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70247009)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吕凡邵立明何品晶郝丽萍章骅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厌氧
  • 2篇厌氧消化
  • 2篇甲烷
  • 2篇甲烷化
  • 1篇代谢动力学
  • 1篇循环量
  • 1篇厌氧水解
  • 1篇营养型
  • 1篇有机物
  • 1篇溶解性微生物...
  • 1篇同位素
  • 1篇气体
  • 1篇气体分离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产物
  • 1篇微生物量
  • 1篇稳定同位素
  • 1篇两相厌氧
  • 1篇两相厌氧消化
  • 1篇固体废物

机构

  • 3篇同济大学

作者

  • 3篇何品晶
  • 3篇邵立明
  • 3篇吕凡
  • 2篇郝丽萍
  • 1篇章骅
  • 1篇李磊

传媒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化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稳定同位素表征有机物甲烷化代谢动力学被引量:2
2009年
有机物甲烷化可通过乙酸发酵型、氢营养型和甲基营养型3种途径进行,确定各个途径对甲烷生成的贡献率是其动力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是研究生态体系甲烷主导生成途径的创新方法。本文综述了稳定同位素技术表征甲烷生成途径的方法进展及影响测试解析结果的因素。产甲烷过程中的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是影响测试结果解析的关键,甲烷菌类型、生长阶段、底物丰度、温度等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对典型产甲烷生态体系进行控制实验,积累分馏效应数据及联合应用微生态分子生物学表征方法,是提高稳定同位素技术对甲烷生成途径区分水平的可行方法。联合应用稳定同位素表征技术和微生态原位表征方法,对高浓度有机酸胁迫条件下的生物质类有机物厌氧发酵甲烷化途径的研究结果表明,面临高浓度有机酸迅速累积的环境,中温发酵条件下,优势菌种为甲烷八叠球菌,依时间次序,通过乙酸发酵和氢营养型途径利用累积的有机酸产生甲烷;而在高温条件下,有机酸则通过乙酸氧化和氢营养型甲烷化途径的串联反应被降解。运用稳定同位素表征技术揭示甲烷生成途径可为针对性的微生态调控提供依据。
何品晶吕凡邵立明章骅
气体分离循环对高温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采用厌氧序批式反应器,研究了气体循环(包括气体直接循环和脱除气体中的氢气后循环)对以葡萄糖和乙酸钠配制的模拟废水在高温厌氧消化过程中乙酸代谢速率、出水性质及微生物相的影响,并采用尺寸排除色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的分子量分布和荧光物质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气体循环使得出水中残余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由238.2mg/L(未脱氢)和129.6mg/L(脱氢)分别减少至8.5mg/L和8.2mg/L,并最终降低了SMP产量,45d时分别降至气体循环前的36.8%和59.2%.脱氢气体循环促进了乙酸化和乙酸氧化,导致了微生态环境和甲烷化基质浓度的差异,促进了高分子量SMP向低分子量SMP的转化,污泥中的微生物形态亦发生了较大变化.可见气体循环改善了基质与微生物的混合状况,改善了出水水质,而脱氢气体循环加速了乙酸的代谢,有望更快速地解除易降解有机物高温厌氧消化过程中的酸抑制,提高厌氧消化效率。
何品晶李磊郝丽萍吕凡邵立明
关键词:高温厌氧消化溶解性微生物产物
甲烷化出水循环量对固体废物厌氧水解的影响被引量:7
2008年
在蔬菜花卉类废物的两相厌氧消化过程中,利用甲烷化出水循环至水解反应器调控厌氧水解过程,以加速固相有机物的水解.比较甲烷化出水循环量分别为0.1、0.5、1.0、2.0 m3/(m3.d)时,水解环境(pH、碱度、ORP、氨氮浓度、还原糖浓度)、水解微生物量和水解效率(SCOD和还原糖的累计溶出量、水解速率常数)的变化,探讨了循环量对水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甲烷化出水循环增强了水解环境的缓冲能力和稳定性,高循环量有利于微生物的合成代谢和生物量的增加,水解效率随循环量的增加而升高.该工艺运行9 d后,循环量为0.1、0.5、1.0、2.0 m3/(m3.d)时,水解液的SCOD(以VS计)累计溶出量分别达到334、407、413、581 mg/g,相应的一级动力学水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65、0.083、0.089、0.105 d-1.
郝丽萍吕凡何品晶邵立明
关键词:两相厌氧消化甲烷化循环量微生物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