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2440) 作品数:5 被引量:19 H指数:2 相关作者: 王秀华 王玉娟 黄倢 王锐 韩雯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中国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5株鲆鲽鱼类病原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被引量:2 2013年 本研究制备了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V.harveyi和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5株鲆鲽鱼类病原菌的兔抗血清,建立了5种菌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将该检测方法用于鱼类细菌分离物病原检测。人工感染结果显示,5株菌对大菱鲆的半数致死量(LD50)在102~107CFU/fish;制备的兔抗血清效价分别为1:2048000、1:16000、1:16000、1:1024000、1:128000;交叉反应结果显示,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3株弧菌与抗血清相互之间存在交叉反应;抗血清特异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04、108、107、105、106cell/ml;对13株海水鱼类细菌分离物进行检测,有1株腐败希瓦氏菌阳性,两株哈维氏弧菌阳性;1株副溶血弧菌和哈维氏弧菌均为阳性,该结果与16SrDNA序列的分子分析方法一致。 朱岩松 王秀华 韩雯 王锐 黄倢关键词:鱼类病原菌 间接ELISA 多克隆抗体 病原检测 皂角苷对大菱鲆非特异免疫的增强作用 被引量:7 2014年 为评价皂角苷增强鱼类非特异免疫效果,分别用浓度为0、15和35mg/L的皂角苷浸泡大菱鲆,分析了浸泡后6、12、24、48和72h时大菱鲆白细胞的吞噬活力、血清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血清与黏液中溶菌酶活性、抑菌活性与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血清总蛋白浓度。结果显示,皂角苷低浓度组(15mg/L)与高浓度组(35mg/L)大菱鲆白细胞吞噬活力分别在浸泡后12与24h出现显著的增高(P〈0.05)。实验组大菱鲆血清中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除低浓度组在12与24h较对照组低外,其他检测时段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最高值出现在低浓度组浸泡后6h时,黏液中未能检测出。不同时间点各组大菱鲆黏液抑菌活力变化幅度较大,两实验组黏液抑菌活力在浸泡后6与12h时较对照组提高,两个实验组间无差异(P〉0.05)。血清中AKP活力高峰值出现在浸泡后6与12h,该时段AKP的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间存在差异(P〈0.05),而黏液中AKP高峰值出现在12h,该时段AKP的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间无差异。浸泡皂角苷后6h高浓度组血清中蛋白浓度达到最高值,除12h时各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24-72h高浓度组中血清蛋白含量均高于低浓度及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皂角苷具有提高鱼类非特异免疫水平的效果。 韩雯 王秀华 王玉娟 王锐 李晨 黄倢关键词:大菱鲆 皂角苷 抗菌活力 溶菌活力 总蛋白 皂角苷对大菱鲆血细胞的溶血作用 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显微观察初步测定了不同浓度皂角苷(2.5、5、12.5、25、50、125 mg/L)融解大菱鲆红细胞的时间及其对白细胞的裂解作用;比较了4℃与20℃条件下,不同浓度皂角苷(2.5、5、12.5、25、50 mg/L)在体外对大菱鲆血细胞的溶血活性;用不同浓度的皂角苷溶液浸浴大菱鲆,得出皂角苷对大菱鲆的半致死浓度;同时分析了不同浓度皂角苷(0、5、25、45 mg/L)浸泡大菱鲆后血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变化。结果显示,显微观察实验中红细胞溶血时间与皂角苷浓度呈对数负相关(R2=0.982 5),皂角苷对大菱鲆白细胞也具有细胞裂解作用;50mg/L的皂角苷在20℃条件下5 min即可导致血细胞100%溶血,而4℃时处理相同时间仅为42.2%;皂角苷对大菱鲆的24 h半致死浓度(24h LC50)为64.85 mg/L。本研究的结果从细胞水平上初步评价了皂角苷的溶血毒性,为其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王玉娟 王秀华 韩雯 王锐 黄倢关键词:大菱鲆 皂角苷 溶血 乳酸脱氢酶 革胡子鲶出血性败血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7 2012年 从暴发性死亡的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中分离出可疑病原菌株2010111403(简称1403),分别采用细菌全细胞脂肪酸鉴定系统、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及细菌16 S rDNA序列分析三种方法对其鉴定,结果表明菌株1403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分离菌株对健康革胡子鲶致病性测试表明其对革胡子鲶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6.32×106菌落形成单位(CFU);实验感染革胡子鲶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表明菌株1403是引起革胡子鲶发生暴发性死亡的主要致病病原。药敏试验表明,庆大霉素、四环素、阿奇霉素、氟哌酸、先锋霉素等9种抗生素对分离菌株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分离菌株对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罗红霉素等4种药物表现出耐药性。 王玉娟 王秀华 曲宪成 朱岩松 黄倢关键词:出血性败血症 药敏测试 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鳗弧菌条件优化及应用条件对荧光信号的影响 被引量:2 2014年 为了实现对目标细菌的有效示踪,实验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为标记物,分别设置FITC标记浓度0.2、2、20、50、100、200ixg/mL,标记时间1、15、30、60、120、240min,研究了FITC标记浓度与标记时间对鳗弧菌标记效果的影响,同时对在不同温度(25、4、-20、-70℃)及不同时间(24、48、96、192h)存储条件下鳗弧菌标记荧光的稳定性进行了比较,对标记鳗弧菌经甲醛灭活后的荧光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了不同光照条件(0、150、1500、25000lx)对标记鳗弧菌的荧光衰减影响,以及在-20和-70℃条件下反复冻融对标记鳗弧菌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FITC的最适标记浓度范围为20—100ug/mL,最适标记时间范围60—120min,储藏在-20和-70℃条件下,标记后的鳗弧菌荧光信号比储藏在4和25℃条件下稳定,标记后的鳗弧菌经甲醛灭活后的荧光信号稳定性优于对照组,不同强度自然光照对标记鳗弧菌的荧光衰减效果不明显,标记细菌经3次冻融,发现在一70℃条件下冻存的细菌荧光信号稳定性保持良好。本研究结果为FITC用于标记海洋细菌提供了实用的技术参数。 王锐 王秀华 王玉娟 韩雯 黄倢关键词:鳗弧菌 荧光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