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AZZ004)

作品数:8 被引量:295H指数:6
相关作者:臧雷振徐湘林孙世鳌孟天广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哈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分歧
  • 2篇政府
  • 2篇政治
  • 2篇宪法
  • 2篇宪法制定
  • 2篇联邦主义
  • 2篇民主
  • 2篇法制
  • 1篇多样性
  • 1篇选举
  • 1篇政府效率
  • 1篇政府质量
  • 1篇政体
  • 1篇政治改革
  • 1篇政治学
  • 1篇政治学视角
  • 1篇治理逻辑
  • 1篇社会冲突
  • 1篇实证
  • 1篇实证检验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

作者

  • 3篇徐湘林
  • 3篇臧雷振
  • 3篇孙世鳌
  • 1篇孟天广

传媒

  • 1篇社会科学
  • 1篇经济社会体制...
  • 1篇甘肃行政学院...
  • 1篇公共管理学报
  • 1篇陕西行政学院...
  • 1篇公共行政评论
  • 1篇复旦政治学评...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中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经济投票行为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经济投票"理论为分析公民投票行为内在机理提供有效的观测窗口。伴随我国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民主选举的蓬勃开展,针对投票人投票参与和投票选择等行为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有研究中由于存在样本选择、资料来源、研究方法取向等问题,无法从严谨的学术视角提供经济投票理论对中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行为的影响的实证分析。对经济投票理论展开全景性回顾和归纳性评述,基于全国性调查数据来实证分析农村基层选举中经济投票理论的现实影响,可以发现,年龄与投票行为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社会经济地位对投票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经济状况和主观社会地位来施加,政治涉入程度越深的村民更倾向于积极参与,认为"经济发展比民主重要"的人群更愿意投票,"经济评价"对投票行为只发挥了很有限的影响。所谓"经济投票"理论对中国农村基层投票行为的解释力有限,可能受理论局限性、经济投票测量问题、中国当前重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以及村庄的异质性的影响。
臧雷振孟天广
关键词:投票行为实证检验
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被引量:167
2010年
文章以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的互动关系为理论视角,探讨了中国三十年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轨迹和实践经验。通过对转型危机和国家治理危机两个概念的理论界定和区分,文章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社会危机是一种"转型的危机",即在经济—社会转型中由于各种利益冲突和治理能力滞后所产生的危机,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结构性转型的必然现象。在现实中,市场化和民主化与经济—社会转型互为因果,经济—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国家治理层面不同程度的危机,进而推动了国家治理体制的改革和转型。中国国家治理体制的改革和转型是对经济—社会转型的一种渐进式的、结构性的适应过程。中国并未陷入局部改革的陷阱,而是更有可能在危机—体制改革—适应的推进模式中渐进地实现国家治理体制的转型和发展。
徐湘林
美国国家构建进程中的共识与分歧——对1787年宪法制定和批准过程的分析
美国的国家构建,起因是邦联政府的治理危机,内容是联邦宪法的制定和批准,成果是延续至今的美国宪政体制。本文从国家构建理论出发,围绕政府权力的来源与归宿、分割与制衡,对1787年宪法制定和批准阶段各方的分歧及其背后的共识予以...
孙世鳌
关键词:分歧
文献传递
治理类型的多样性演化与比较——求索国家治理逻辑被引量:49
2011年
作为学术讨论和实践理念中的时髦词汇,"治理"是广大研究者关注焦点,而在此过程中其基本内涵却变得愈加模糊,这构成研究进一步深化的潜在障碍。本文基于对实践中差异明显的治理类型的理论推演和比较,避免陷入不同知识背景和研究视角下概念界定的纷争,借力类型学分析作为理论探索的切入点进而呈现治理的学术脉络及治理知识的内在秩序。展现善治、全球治理、多层次治理、互动治理、元治理与智性治理等主要治理类型的形成传播过程、理论假设、实践特点与现实影响,并通过分析各类型所隐现的"治理失灵",从而客观认识治理的适应性局限,指出每一种治理类型不意味着要对其他治理模式的吞噬,其本质和共性均在包容共存的态势下求索国家治理能力和效能提升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为定位中国国家治理战略选择的着力点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通过政治学所具有的解释的、反思的特征对各国差异化治理模式的未来研究图景做出展望。
臧雷振
政府质量:国家治理结构性指标研究的兴起被引量:25
2013年
国家治理的现实关怀和理论探索离不开对其结构性解析,而政府质量作为国家治理的主要结构指标正引起国内外学界关注。文章首先分析有关政府质量概念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和测量验证,及政府质量如何反映国家治理水平,进而与相关"竞争性概念"比较凸显其研究价值,如官僚体制质量和组织绩效、治理与善治、国家能力和国家建设。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分析呈现政府质量研究在理论深化和事实佐证上对探索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
臧雷振徐湘林
关键词:政府质量
中国的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历史比较的视角被引量:25
2011年
本文试图从历史比较的视角探讨分析中国30年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轨迹和所面临的治理危机的性质。通过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治理危机是一种"转型的危机",即在经济—社会转型中由于各种利益冲突和治理能力滞后所产生的治理危机,与西方社会历史上发生过的转型危机大致相似。这种"转型的危机"使国家治理能力受到多方的冲击,由此引发制度改革。中国30年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国家的市场化和民主化进程,这两个方面的进程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结构性转型的必然现象。在现实中,市场化和民主化与经济—社会转型互为因果,经济—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地引发国家治理层面不同程度的危机,进而推动了国家治理体制的改革和转型。中国的国家治理体制的改革和转型是对经济—社会转型的一种渐进式的、结构性的适应过程。中国并未陷入局部改革的转型陷阱,也不会走向苏联式的制度瓦解,而是更有可能在危机一体制改革适应的推进模式中渐进实现国家治理体制的转型和发展。
徐湘林
关键词:政治改革历史比较激进改革民主化进程政府效率社会冲突
政治学视角下的顶层设计:理论回顾与前瞻被引量:4
2013年
近期学术界热议顶层设计,围绕其内涵与外延、必要性与可能性、实施战略等问题展开讨论,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梳理和总结既有研究,就此三大领域的若干问题继续予以探讨,是深化这一课题研究的必由之路。一是主张改革议题从着眼解决实际问题,转为讨论权力格局调整,并强调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二是偏重顶层设计和渐进改革的承接性,而非割裂性;三是再议顶层设计这一政治过程中的分歧与共识问题,认为实施战略的重点是承认分歧,发掘分歧背后的共识以及从分歧中凝聚和产生共识。
孙世鳌
关键词:分歧
美国国家构建进程中的共识与分歧——对1787年宪法制定和批准过程的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美国的国家构建,起因是邦联政府的治理危机,内容是联邦宪法的制定和批准,成果是延续至今的美国宪政体制。本文从国家构建理论出发,围绕政府权力的来源与归宿、分割与制衡,对1787年宪法制定和批准阶段各方的分歧及其背后的共识予以分析。在宪法制定阶段,制宪代表面对共同的治理危机,通过闭门会议,就宪法的设计展开谈判,达成妥协,凸现了各派力量的利益冲突;在宪法批准阶段,联邦主义者和反联邦主义者基于共享的政治理念,通过公开辩论,就宪法的总体精神和具体条款陈述双方见解,突显的是各派意见的理念分歧。这些分歧不是美国国家构建的基石,那些共同面对的挑战,相互依赖的利益,共享的记忆与理念才是十三州合众为一的根源。因此,在总结美国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时,应该认识到国家构建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共识与分歧的必然性和可变性。
孙世鳌
关键词:宪政体制分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