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149)

作品数:18 被引量:145H指数:9
相关作者:詹仁斌戎嘉余黄冰周志毅吴荣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澳大利亚博物馆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 1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奥陶纪
  • 4篇三叶虫
  • 3篇中奥陶统
  • 3篇腕足
  • 3篇灭绝
  • 3篇奥陶统
  • 3篇大灭绝
  • 2篇地层
  • 2篇牙形刺
  • 2篇志留纪
  • 2篇生物地理
  • 2篇腕足动物
  • 2篇腕足类
  • 2篇古生物
  • 2篇NO
  • 2篇V.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分区
  • 1篇地球
  • 1篇动物群

机构

  • 18篇中国科学院南...
  • 3篇西安地质矿产...
  • 3篇澳大利亚博物...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化石油...

作者

  • 6篇詹仁斌
  • 4篇黄冰
  • 4篇戎嘉余
  • 4篇周志毅
  • 3篇吴荣昌
  • 3篇袁文伟
  • 3篇周志强
  • 2篇李越
  • 2篇王志浩
  • 1篇陈清
  • 1篇刘建波
  • 1篇张元动
  • 1篇陈峰
  • 1篇李贵鹏
  • 1篇方宗杰
  • 1篇蔡习尧
  • 1篇樊隽轩
  • 1篇陈朋飞
  • 1篇迟昭利
  • 1篇彭善池

传媒

  • 7篇古生物学报
  • 4篇地层学杂志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2篇2009
  • 7篇2008
  • 7篇2007
  • 2篇200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湖北宜昌奥陶纪特马豆克期晚期—桑比期早期牙形刺多样性初探被引量:9
2007年
根据前人发表的和作者现有资料,对宜昌地区奥陶系南津关组至庙坡组(Tremadocian-early Sandbian)所报道的牙形刺属种进行厘定,并根据牙形刺带进行统计分析,初步编制出牙形刺属种的地层延限图。研究表明,牙形刺在奥陶纪的宏演化经历了3次较为明显的辐射事件,分别发生在早奥陶世晚期,Darri wilian期中期和中、晚奥陶世之交,并都与局部环境的变化有关。
王志浩吴荣昌
关键词:牙形刺多样性生物事件奥陶纪
中国寒武纪三叶虫生物地理趋议被引量:6
2008年
寒武纪三叶虫除北疆和藏南尚无可靠报道外,在中国各地均有广泛分布。三叶虫证据表明,除兴安区的额尔古纳—兴安地体和早寒武世中天山—北山地体显示了与西伯利亚和劳伦陆块在动物群方面的密切相关外,中国寒武纪的所有板块和大部分地体(包括中及晚寒武世的中天山—北山地体)均系当时东泛冈瓦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地理上彼此密切关联。对这些属于东泛冈瓦纳的中国区块的生物地理格局的进一步探讨,主要侧重于它们台地相浅水三叶虫动物群之间的对比,特别是立足于来自动物群纪录比较完整的华南、塔里木和华北板块的证据。综合分析研究表明这些板块和有关的地体在中及晚寒武世应归属同一生物地理区,而在早寒武世则可划分为两个生物地理亚区:一个由华南、塔里木板块和安南或印支地体组成,另一仅以华北板块为代表。
周志毅甄勇毅彭善池朱学剑
关键词:寒武纪
华东志留纪最早期的华夏正形贝动物群及其宏演化意义被引量:19
2008年
志留纪最早期的腕足动物群在文献中很少记录,与标准笔石相伴者更为稀罕。江西玉山志留系底部因发现Akidograptus ascensus带的笔石而确定该处盛产志留纪初期(鲁丹早期)、多样性较高的腕足动物群。根据组成、性质与层位,它与浙江江山、常山、淳安、余杭等7个地点的同期组合可统一命名为华夏正形贝动物群(Cathay-siorthis Fauna)。它包含了不同群集,都产自细碎屑岩(如泥岩)中,其分布主要受海水深度和距华夏古陆远近的控制。这个动物群生长在奥陶纪大灭绝后的残存期,文章探讨了它的残存特征。研究揭示,奥陶纪末大灭绝对腕足动物演化的一个实质性的贡献在于制约了奥陶纪占优势的A组(正形贝/扭月贝大类群:发育铰合面、窗齿型铰齿、正扭型主突起和简单腕器官)的繁盛态势,滋生了B组(五房贝/无洞贝大类群:发育后转面、弓齿型铰齿和复杂腕器官但缺失正扭型主突起)在志留纪的优势,造成腕足动物宏演化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文中提出"优势替代滞后型式(Pattern of lag of dominance replacement)",专指A组类群的优势被B组类群替代的时间不是紧跟在奥陶纪末大灭绝之后,而是距大灭绝结束约4Ma之后。文中描记新属华夏正形贝(Cathaysiorthis gen.nov.)。
戎嘉余黄冰詹仁斌D A T Harper
论大灭绝后的幸存类型、复活效应与避难所被引量:12
2006年
大灭绝后生物的幸免实质上是对灾变恶化环境的忍耐和适应生存。幸存分子能提供大灭绝规模和残存机制的部分信息。历次大灭绝后的残存与复苏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生物类群和同一类群中的不同生物对大灭绝事件更有不同的应对策略。在识别奥陶纪末大灭绝后3种幸存类型(“扩增幸存型”、“减缩幸存型”和“复活型”)的基础上,文中进一步指出,“减缩幸存型”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复活型”的含义。复活效应的识别应建筑在较高质量的化石记录基础上,但实践中寻找真正的复活生物却非易事。复活分类单元并不一定反映大灭绝的强度,其数量是受许多条件限制的;不同的大灭绝事件对不同门类(或类群)的冲击程度不一样,其复活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并非每次大灭绝、每种生物类别都发育复活分子的。因此,复活效应和复活生物在大灭绝过程中的意义比过去想象的小得多。分析复活现象须掌握全球、而非局部地区的资料。在灾变时期,典型、常见分子是识别一个动物群的标志,而稀有分子更有助于复活效应的研究。史前避难所包含古地理、古生态、古环境和宏演化四方面因素,其识别和确定需寻找尽可能多的证据。史前“减缩幸存型”研究可能会给当今生物界研究一个有益的启示,即“濒危种”不一定完全陷入“穷途末路”之境地,而是仍有续生(或复活)的可能。
戎嘉余詹仁斌
关键词:大灭绝避难所
黔北志留纪早期枝线贝类介壳层的时空分布和风暴沉积特征被引量:5
2007年
上扬子区下志留统灰岩中发育良好的与海洋风暴事件相关的腕足动物枝线贝类介壳层.它见于黔北香树园组近顶部或石牛栏组上部,由2个昙花一现的浅海土著分子拟壳房贝属(Paraconchidium)或小枝线贝属(Virgianella)以不同比例混合、非原始正常栖居方式的碎壳与灰泥共同堆积而成.单层厚度少则仅数十厘米,多则达4m多.其中的壳体皆遭遇过高能水流强烈搅动,特别是较薄的腹壳前部和背壳,更是破损严重,其形成的主要动力是风暴和海岸线形状共同导致的增水作用;据相关群落的生态位(BA2下部至BA3上部)推测,它们是近岸浅海风暴作用的产物,介壳的破碎及其堆积的疏密程度反映了近源和远源风暴成因.志留纪时处于南低纬度的黔北海域,在广海强水团到达时,加剧的能量强烈地波及到枝线贝类群落栖居的深度.多数介壳滩被风暴反复冲淘,推测其堆积时间可达数万年.
李越戎嘉余
关键词:腕足类
浅论华南扬子区下、中奥陶统紫台组被引量:13
2007年
华南下、中奥陶统紫台组命名地点在贵州印江紫台。自命名以来,对紫台组作为岩石地层单位的有效性长期存有争议。资料总结和大范围野外调查发现,紫台组具有独特的岩相和生物相,它以紫红色泥灰岩、瘤状泥灰岩为特征(夹少量黄绿色泥页岩);以独特的三叶虫和头足类动物群为特色;并具有稳定的空间分布范围,出露在现今的黔东北、渝东南、湘西北、鄂西南以及皖南等地区,在古地理上大体沿扬子台地的东南缘呈带状分布。作为与湄潭组(上扬子地区)、大湾组(中下扬子地区)基本同期的沉积,紫台组是一个有效的岩石地层单元。
吴荣昌詹仁斌李贵鹏刘建波
关键词:中奥陶统
新疆塔中南坡奥陶系的地层缺失和沉积相变化被引量:29
2008年
按照奥陶系内部6个组沉积的时间片段拟定塔中南坡不同区块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部分关键层段的牙形石和几丁虫组合特征证明一间房组和恰尔巴克组在塔中部分井区是存在的,但恰尔巴克组的分布范围最狭窄。总体上,塔中南坡隆起区地层缺失较多,古城墟隆起基本完整。据缺失状况和岩相展布,显示塔中南坡的沉积单元具有由东往西迁移的特征,且各时段迁移的距离与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蔡习尧李越
关键词:地层古地理奥陶纪塔里木盆地
新建广西褶珠蚌(新名)(Guangxiplicatounio nom.nov.)替代晚出名Guangxiconcha Yao and Yu,1986(非Guangxiconcha Zhang,1977)被引量:1
2007年
方宗杰
元数据标准及其在古生物数据库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9年
元数据(Meta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元数据标准在数据共享中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元数据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许多国家已经发布实施元数据内容标准,并开发了许多元数据操作工具。通过对国内外一些元数据标准的研究分析,阐述元数据的定义、作用、意义和标准化问题,并介绍各相关领域的元数据标准的主要内容,从而为制定古生物学元数据标准提供参考。
樊隽轩迟昭利陈峰陈清
关键词:古生物数据库元数据标准数据共享
扬子区下、中奥陶统大湾组及其同期地层被引量:19
2006年
华南扬子区不同地点奥陶纪的岩相、生物相变化显著。下、中奥陶统大湾组及其同期地层的总体走向为南西—北东向,横向上呈带状分布,从近岸到远岸呈渐变过渡。对四川长宁大官山组、贵州桐梓和沿河湄潭组以及湖北宜昌大湾组的比较研究发现,扬子区下、中奥陶统阿仑尼格期(Arenig)的地层按照其离岸的远近,在地层厚度、沉积相以及腕足动物分异度上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华南早、中奥陶世腕足动物的辐射首先发生在处于正常浅海底域环境的桐梓和沿河一带。
陈朋飞詹仁斌
关键词:奥陶纪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