method and a field infiltration method. And the results were fitted to the van Genuchten-Mualem model. Un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under greater water pressure (〈-0.01 MPa) and water retention capacities in the entire pressure head range were higher for both crust types than for bare sand. However, saturated and un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in the near-saturation range (〉-0.01 MPa) showed decreasing trends from bare sand to moss crusts and to algal crusts. Our data suggested that topographic differentiation of BSC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not only soil water retention and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but also the overall hydrology of the fixed sand dunes at a landscape scale, as seen in the reduction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in deep soil water storage.
Zhi Shan ZHANGYong Le CHENBin Xing XULei HUANGHui Juan TANXue Jun DONG
沙漠生物土壤结皮中真藓(Bryum argenteum)和土生对齿藓(Didymodon vinealis)对降雪的生理响应被引量:7
2017年
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固沙植被区藓类结皮优势种真藓(Bryum argenteum)和土生对齿藓(Didymodon vinealis)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条件下设置4个降雪处理,分别是无降雪(对照)、1/2降雪、1倍降雪、2倍降雪,降雪后测定植株光合色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研究结皮层2种藓类植物对降雪的生理生态响应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随降雪量增加,真藓和土生对齿藓光合色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升高,且土生对齿藓含量上升趋势更明显;随降雪量增加,2物种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丙二醛(MDA)含量均降低,且土生对齿藓可溶性糖含量与MDA含量下降趋势更明显。冬季降雪能够对结皮层藓类植物光合作用和生理活性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土生对齿藓对降雪的响应更明显。降雪量增加可能会改变藓类结皮层物种组成和结构,并对维持荒漠生态系统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谢敏回嵘刘立超杨昊天王艳莉魏文斐王雪芹
关键词:降雪生理响应
我国典型沙漠(地)流动风沙土的深层渗漏量及动态变化被引量:12
2014年
土壤水分是干旱生态系统的重要制约因素,一直是干旱区研究和生态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降雨的深层土壤渗漏水量仍缺少定量观测研究。本文采用作者自主研发的YWB-01型土壤深层水分渗漏计量仪对毛乌素沙地等4大沙漠(地)的流动沙地测试记录了降雨入渗到150 cm以下深层土壤的渗漏水量,连续2年的资料表明:(1)降雨的深层渗漏水量自东向西由半干旱区向干旱区递减,其中:乌审旗流动沙地渗漏水总量高达508.4 mm,占同期降雨量58。4%,磴口的渗漏水量为23.8 mm,占降雨量13.9%,而阿拉善左旗和右旗未测试到渗漏水量,但≥25 mm的强降水对干旱和半干旱区流沙地深层土壤水分的渗漏补给具有重要作用;(2)渗漏水量的季节变化与降水的变化趋于一致,但有一定滞后,在降雨量较大地区,二者变化的相似性更强;(3)单次较强降雨在降雨开始的40~55 h后出现一个渗漏水量峰值,渗漏速率增加较快但其减少相对缓慢,持续渗漏过程长达150 h左右,降雨量越大,渗漏水量峰值就越高,渗漏水量所占降雨量的比例也越高;受降雨强度、雨量和历时的共同作用,就低强度、长历时和单次降雨量大的降雨事件更有利于降雨对沙地深层土壤的渗漏补给;(4)受土壤冻融作用的影响,在快速消融期3月份出现一个小的渗漏补给峰值。研究结果对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沙地水资源的准确评估和合理利用及生态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杨文斌唐进年梁海荣党宏忠李卫
关键词:降雨流动沙地干旱半干旱区
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对带间小气候的影响被引量:11
2015年
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带间具有较大空间,受林带影响其带间小气候存在空间差异性。为了解其带间不同位置小气候变化特征,选取一典型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于典型晴天对其带间距林带不同距离处太阳辐射、气温及相对湿度进行同步观测。结果表明: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具有阻挡带间太阳辐射,降低空气温度,增加相对湿度效应;林带对太阳辐射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0.5H范围内,太阳辐射强度随距林带距离增大而增加;在两侧林带影响下,气温呈现两端低,中间高的梯度变化,相对湿度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梯度变化。空气温湿度在垂直于林带走向方向上形成了水热势能梯度,影响带间水平方向上的水热输送及循环。
石星李卫杨文斌丁国栋冯伟
关键词:小气候
毛乌素沙地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与成因分析被引量:20
2017年
根据毛乌素沙地典型站点近60年(1955—2014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毛乌素沙地各气象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_0)及研究区域内整体ET_0。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Arc GIS的协同克里格插值法用于分析ET_0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对ET_0的变化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60年毛乌素沙地ET_0多年平均值为1048.81mm,年际变化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年内变化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区域内ET_0空间分布整体呈现自西向东递减趋势。(2)ET_0年变化对风速的敏感程度最大,日照时数和气温次之,相对湿度最小。春、秋两季ET_0变化对日照时数最为敏感;夏、冬两季ET_0变化对相对湿度最为敏感。空间分布上,毛乌素沙地东南部地区为气温敏感系数高值区,西北部地区为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敏感系数高值区,南部为风速敏感系数高值区。(3)通过计算气象因子对ET_0变化的贡献量得出,气温是影响毛乌素沙地ET_0年变化的主导因子。夏季ET_0变化的主导因子是风速;春、秋、冬三季主导因子是气温。空间分布上,毛乌素沙地西南部地区ET_0变化的主导因子为风速,东部地区主导因子为气温。
钱多查天山吴斌贾昕秦树高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PENMAN-MONTEITH公式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不同固定程度沙地土壤表层水分时空变化遥感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土壤表层水分是固沙植被生长的主要水分来源,其时空变化格局决定了固沙植被的稳定性和演替方向。整合被动微波和光学数据的时空分辨率优势建立模型、反演土壤表层水分,可为不同固定程度沙地固沙植被稳定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为研究区,选取2003—2011年生长季(5—9月)AMSR-E土壤水分产品与MODIS数据,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Ts,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将空间分辨率为0.25°的AMSRE土壤水分数据降尺度为每月的1km平均表层土壤水分的时间序列数据,结合沙丘类型数据,分析了不同沙丘类型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流动沙地的土壤水分空间分布与整个区域的差异性高于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而在极端干旱年份,研究区的整体分异不大,但同一类型间,固定沙丘空间差异明显高于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3种沙地类型表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在不同月份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即土壤含水量5—9月呈抛物线形状,先下降后上升,7月达到最低,从同一月份不同沙地类型看,研究区表层土壤水分含量依次是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年际土壤水分在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随降雨的变化而变化,而固定沙地基本不变。
李森颜长珍谢家丽
关键词:降尺度表层土壤水分
流动沙丘水分深层入渗量与降雨的关系被引量:13
2015年
为分析流动沙丘水分深层入渗与降雨的关系,采用YWB-01型水分深层渗漏记录仪,运用土壤水动力学原理,研究了毛乌素沙地流动沙丘降雨入渗水分传递过程及地表以下150 cm深度入渗补给特征。结果表明:流动沙丘深层土壤水分来源主要为降雨入渗,2010年入渗补给量为141.4 mm,2011年为355.8 mm,分别占同期降雨量的55.1%和68.2%。深层入渗主要补给期为5—11月,期间补给量占全年总量的95%。当土壤水分条件保持在田间持水量范围之内时,降雨过程对土壤150 cm深度的补给作用主要受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影响,入渗量与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降雨通常在30~48 h后渗透补给到150 cm深层土壤,入渗补给速率在前3~5 h呈快速上升趋势,3~8 h左右达到最大值,此后缓慢下降,整个入渗补给过程可以持续96 h以上。
李卫冯伟杨文斌唐进年党宏忠
关键词:流动沙丘土壤水分降雨量入渗补给量
毛乌素沙地不同下垫面地表凝结水形成过程被引量:3
2016年
水分是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的主要因子。土壤凝结水数量虽小,但作为一种持续稳定的水源,对于维持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为了深入了解下垫面差异对地表凝结水形成过程的影响,于2014年7—8月采用称质量法,在毛乌素沙地使用微渗仪对裸沙地、油蒿林地、沙柳林地的地表凝结水形成进行观测,并对相关气象因子和土壤温度进行同步监测。结果表明:1)地表凝结水形成在日落后即刻开始,而在日出约1 h后停止,3种下垫面地表凝结水形成规律近似;油蒿和沙柳林地的地表凝结水结束时间晚于裸沙地,有助于延长林地隐花植物和微生物对凝结水的吸收时间。2)在观测期(17 d),裸沙地、油蒿林地、沙柳林地的地表凝结水总量依次为3.332、2.382、1.817 mm,裸沙地日均凝结水量显著大于油蒿和沙柳林地(P<0.05),表明灌丛覆盖会改变近地面性质和林内小气候,导致地表凝结水量减少。3)地表凝结水量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毛乌素沙地潜在水资源评估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依据。
杨路明秦树高刘振朱林峰刘峰
关键词:凝结水气象因子油蒿沙柳
不同密度樟子松固沙林土壤水分特征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探讨樟子松固沙林合理栽植密度,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樟子松固沙林水量动态平衡、衰退原因及林分稳定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科尔沁沙地南缘3种密度(400,600和800株/hm2)的33a樟子松固沙林为研究对象,连续监测了生长季降雨、0—200cm土壤含水量、200cm以下渗漏量,分析了3种密度下土壤水分特征及差异。[结果](1)3种密度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0—30cm为降雨影响剧烈层,60cm以下受>40mm降雨影响,降雨结束后均表现蒸渗型水分消退特征,之后转换为蒸散型;(2)0—200cm土壤体积含水量大小为:400株/hm2>600株/hm2>800株/hm2,且差异显著(p<0.05);(3)200cm以下均有水分渗漏,其中800株/hm2最低,为0.4mm。[结论]丰水年3种密度林分基本能够维持水量平衡,但正常降水或极端降水年份会增加土壤蓄存水消耗,可能出现水分亏缺或衰退现象。建议生产中樟子松固沙林适宜密度应控制在400株/hm2左右。
冯伟杨文斌党宏忠李卫韩辉宋晓东张学利
关键词:樟子松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