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A2D002)
- 作品数:41 被引量:748H指数:15
- 相关作者:田毅鹏麻宝斌刘杰邹诗鹏芦恒更多>>
-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题、内容与方法被引量:25
- 2014年
-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相关主体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对重大决策可能会带来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科学预测,并且根据预测结果对决策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或者制定相应风险应对预案的活动.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有:经济发展不平衡、物价不稳定、失业、腐败、收入分配不合理、社会心态和社会人口流动等问题.在客观上,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导致政策对象的利益受损;在主观上,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对政策对象的感受或生活习惯造成冲击.从内容上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求从重大决策的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稳定风险的发生点、时间空间范围、等级等几个方面进行.在方法选择上,为了更好地提高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有效性,应当根据政策制定不同阶段的特征,灵活地选择访谈法、专家预测法、问卷调查法、定量分析法、比较案例分析法、实验研究法等多种评估方法进行组合.
- 麻宝斌杜平
- 关键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之辨析被引量:4
- 2011年
-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思想,实质上是19世纪以来越来越鲜明的世俗化过程中反叛宗教神学的一种极端形式。不能从唯物主义世界观直接推出信仰层面的无神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及唯物史观形成,同时也是对无神论的明确的扬弃。马克思对宗教持激进的批判与否定态度,至于把这样的态度解读为宗教精神的再度复活,其实是引伸开来的思想,同马克思本人的宗教批判思想无关。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从宗教产生的经济与政治关系入手展开对宗教及其社会现象的意识形态批判,也是一种宗教社会学。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以及社会主义,意在通过从哲学到共产主义实践的转变成为无神论时代社会共同体的新的信仰,但涂尔干与韦伯则以不同的的方式证明了现代性社会的信仰及其认同依然是诉诸于宗教理解方式。如何面对现代世界宗教现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面临的难题。
- 邹诗鹏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无神论宗教社会学社会信仰
- 共生思想与包容性社会政策体系的构建被引量:26
- 2012年
- 近年来,伴随着"包容性发展"概念的提出及流行,学界开始尝试将这种包容性理念转化为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所谓"包容性社会政策体系"。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任何包容性社会政策体系的构建,除了学习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理论和经验模式外,还必须努力寻找一定的本土思想文化体系作为支撑,必须得到包括政策制定者和政策作用对象在内的整个社会成员的认同,否则其政策将因缺少本土文化思想的内在支持而处于无根境地。
- 田毅鹏
- 关键词:社会达尔文主义
- “过密社会”视域下城市社会管理的误区和盲点被引量:3
- 2011年
- 从长时段的视角俯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我们会发现当代城市发展一个值得注意的总体性演进趋向——都市过密化。都市过密首先表现在其人口总量的急剧膨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集聚到大城市当中。
- 田毅鹏
- 关键词:城市社会管理视域世界城市化人口总量长时段
- “后单位社会”基层社会治理及运行机制研究被引量:72
- 2015年
-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单位体制的剧烈变迁,在后单位社会的语境下,基层社会治理出现了极其复杂的"重层结构"。旧的社会运行机制开始逐渐消解,而新的社会运行机制尚未成型,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变动过程。单位制虽然开始式微,但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单元,单位组织并未退场,而是以一个新的角色和身份继续发挥作用。由此引发后单位社会政府与社会自治组织之间复杂的衔接问题。政府与自治组织之间不同程度的合作、冲突、妥协,使得基层社会的运作兼具行政性与自治性,从而衍生出一种双重性质及兼容式的运作方式。如何在过渡时期建立起一种新的基层社会联结,成为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
- 田毅鹏薛文龙
- 新时期中国城乡“社会样态”的变迁与治理转型被引量:17
- 2015年
-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发端的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与新时期城乡复杂的社会样态变迁相伴随,催生出过密化都市、过疏化乡村、碎片化的城乡结合部等新的社会样态,给新时期的社会治理提出了异常严峻的挑战。在各种社会样态长期延续的情况下,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到特殊社会样态的复杂制约。因此,应加强对我国新时期复杂社会样态的研究,总结提升不同社会样态条件下社会治理的经验模式,同时超越问题取向,推进社会基础秩序建设,以直面新的社会样态条件下社会治理的难题。
- 田毅鹏徐春丽
- 城市化与“村落终结”被引量:88
- 2011年
- 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后果,城市"过密—过疏"的两极发展使得传统的乡村世界开始面临空前的挑战。村落终结的形态是多元的: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村庄被迅速扩张的城市所吸纳;而远离城市的偏僻村落则是在过疏化、老龄化背景下而走向"终结";在政府社会规划工程的主导下,通过村落合并等形式,亦使村庄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城市化"。故所谓"村落终结"已远非简单的"空间变迁"和"关系变动",亦不是农民群体单一的"去农为工",而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社会总体变迁过程,其间充满着矛盾冲突和利益重组。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辨析"村落终结"现象的实质,并对其社会后果进行再评价。
- 田毅鹏韩丹
- 关键词:城市化村落终结城乡关系
- 城乡结合部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关联与市民化被引量:1
- 2015年
- 本文通过对C市城乡结合部若干村落的调查发现:作为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的重要空间和通道,城乡结合部不仅吸纳了大量的以进城务工农民为主体的外来人口,同时也使这一群体在城乡结合部建立起初步的社会联结。这些基础性的社会关联主要包括血缘关联、租赁关联、社区关联、职业关联等,构成了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联结体系。在使农业转移人口落脚城市的同时,也开始积累起进入城市最为基础的社会资本,为推进其完成市民身份转换,提供了基本的社会前提。
- 田毅鹏
-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社会关联市民化
- 作为“共同体”的单位被引量:13
- 2014年
- 从共同体角度审视单位现象,我们会发现建国以来依托于企事业单位建立起来的"单位共同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组织和制度,而是作为中国政治精英解决社会总体危机,"重建社会"的根本性措施而出现的,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共同体类型和样态。单位共同体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东北解放战争过程中开始呈现出雏形,"一五"期间正式形成,并由工业企业向政府和事业单位扩展,成为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体制基础的制度架构和组织单元。1980年代,伴随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单位共同体"通过厂办大集体和接班顶替制度等途径,在短时间内得到一定扩张,获得新的发展生机。但从80年代后期起,我国国企普遍出现衰退迹象,导致单位制的发展步入变革期。单位制改革及变迁的进程,实际上也就是单位共同体走向消解的过程,单位福利分房制度的终结,"企业办社会"功能的分离,"厂办大集体"与母企业的脱离,使得单位共同体开始走向终结。
- 田毅鹏
- 关键词:共同体社会重建
- 理论自觉与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被引量:10
- 2011年
- 问题意识的凸显,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强音,但却因理论能力、学科壁垒、视野局限等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理论自觉,因此,应积极推进从学科建设为导向的研究模式向理论自觉为导向的研究模式的转变。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自觉的根由在于,"中国道路"或正在生成的"中国模式"与同样变化了的世界历史时代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新的把握与阐释。"中国道路"是现代中国选择并借助于马克思学说所成功开启的世界历史的新的展开方式,是一条异质于西方资本主义、物化逻辑及其民族-国家模式但又展现人类未来文明方向的新型现代化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的现代转化是本质同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从问题意识到理论自觉转化的结果。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更为复杂的时代课题,尤其需要理论自觉,并在创构与"中国道路"及其"中国模式"相匹配的实践哲学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 邹诗鹏
-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