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14316110001)

作品数:11 被引量:129H指数:8
相关作者:刘朝晖李盛柳力张景怡周婷更多>>
相关机构:长沙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1篇沥青
  • 7篇道路工程
  • 7篇路工
  • 7篇路面
  • 6篇路用
  • 6篇路用性能
  • 4篇性能评价
  • 4篇复合式路面
  • 4篇改性沥青
  • 4篇刚柔复合
  • 4篇刚柔复合式路...
  • 3篇油石
  • 3篇油石比
  • 3篇复合改性
  • 3篇复合改性沥青
  • 2篇最佳油石比
  • 2篇沥青材料
  • 2篇沥青层
  • 2篇沥青混合
  • 2篇沥青混合料

机构

  • 12篇长沙理工大学

作者

  • 12篇刘朝晖
  • 11篇李盛
  • 5篇柳力
  • 4篇张景怡
  • 3篇李宇峙
  • 3篇周婷
  • 2篇史进
  • 1篇周婷
  • 1篇周昕
  • 1篇展宏图
  • 1篇曹强

传媒

  • 4篇公路交通科技
  • 2篇材料导报
  • 1篇中外公路
  • 1篇工程力学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公路工程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刚柔复合式路面层间沥青材料路用性能试验评价被引量:8
2013年
针对刚柔复合式路面层间沥青材料的特点和现有研究不够系统的问题,运用旋转流变仪对4种层间沥青材料进行了高温剪切性能和粘度测试,并进行了动态力学温度扫描和剪切疲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作为层间粘结材料,橡胶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的性能明显要优于基质沥青,其高温性能、力学性能、粘度和疲劳性能均优于A-50和A-70;改性沥青用作层间材料时,SBS改性剂需确定适宜的基质沥青以提高SBS改性剂与基质沥青的相容性,以便获得良好的疲劳性能;层间为洒布式结构时,推荐SBS改性沥青为层间材料,为铺装式结构时,建议层间采用橡胶沥青。
李盛刘朝晖张景怡周婷
关键词:道路工程刚柔复合式路面路用性能
基于抗裂层材料的马歇尔试验评价方法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针对现有马歇尔试验方法在抗裂层材料应用中研究的不足,根据旋转压实试验结果进行不同次数的马歇尔击实试验,以孔隙率作为评价指标,确定了抗裂层材料马歇尔试验最佳击实次数为双面击实75次。通过将旋转压实和马歇尔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并结合抗裂层材料特点和相关技术规范,确定了适用于抗裂层材料马歇尔试验的技术要求,得到了最佳油石比为7.5%,与旋转压实试验结果7.6%接近。试验结果表明:研究的抗裂层材料马歇尔试验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合理地确定抗裂层材料最佳油石比和抗裂层材料在我国道路提质改造中的推广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柳力刘朝晖李盛
关键词:道路工程马歇尔试验最佳油石比
现行规范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层设计的若干问题研究被引量:19
2014年
结合潭耒高速公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提质改造工程,针对目前国内常用的CRC+AC复合式结构加铺、直接加铺沥青面层以及碎石化加铺沥青层3种加铺方案,探讨现行规范的旧路加铺层设计方法,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研究结果表明:CRC+AC加铺结构综合应力与普通混凝土板有很大不同,应针对这种结构确定更为明确的设计方法;直接加铺沥青层路面温度应力计算中可通过matlab软件回归延伸曲线,拓宽系数ζ'a图,加铺层设计引入满足防止荷载型及温度型反射裂缝要求的设计标准具有重要意义;碎石化沥青加铺层结构按半无限地基上的弹性层状体系理论方法设计得到的加铺层厚度初期实测弯沉代表值不能满足要求。
刘朝晖周婷李盛展宏图张景怡
关键词:道路工程沥青路面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层设计
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制备工艺及路用性能被引量:22
2012年
针对目前国内改性沥青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以中海油70#沥青为基质沥青,SBS和胶粉作为改性剂,采用掺量为4%、5%、6%的SBS和2%、4%、6%的胶粉制备复合改性沥青进行对比试验,成功研发了一种适用于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分析了不同掺量复合改性沥青的延度、针入度、软化点和弹性恢复变化趋势,归纳了引起变化趋势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SBS掺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胶粉掺量的增加,复合改性沥青的延度呈现下降的趋势,软化点和弹性恢复呈现上升的趋势,针入度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研究可为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和路用性能研究提供参考。
刘朝晖柳力史进李盛
关键词:道路工程复合改性沥青SBS胶粉路用性能
刚柔复合式路面沥青层荷载疲劳损伤特性及开裂机理被引量:10
2013年
针对刚柔复合式路面的结构特点和现有研究的不足,运用损伤力学、断裂力学理论和数值仿真法,分析沥青层的荷载疲劳损伤特性、开裂机理、裂缝扩展等,并对实体工程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荷载的反复作用下,荷载作用一侧刚性基层接缝(裂缝)处的沥青层易出现疲劳开裂,开裂后裂缝尖端处受到拉应力作用,裂缝沿尖端向上扩展;随着接缝模量的不断增加,沥青层的疲劳损伤寿命不断提高;随着沥青层模量的增加,沥青层的损伤度不断增大;随着土基模量的增大,沥青层的损伤度不断减小;沥青层反射裂缝的扩展强度随裂缝扩展而增大,且在裂缝扩展后期的增大幅度要明显地大于前期的增大幅度;增加沥青层厚度会对反射裂缝的扩展起延缓作用,随着沥青层模量的增加,沥青层反射裂缝的扩展强度线性幅度增大,但增加幅度并不大。研究结果可用于刚柔复合式路面的合理设计。
李盛刘朝晖李宇峙
关键词:复合式路面开裂机理仿真
玄武岩纤维对SMA-13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研究被引量:15
2015年
随着玄武岩纤维在沥青混合料中推广使用,其种类的选择将直接影响了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试验研究以SMA-13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为基础,对同一级配不同纤维种类的沥青混合料进行对比试验分析;选取浙江石金膨化玄武岩纤维(GBF)和长沙北美孚玄武岩纤维(BMF)2种玄武岩矿物纤维,分别对掺量0.2%、0.3%和0.4%确定最佳油石比并进行浸水马歇尔、冻融劈裂、车辙等试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GBF、BMF最佳纤维掺量分别为0.3%、0.30%;对应最佳油石比分别为6.2%、6.0%;对应动稳定度分别为9 104次/mm、8 508次/mm。综合比较而言,BMF要略优于GBF。
刘朝晖曹强周昕柳力
关键词:SMA-13玄武岩纤维纤维掺量油石比动稳定度
路面结构抗裂层沥青新材料研发及性能评价被引量:7
2013年
针对路面结构抗裂层沥青材料的特点和现有研究的不足,采用热塑性丁苯橡胶(SBS)、废胎胶粉(CRM)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作为改性剂,研制了一种适用于路面结构抗裂层的复合改性沥青,通过延度、针入度、软化点、弹性恢复等试验,确定了各改性剂的合理掺量。通过动态剪切流变试验、粘度及力学性能温度扫描、疲劳试验、低温弯曲梁流变试验等,对研发的复合改性沥青路用性能进行了评价,并确定了CRM的最佳掺量。研究表明:当SBS掺量为5%、DBP的掺量为4%、CRM掺量为4%时,研发的复合改性沥青各项性能均达到抗裂层要求并具有优良的路用性能。
刘朝晖柳力史进李盛
关键词:道路工程复合改性沥青路用性能
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沥青路面层间剪应力及结构被引量:18
2012年
针对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沥青路面(CRC+AC)结构的特点和现有研究的不足,运用传热学理论、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法,计算和分析了层间剪应力的临界荷位和影响因素;通过室内试验和工程实践,研究了基于层间剪应力的层间结构和材料及CRC层表面处理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层间抗剪强度不足会使CRC+AC结构层间出现纵向和侧向滑移;层间最大剪应力随AC层厚度和模量的增大而减小,且随AC层厚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更为明显,CRC层厚度对层间最大剪应力的影响很小;通过计算分析并结合试验路修筑经验和检测结果,建议CRC+AC结构AC层的厚度不宜小于6 cm;建议采用喷洒式结构对CRC+AC结构的层间进行处理,并选用SBS改性沥青作为喷洒沥青,采用裸化技术对CRC层表面进行处理。研究结果可为刚柔复合式沥青路面的合理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李盛刘朝晖李宇峙
关键词:道路工程连续配筋混凝土有限元法层间剪应力
刚柔复合式路面沥青层温度疲劳损伤及开裂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运用损伤力学、传热学、断裂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法,分析了沥青层的温度疲劳损伤特性、疲劳寿命、裂缝扩展等。研究结果表明:温度疲劳损伤主要集中在沥青层表面,随着温变次数的增加,沥青层表面的损伤度线性增加;随着沥青层模量与温变幅值的增加,沥青层表面的损伤度不断增加;随着温变次数的增加,沥青层表面的水平拉应力线性减小;随温变幅值的增大,沥青层的疲劳寿命不断减小;基于高温效应的沥青层最小临界厚度为4cm;增加沥青层厚度和减小沥青层模量可以起到延缓沥青层温度裂缝扩展的作用。研究结果对刚柔复合式路面的合理设计和推广应用有重大意义。
李盛李宇峙刘朝晖
关键词:道路工程温度效应复合式路面
路面粘层复合改性沥青材料研发与性能评价被引量:16
2014年
针对路面结构粘层沥青材料特点,以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SBS)、胶粉(CRM)为改性剂,采用高速剪切法在室内制备了一种粘层复合改性沥青材料。基于对粘层沥青高温性能及粘度的测定,优化了复合改性沥青室内制备工艺。通过常规指标测试、高温动态剪切试验、动态力学性能分析、粘度试验,对不同掺量复合改性沥青的路用性能进行评价,并确定改性剂最佳掺量。研究表明所研发的粘层复合改性沥青路用性能较优,更能满足粘层沥青材料的要求,研究结果可供同行参考。
刘朝晖张景怡周婷李盛
关键词:路用性能评价复合改性沥青最佳掺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