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0003)

作品数:5 被引量:88H指数:4
相关作者:韦革宏马占强张存莉李哲斐赵龙飞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植物
  • 2篇胁迫
  • 2篇根瘤
  • 2篇根瘤菌
  • 1篇豆科
  • 1篇豆科植物
  • 1篇氧化酶
  • 1篇油松
  • 1篇油松种子
  • 1篇幼苗
  • 1篇皂苷
  • 1篇植物生物
  • 1篇中华根瘤菌
  • 1篇生理效应
  • 1篇生物活性
  • 1篇生物修复
  • 1篇铜胁迫
  • 1篇种子
  • 1篇种子萌发
  • 1篇重金

机构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作者

  • 2篇马占强
  • 2篇张存莉
  • 2篇韦革宏
  • 1篇孙妙
  • 1篇王莉
  • 1篇管桦
  • 1篇赵龙飞
  • 1篇李哲斐
  • 1篇贺红娟
  • 1篇曹莹莉
  • 1篇史伟杰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中的地位、应用及潜力被引量:55
2010年
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重金属污染地,氮素的极端不足是植被恢复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是固氮能力最强的生物固氮体系,在促进重金属污染地氮素循化和营养元素积累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方法及其特点,微生物抗重金属的机理及促植物生长和重金属积累的特性,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优越性,研究现状及应用潜力。提出应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新思路和新任务。
韦革宏马占强
关键词:根瘤菌豆科植物重金属生物修复
菝葜属植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3年
百合科(Liliaceae)菝葜族(Smilaceae)菝葜属(Smilax L.)植物在我国有广泛分布,该属植物富含甾体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是开发心脑血管疾病药物以及抗肿瘤药物的首选植物。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甾体类化合物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和研究。从菝葜属植物的生物活性及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以期为菝葜属植物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曹莹莉孙妙张存莉史伟杰
关键词:菝葜甾体皂苷生物活性
铜胁迫对苜蓿中华根瘤菌抗氧化酶系的影响被引量:13
2011年
探讨铜胁迫对苜蓿中华根瘤菌抗氧化酶系的影响,揭示苜蓿中华根瘤菌对铜的生理抗性机制。以铜抗性菌株Sinorhizobium meliloti CCNWSX0020和铜敏感性S.meliloti CCNWSX0018为材料,测定其对铜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和最大耐受浓度(MTC)及不同铜浓度对其抗氧化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YMA固体培养基上,S.meliloti CCNWSX0020和S.melilotiCCNWSX0018的MIC分别为0.5mmol·L-1和0.2mmol·L-1Cu2+,MTC分别为1.8mmol·L-1和0.8mmol·L-1Cu2+。(2)Cu2+浓度≤0.4mmol·L-1时,S.meliloti CCNWSX0020菌体内的SOD、CAT和GPX活性变化不显著;S.meliloti CCNWSX0018菌体内的SOD、CAT和GPX活性显著升高;Cu2+浓度为0.6mmol·L-1和0.8mmol·L-1时,前者SOD、CAT和GPX活性显著升高,后者保护酶活性开始降低。随着Cu2+浓度升高,S.meliloti CCNWSX0020的GR活性增强,与对照相比,Cu2+浓度为0.8mmol·L-1时GR活性提高了110.51%;而S.meliloti CCNWSX0018的GR活性则反之。(3)在Cu2+浓度≤0.8mmol·L-1胁迫下,抗性菌株S.meliloti CCNWSX0020可通过提高SOD、CAT、GPX、GR的活性以降低Cu2+的毒害效应,为丰富根瘤菌抗铜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占强赵龙飞王莉李哲斐韦革宏
关键词:苜蓿中华根瘤菌铜胁迫抗氧化酶
水引发对油松种子和幼苗的生理效应及其作用机理被引量:12
2015年
为了解决油松种子在直播造林中发芽率低、幼苗抗旱性差的问题,研究了油松种子水引发的方法及引发对其种子和幼苗的生理效应,并对水引发后幼苗的抗旱机理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油松种子水引发的最佳条件为10℃,闭光条件下分批给种子加水,加水总量为种子初始质量的30%,引发10 d。水引发可显著(P<0.05)降低种子的半数发芽天数和硬实率,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指数、最终发芽率和活力指数;水引发种子的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相比对照也得到提高。水引发可增加油松幼苗的茎粗、鲜重及根长,降低其相对苗高;并极显著(P<0.01)提高了幼苗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根内脱氢酶活性,降低了游离氨基酸含量。干旱胁迫下,引发种子的幼苗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高于对照39.6%、118.9%,丙二醛含量低于对照93.4%,均达极显著水平。综合分析认为,水引发提高了种子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为种子萌发提供了保障,从而提高了种子发芽率,并通过增强幼苗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进而增强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功能,最终明显提高其抗旱性。
贺红娟管桦张存莉
关键词:油松生理效应种子萌发干旱胁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