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科研支撑项目(2011ZX-HY003-01)

作品数:6 被引量:61H指数:6
发文基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科研支撑项目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群落
  • 3篇邻近海域
  • 3篇近海
  • 3篇近海域
  • 3篇海域
  • 3篇长江口
  • 3篇长江口及其邻...
  • 2篇大型底栖生物
  • 2篇典范对应分析
  • 2篇植物
  • 2篇植物群
  • 2篇植物群落
  • 2篇浮游
  • 2篇浮游植物
  • 2篇浮游植物群落
  • 1篇蓄水
  • 1篇蓄水前后
  • 1篇营养盐
  • 1篇三峡水库
  • 1篇生态

传媒

  • 2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

  • 4篇2014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春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2009年4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21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环境质量状况,并结合环境因子数据进行了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56种,多毛类为主要类群。平均生物量为11.26 g/m2,平均丰度为237.4个/m2。生物量、丰度均呈现由近岸向外海递增的趋势。水深、盐度、初级生产力和有机质、重金属是影响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大型底栖生物的分布呈现出对有机污染与重金属污染显著的躲避趋势,表明有机污染与重金属污染已显著影响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生长。而小头虫、寡节甘吻沙蚕、长手沙蚕和丝鳃虫对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展现出较强的的耐受性。
贾海波曹柳燕胡颢琰
关键词:大型底栖生物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长江口
1992—2012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本文依据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1992—2012年)20年的杭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杭州湾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环境因子对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杭州湾海域生物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生物多样性较低,生物群落结构简单,种类较少。20年间,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可大体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杭州湾生物群落的各项指标普遍呈现下降的趋势;第二阶段是2000年后至今,由于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杭州湾生物群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相关性分析表明,DIN、DIP、COD和富营养化对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20年来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污水排放导致的富营养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有很大影响,滩涂围垦等沿海开发使海洋生物栖息地片段化,单调化,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贾海波唐静亮胡颢琰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杭州湾海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分析被引量:17
2014年
依据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1992—2011年间对杭州湾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数据,对该海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杭州湾海域生态环境未出现明显的改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1992—2011年杭州湾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的年均浓度以及富营养化指数均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DO浓度则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表层沉积物质量也未有明显改善;研究期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的种类数和生物量均呈现下降趋势,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小型化,而浮游植物的种类数和生物量变化趋势不明显;1994年起,杭州湾海域全部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杭州湾海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贾海波邵君波曹柳燕
关键词:生态环境
舟山群岛夏季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生态学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为了解舟山群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2009年7月对舟山群岛潮间带7个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的分类、组成、栖息密度、生物量、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103种,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多毛类构成主要类群。生物量平均值为96.19 g/m2,栖息密度平均值为223.1个/m2,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14。根据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可将舟山群岛的潮间带各潮区分为2个组群。底质和潮汐是影响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嵊泗断面潮间带群落稳定性良好,其他断面的潮间带生物群落受到中度程度的污染或扰动,群落结构不稳定。总体上,舟山群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相对贫乏,群落结构简单,多样性指数较低,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贾海波胡颢琰唐静亮
关键词:舟山群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春秋季浮游植物群落及环境影响因子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为了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2011年秋季和2012年春季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38个站位进行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及多样性的调查。并结合同期进行的环境因子调查结果,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数据进行了典范对应分析(CCA),以探讨该海域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共鉴定浮游植物195种,秋季218种,硅藻为主要优势类群,其次为甲藻。中肋骨条藻是调查海域的绝对优势种。春季浮游植物丰度均值为1.23×105/L,秋季丰度均值为7.15×104/L。在水平分布上,春季浮游植物丰度高值区出现在长江入海口;秋季丰度高值区主要出现在外侧海域。调查海域春季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较低为1.59,秋季为2.23。典范对应分析表明,硅酸盐、磷酸盐、无机氮和盐度是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硅藻丰度分布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而透明度、盐度和溶解氧是影响调查海域甲藻丰度分布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
贾海波胡颢琰邵君波王益鸣魏娜
关键词:长江口浮游植物环境影响因子典范对应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原因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通过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002-2006年13个航次的综合调查,研究了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并应用相关性分析、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盐度及营养盐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硅藻种类比例显著下降,由2002年秋季的77.09%下降至2006年秋季的71.43%;甲藻种类比例显著上升,由17.32%上升至22.45%。主要环境因子中,磷酸盐(DIP)、硅酸盐(DSi)、无机氮(DIN)浓度显著下降,盐度、N/P比值显著上升。DSi的降幅最大,从2002年秋季的83.14μmol/L下降至2006年秋季的42.83μmol/L;DIP从1.40μmol/L下降至0.89μmol/L;DIN从56.80μmol/L下降至49.18μmol/L。而N/P比值从39.86上升至81.27;盐度则从19.44上升至25.42。CCA及相关性分析表明,盐度、N/P比值的升高,DIP、DSi浓度的降低,均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径流量、输沙量的减少以及径流季节分配的改变是造成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
贾海波邵君波胡颢琰王益鸣魏娜胡序朋
关键词:三峡水库长江口浮游植物营养盐径流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