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60018)
- 作品数:21 被引量:487H指数:15
- 相关作者:杨劼宋炳煜黄和平李国强高清竹更多>>
- 相关机构:内蒙古大学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皇甫川流域植被恢复对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研究被引量:32
- 2005年
-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皇甫川流域五分地沟试验区油松林、锦鸡儿灌丛、本氏针茅草原、百里香草原和撂荒地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能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水平,增加速效养分的数量,改善土壤肥力状况;(2)土壤肥力的提高效益大多随深度增加而明显减小,其中油松林的土壤有机质的表聚性最为明显;(3)人工植被相对于天然植被对总氮的固定作用更为明显,而对总磷的固定作用劣于天然植被。最后,对植被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机理和不同植被对土壤肥力的恢复效应进行了探讨。
- 黄和平杨吉力毕军宋炳煜
- 关键词:皇甫川流域植被恢复土壤肥力
- 生态系统动态的复杂性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复杂性体现于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运用复杂科学理论,阐述了生态系统动态的复杂性特征,结合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经典生态学分支领域的相关理论,分别从种群-生境系统的动态(微尺度)、群落与环境的演替(中尺度)、生态系统的进化(宏尺度)三个尺度对生态系统动态的复杂性进行分析.并且进一步分析生态系统动态复杂性的案例,同时探讨了生态系统动态复杂性在实践领域应用的意义.
- 张晓春马春古松杨劼宋炳煜何兴东高玉葆
- 关键词:生态恢复
- 内蒙古皇甫川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特征被引量:7
- 2008年
- 土壤微生物参数可作为土壤质量变化的指标,在内蒙古皇甫川流域,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恢复草地和人工油松林地土壤中好气性细菌、芽孢型细菌和霉菌的数量均高于耕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呈正相关关系;草地和林地的土壤质量优于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遏制草地退化和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 邵玉琴赵吉韦记鹏隋小娜高家宝杨劼
-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数量
- 关于生态用水研究的讨论被引量:58
- 2003年
- 十几年生态用水研究进展,其概念从自然地理平衡说法到生态系统稳定说法,至今未明确统一。按生态用水概念的内涵,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与用水、需水、耗水6个词的多样组合归纳为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两个词。地带性植被生态用水是生态用水研究的基础,可为生态保护和植被建设提供依据和目标。建议生态用水概念定义为:维持各类生态系统正常发育与相对稳定所必需消耗和现存的水称为生态用水。
- 宋炳煜杨稢
- 关键词:生态用水植被建设生态保护水资源配置英语词语表达
- 皇甫川流域人工杨树林地的生理生态用水被引量:11
- 2004年
- 植物群落生理生态用水包括生理用水和生态用水。认为植物蒸腾耗水既属于生理用水也属于生态用水,具有两重性。人工杨树林地主要建群树种的蒸腾速率日均值按大小顺序为:沙柳>小叶杨>中间锦鸡儿。林地生态用水包括林地群落蒸散量与土壤贮水量。2001年7~8月皇甫川人工杨树林地生态用水量达142mm,林地蒸散量为99mm,同期降雨量181mm,虽然有82mm的降水用于土壤水分补偿,但由于降雨集中于生长季后期,即较大降雨发生在野外观测之后,所以实验观测结果是一组难得的连年干旱期的生理生态用水数据。
- 宋炳煜杨劼郭广芬张屏
- 关键词:皇甫川流域人工杨树林生态用水
- 基于RS与GIS的封育植被景观镶嵌结构研究——以皇甫川流域五分地沟试验区为例被引量:4
- 2006年
- 以皇甫川流域五分地沟试验区为背景,以RS和GIS为技术手段,运用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分离度等指标研究其景观镶嵌结构的数量特征。运用分形理论和相关数量化方法建立各种景观类型形态的分形结构模型,以分维数为依据分析各种景观形态的复杂性。结果表明:(1)草原景观在其斑块数和面积上虽然仍居首要地位,但其优势并不十分明显,而且该区原生植被本氏针茅草原只占很小的比重,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人类干扰特征;(2)研究区斑块的多样性程度和均匀度较高,而面积的多样性程度和均匀度较低,同时,典型草原的景观破碎度最大,景观分离度也最大;(3)景观形态上,人工乔木林和耕地的景观形态最为简单,典型草原和人工灌丛这2种景观类型还处于很不稳定的阶段。可以认为,由于研究区的人为干扰比较大,景观结构还不尽合理,因而其原生植被景观的恢复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期。
- 黄和平杨劼龚建周
- 关键词:分形
- 皇甫川流域治理区与原生植被区植物多样性比较研究被引量:16
- 2003年
- 在皇甫川流域,分别选择原生植被区、人工恢复治理区和退化未治理区3个样区,对其物种组成特征、优势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特征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恢复治理区经过20余年的小流域治理,其植被的区系组成、优势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已接近原生植被区,生态优势度则显著高于退化未治理区和原生植被区,但其生活型谱、水分生态类型组成特征与未治理区相似而与原生植被区差异较大,均匀度和信息多样性指数则低于退化未治理区和原生植被区。文中还对流域治理过程中植被重建措施及生物多样性恢复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 黄和平杨劼
- 关键词:区系组成生态优势度植被重建
- 皇甫川流域中国沙棘光合特征分析被引量:15
- 2004年
- 通过对中国沙棘光合特征及热值的分析发现: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中国沙棘的光合作用受到了严重的气孔和非气孔限制;在水分条件好转后,气孔导度不再受干旱的影响,但是光合能力无法恢复。热值分析证明了在水分胁迫后,中国沙棘在生长季结束不能完成能量积累,影响其下一年度生长发育,进而导致死亡。
- 杨劼李国强曹云
- 关键词:皇甫川流域沙棘光合特征
- 人工抚育措施对油松林生长及结构特征的影响被引量:79
- 2005年
- 研究了人工抚育 6年后油松林的生长状况、群落组成和结构 .结果表明 ,不同人工抚育措施的油松林平均胸径、树高、冠幅均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采取抚育措施的两个样地间的油松胸径和冠幅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其中既打枝又间伐的油松林的胸径 (7 8± 0 2 9cm)、树高 (5 5± 0 0 9m)和平均冠幅(2 4 9± 7 2 4cm)最大 ,未打枝和间伐的油松林最小 ;随着人工抚育措施加强 ,单株油松的平均新叶、老叶和枝的生物量逐渐增加 ,达到极显著水平 (P <0 0 1) ;在不同抚育措施下 ,既打枝又间伐的油松林地上生物量最大 (44 0t·hm-2 )、未打枝和间伐油松林地上生物量最小 (14 9t·hm-2 ) ;油松新叶和老叶长度的差异性显著 ;油松的比叶面积在生长初期 (5月和 6月 )和末期 (9月 )差异性显著 ;人工抚育措施增加了林下植被的种类数量和盖度 .
- 曹云杨劼宋炳煜黄和平杨明博郑敏
- 关键词:抚育措施油松林结构特征
- 皇甫川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生态用水实验研究被引量:19
- 2003年
- 一个强烈水土流失小流域(准格尔五分地沟),经过20多年水土保持植被建设,乔灌草人工植被镶嵌分布,覆盖率达80%,在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同时,也消耗相当量的水资源———生态用水。2002年生长季节,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测定了该小流域各不同类型植被蒸散量、各不同类型土壤贮水量及降水量等,计算出该小流域四大类型植被生态用水(按大小顺序):①农田为5321.3m3/hm2;②乔木林为4654.8m3/hm2;③灌木林为4047.8m3/hm2;④草原为3244.3m3/hm2。估算出全小流域生态用水量:①各类植被生态用水量约150×104m3;②水库湿地生态用水量约26×104m3;③居民点生态用水量约4000m3。三项合计,即五分地沟小流域总生态用水量约176×104m3。值得重视的问题是:该小流域植被生态用水量和总生态用水量均超出同期降水量(130×104m3)达20×104~40×104m3。这意味着土壤贮水量耗减20~30mm。因此,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构建适宜的植被模式,调控生态用水量,将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及其环境改善起重要作用。
- 杨劼宋炳煜朴顺姬仝川高清竹
- 关键词:皇甫川流域丘陵沟壑区生态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