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AZW008)

作品数:13 被引量:34H指数:4
相关作者:季中扬朱逸宁秦香丽李静伍洁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3篇艺术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8篇城市
  • 6篇文化
  • 4篇城市化
  • 3篇文学
  • 3篇乡村
  • 3篇乡土
  • 2篇叙事
  • 2篇影视
  • 2篇身份
  • 2篇题材
  • 2篇文化认同
  • 2篇小说
  • 1篇当代女性
  • 1篇都市
  • 1篇都市圈
  • 1篇新型城市化
  • 1篇秧歌
  • 1篇移民
  • 1篇艺术
  • 1篇音乐

机构

  • 4篇南京大学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南通大学
  • 2篇江苏省哲学社...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学院
  • 1篇南京艺术学院

作者

  • 4篇朱逸宁
  • 4篇季中扬
  • 2篇秦香丽
  • 2篇李静
  • 1篇刘士林
  • 1篇范卫东
  • 1篇伍洁
  • 1篇马秀鹏

传媒

  • 3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文艺研究
  • 1篇学海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河南社会科学
  • 1篇江苏行政学院...
  • 1篇艺术百家
  • 1篇现代中国文化...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中国城市文化学理论的建构被引量:1
2013年
作为城市科学的分支,城市文化学是适应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产物,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也迫切需要理论指导。中国城市文化学理论的建构,首先应借鉴西方经验;西方的城市研究,尤其在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史学等方面均有丰富的理论成果,以芒福德、列斐伏尔、索亚、雅各布斯等为代表的学者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其次,应总结中国经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术界,从社会学、文学、历史学等多个角度开始了对中国城市的考察,在客观上为城市文化学奠定了基础。再次,中国城市文化学应有属于自身的理论框架。最后,城市文化理论还必须密切联系实际并用来指导实践,以体现其时代性和现实性。
朱逸宁刘士林
关键词: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土文学:从宏大叙事到日常生活叙事被引量:4
2015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它所带来的历史整体性的裂变,以及当下生活的复杂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远远超出了作家既有的乡村经验和想象范畴。为了重建文学与现实的意义关联,作家纷纷采用日常生活叙事来表达原有社会结构的断裂与重组,传统文化与城市文化、现代文化的颉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破坏等。在他们的笔下,乡村生活变得细节化、审美化,成为他们与现实建立意义的重要手段,以及张扬世俗人间情怀、重构传统乡村文化精神的场所。
范卫东秦香丽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乡土文学日常生活叙事宏大叙事
新世纪影视叙事中的乡村居民形象
2015年
在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过程中,最深刻的变化不是生活环境的变化,而是人本身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展,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迅速转变,中国乡村居民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一方面,"许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从事工业、交通、建筑、运输业的劳动者,在户籍制度上仍然是非城市人口,但却实实在在地开始从事各种产业活动,
季中扬马秀鹏
关键词:乡村居民工业社会小康村经济落后地区《暴风骤雨》
陕北秧歌的百年遭遇与民间艺术的现代命运被引量:6
2014年
百年来,陕北秧歌遭遇了三种文化身份的更迭:一是作为自发自地民间艺术,尚未从整体性的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它不是审美的对象,而是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作为新秧歌运动的民间资源,从民间文化中被剥离出来,成为现代意识的"对象",逐渐被改造为一种审美的艺术形态;三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传统的象征,被重新嵌入现代文化中,一方面成为重构本土文化的识别符码,另一方面获得了一种展示价值,成为文化消费的对象。陕北秧歌的百年遭遇浓缩了现代化进程中民间艺术的历史命运,折射了现代文化精神的偏至,即理性精神无所不在的操控意识,以及审美主义艺术观的局限。
季中扬
关键词:音乐艺术舞蹈艺术陕北秧歌民间艺术文化身份
论城乡文化共同体的可能性及其建构路径被引量:10
2014年
城乡文化共同体是维系城乡居民相互认同的文化纽带,包括共享的文化观念、文化符码、文化形象、文化记忆等,其融入于日常生活之中,并为人们在情感上所认同,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化价值取向。建构城乡文化共同体可以破解社会排斥,有效化解来自乡村的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危机,促进新兴城市文化尽可能吸纳、包容乡土文化,包括乡土社会的文化观念、民间信仰,以及可以转化为现代视觉经验的文化符码与民间艺术形象,从而建构一种和而不同的新型现代文化。
季中扬李静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社会融入文化认同
城愁·乡愁·转型——新世纪初文学空间中的变奏
2017年
引言20世纪中国政治、经济上的巨大转型,带来了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变迁,也在更深层次上解构着农耕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心理防线。紧承20世纪的发展余序,进入了21世纪,城乡统筹发展、社会集约型、知识密集型、生态良好型的国家发展战略,不仅带来了社会整体发展结构的转型与变迁.
苏喜庆
关键词:李佩甫文学空间乡土文化
追寻与重构:农民工题材小说中的身份认同被引量:2
2014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如候鸟般的迁徙形成了持续的移民潮。他们在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生存,忍受着丧失身份同一性的现实苦痛,重复着"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悲剧宿命。而农民工题材小说,正是在城乡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中,通过书写农民的生存焦虑和文化焦虑展示中国农民在现代性转型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危机。
秦香丽
关键词:身份认同农民工题材小说移民
江南文化与中古城市文艺精神的蜕变
2013年
中古时期的晚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艺和文化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尽管此时政局混乱,国家动荡,但是文艺活动仍然十分活跃。新乐府运动虽然象征着儒家伦理思想在文学界的一次复归,却并没有能够使中晚唐的诗坛再现李、杜时代那样的鼎盛。深受政治权力打压的知识分子,在江南文化中才找到了心灵栖息的场所。江南的文化环境远离权力中心,使他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与奔放。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的文艺思想逐渐发生了转变,长久以来被压抑的审美意识终于得到了苏醒的机会。江南文化与中古文艺精神都获得了提升。
朱逸宁
关键词:晚唐五代江南文化审美意识
南京城市文化的形成过程与精神体系被引量:2
2015年
古代南京城市文化形成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先秦到六朝是它的奠基期,初步形成了南京城市文化与精神框架;隋唐至两宋是它的深入发展期,出现了独特的诗人政治家群体和商业文化;明清时期,南京作为东南重镇,市民文化蓬勃发展,城市商业和文艺活动兴盛,古代的南京城市文化逐渐成熟且形成了体系。到了近代,南京城市文化经历了现代转换,完成了从古代农商文明向现代工商文明的转型。由此,南京城市文化形成了自六朝以来的诗意审美文化、日常市井文化和海纳百川的开放性文化体系。
朱逸宁
城镇化进程中的西北城市群文化发展路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构成了我们国家、社会的基础性结构,其在深层次地决定和制约着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尽管中西部的城市化水平在总体上比较滞后,给人的普遍感觉是城市比较"土"、社会开放程度低,但从深层次看,中西部和快速发展的中国的关系不是日益疏远,而是像一对长久厮守的"患难夫妻",在城市化的关键问题与主要矛盾上高度一致。具体来说,一是人口众多但劳动力素质不高,二是文化积淀深厚但产出和服务能力严重不足。这两方面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中西部,这也是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与严峻挑战。就此而言,不认真观察、研究中国的中西部,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中国式城市化",不可能了解权力、资源、社会、个体甚至是文化心理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组织方式与耦合机制,当代中华民族在城市进程中面临的巨大障碍与痛苦,以及人们在探索、改革中表现出来的同样巨大的创造力。与200多年前的西方城市化不同,当今世界的城市化主要有两大新特点。首先,城市群是当今世界的发展主流,也是世界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的主流趋势。其对我国城市化的意义在于,通过建立良好的城市分工和层级体系,可以有效解决以"产业同质竞争、项目重复建设、空间批量生产"为特征的"粗放型城市发展模式"。其次,在后工业社会和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城市群本身在形态和模式上也在发生变化,即由过去重经济、交通和人口的"经济型城市群",逐渐向重文化、生态和生活质量的"文化型城市群"演化。后者在本质上是以自然生态保护和文化资源再生为主要生产方式,以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先进生产力代表,以自然与经济、社会与文化、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的城市群与区域发展模式。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城市化水
朱逸宁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城市群文化发展大都市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