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200211000001)

作品数:3 被引量:38H指数:3
相关作者:张志珣顾兆峰蓝先洪赵广涛张宪军更多>>
相关机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浅层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层序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层序
  • 1篇地震反射
  • 1篇地震反射特征
  • 1篇浅层地震
  • 1篇浅层气
  • 1篇圈闭
  • 1篇粒度
  • 1篇粒度参数
  • 1篇南黄海
  • 1篇南黄海西部
  • 1篇表层沉积物
  • 1篇层序
  • 1篇沉积环境
  • 1篇沉积物

机构

  • 3篇青岛海洋地质...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3篇张志珣
  • 2篇顾兆峰
  • 1篇张宪军
  • 1篇赵广涛
  • 1篇刘怀山
  • 1篇蓝先洪

传媒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海洋地质动态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南黄海中西部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被引量:18
2007年
对南黄海中西部海域316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粒度参数计算和多元统计分析,探讨了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搬运方式和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粉砂是南黄海中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的优势粒级,含量高达47%,主要粒级范围是1.14~10.13Ф,核心粒级范围是3.92~7.44Ф,底质类型主要是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质泥和粉砂。粒度R型聚类分析得出4类,第1类由5.5~10.5Ф粒级组成,第2类由-0.84^-3.2Ф粒级组成,即粗、细两端元粒级组分,第3类是3.5~4.5Ф,第4类为1.5~2.5Ф,分别对应于粉砂质砂(或泥质砂)和砂;Q型聚类分析根据不同的阈值可分为4类、6类或8类,各类归类良好,图形清晰。典型站位的分析表明,研究区的主控因素是黄海沿岸流、潮流沙脊区往复流及苏北沿岸流,各粒级组分的分布、粒度参数特征、搬运方式与海流的强弱和方向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张宪军蓝先洪赵广涛张志珣
关键词:粒度参数沉积环境
南黄海西部浅部地层地震层序及其沉积特征被引量:9
2009年
南黄海陆架在第四纪具有海侵—海退交替发生、海陆相地层交互沉积的特点,沉积相及其分布主要受海平面变化与古河流及其三角洲的控制。对南黄海西部地区采集的5600km浅层地震剖面进行了层序划分与解释,得到以下认识:(1)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南黄海地层可分为U1—U14共14个地震地层单元,组成6个地震层序,代表了6次大规模海侵-海退过程,其中氧同位素5期海相地层在该地区最发育;(2)根据全新世地层厚度变化,将该区分为6个沉积区:东部弱沉积区、中北部沉积发育区、海州湾外侵蚀区、废黄河口沉积区、射阳河口岸外侵蚀区和苏北浅滩沉积区;(3)氧同位素6期至2期,南黄海西部陆相层内发育了3期埋藏古河道:上层古河道发育于氧同位素2期,古长江水系、古黄河水系分别自南黄海南部、北部流入古黄海;中层古河道发育于氧同位素4期,仅分布于近岸地区;下层古河道发育于氧同位素6期,分布于123°E以西地区,其南部古河道应为古长江水系,规模较大,其北部古河道规模较小,分布范围有限;(4)古长江第四纪早期在古黄海入海,古黄河在氧同位素5期中后期也开始自古黄海入海,其古河道发育具有一定继承性,后期发育规模逐渐增大;(5)气候温暖的高海面时期发育于构造沉降区的早期古三角洲规模较大,气温降低后河流追随海平面下降而发育的后期三角洲规模较小。氧同位素3期至5期,古长江水系在南黄海西南部发育多期古长江三角洲,古黄河水系在南黄海北部则主要发育两期古黄河三角洲;(6)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初期的海侵过程中,南黄海地区发育了古河口沙坝、古潮沟相等滨海沉积。
顾兆峰张志珣
关键词:地层层序浅层地震南黄海西部
海底浅层圈闭与浅层气地震反射特征对比被引量:11
2009年
海底浅层圈闭条件是决定浅层气反射特征的重要因素,根据海底浅层圈闭条件的分析、国内外浅层气分布区反射特征与底质类型对比分析和南黄海西部地区浅部断层分析,得出结论:(1)浅层气的圈闭条件主要受海底底质类型与浅部断层控制,常见圈闭类型为岩性圈闭和断层圈闭;(2)底质类型是决定浅层气反射特征的重要因素。分析认为海底表层沉积物的泥砂含量决定了圈闭中盖层封闭能力,进而决定了浅层气聚集能力和储集量,形成不同浅层气地震反射特征;(3)某些现代三角洲地区,受潮流或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影响,表层底质经常与整个浅层的物质组成差别较大。由于其内部一般含有较厚的细颗粒黏土质粉砂和粉砂质黏土,封闭能力较强,可封闭较多浅层气,能形成大规模的声学空白反射,但常观察到浅层气反射顶界面局部突起呈旗舰状;(4)浅部断层既可形成断层圈闭,也可充当浅层气的运移通道。断层圈闭通常较少见且难以识别,浅部断层在第四纪松散地层中更多地充当了浅层气运移的通道;(5)浅部地层存在多套含泥较多的地层且形成圈闭时,浅层气被多次圈闭,会在不同深度形成"楼层式"的多个强反射界面、声学扰动。
顾兆峰张志珣刘怀山
关键词:浅层气圈闭地震反射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