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JLKT[2012]17)
- 作品数:7 被引量:38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霞李宗宝贾礼超樊帅伟杨晓红更多>>
- 相关机构:铜仁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三峡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钒掺杂纳米TiO_2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比例掺钒的TiO2粉体,研究了掺杂比例对粉体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影响,并对所制备的V-TiO2进行了XRD表征。结果表明:钒掺杂可以使TiO2粉体的光催化效率显著提高;钒的掺杂摩尔比例为n V∶n Ti=1.2∶100,煅烧温度为500℃时,粉体在250 W高压汞灯下对甲基橙的降解率大,达到94.7%。
- 李宗宝王霞舒亚非杨卫强
- 关键词:光催化甲基橙
- N、C共掺杂锐钛矿相TiO_2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被引量:15
- 2014年
-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研究了N和C原子分别单掺杂和双掺杂锐钛矿TiO2的形成能、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原子替位掺杂后体系晶格发生畸变;C替位掺杂更倾向于替代Ti位,而非O位;替位掺杂使TiO2光吸收带边发生了明显红移,且在可见光区域的吸收效率明显增加,大大提高了光催化效率.与单掺杂比较发现,N、C双掺杂红移现象更加明显,为较好的掺杂改性方式.
- 李宗宝贾礼超王霞
- 关键词:锐钛矿TIO2光学性质ANATASE
- CO在(N,Fe)共掺杂锐钛矿TiO2(100)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被引量:2
- 2013年
-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 PBE+U,研究了三类(N,Fe)共掺杂锐钛矿相TiO2(100)表面的稳定性及CO在最优掺杂表面的吸附,计算了最优表面不同掺杂位的结合能、吸附能、成键和电子结构.结果表明:CO在清洁TiO2(100)面及(N,Fe)非近邻掺杂表面的吸附较弱,(N,Fe)近邻共掺杂表面的吸附较强.通过吸附能的比较可知,N位吸附的吸附能最低,吸附最稳定,Fe位次之.由态密度可以看出,吸附方式的变化主要源于(N,Fe)表面近邻共掺杂改变了TiO2(100)面电子结构,使吸附位原子与C原子形成新的化学键.
- 李宗宝王霞樊帅伟
-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锐钛矿TIO2电子结构吸附能
- N2O和CO2在N+Fe/TiO2(101)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4年
- 基于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N2O和CO2气体在N/Fe共掺杂锐钛矿TiO2(101)面最稳定结构的吸附,并与其在洁净TiO2(101)面的结果进行了对比.详细比较了三原子气体不同吸附位、不同吸附端在Fe位及N位吸附的吸附能、键长和键角的变化.结果表明:N2O在Fe位吸附较清洁表面强,为化学吸附;CO2在改性表面的吸附较清洁表面弱.
- 李宗宝王霞
- 关键词:锐钛矿TIO2密度泛函理论吸附能三原子分子
- 氨-氟化铵吸收含氟废气工艺条件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以低温法钾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氟气体为气源,以氨-氟化铵溶液为吸收液,以所得白炭黑质量核算吸收效率,考察了抽气速度、吸收液p H、氨水浓度、搅拌速度对吸收效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4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对数据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确定试验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抽气速度为5L/min、吸收液p H为10.26、氨水浓度为12%、搅拌速度为600r/min,此条件下Si F4气体的吸收效率最高可达96%。对吸收所得白炭黑进行XRD和EDS表征,结果显示,白炭黑呈无定型,硅和氧含量之和高达99.9%。
- 杨晓红薛希仕王霞
- 关键词:含氟气体白炭黑
- Cu/N表面沉积共掺杂TiO_2光催化剂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本文采用基于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Cu/N表面沉积共掺杂对锐钛矿相TiO2(001)面的修饰作用.计算了Cu在不同位置掺杂TiO2(101)面和(001)面的形成能,并在此基础上计算N不同位置掺杂TiO2(001)面及Cu/TiO2(001)面的形成能,通过形成能的比较获得了表面共掺杂的最优化结构.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最稳定结构的能带结构及态密度,并与S单掺杂TiO2(001)面最稳定结构进行了对比.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发现:Cu/N在(001)表面的沉积共掺杂有效降低了TiO2的禁带宽度,并在表面形成CuO2相,更利于提高其光催化活性.
- 李宗宝王霞樊帅伟
-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CUN掺杂TIO2形成能
- N/Fe共掺杂锐钛矿TiO2(101)面协同作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被引量:13
- 2013年
- 基于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N/Fe共掺杂对锐钛矿TiO2(101)面的修饰作用.计算了铁替位单掺杂TiO2(101)面及晶体内部后,晶体结构变化及形成能.通过形成能的比较发现,Fe从晶体表面向体内迁移时受到势垒阻碍作用.同时,对不同位置表面N/Fe近邻共掺杂晶体形成能的比较,得出了表面共掺杂的最稳定结构.通过对电子结构及态密度的分析发现:表面共掺杂态中,N/Fe共掺杂可改变TiO2(101)面的电子结构,并使TiO2由半导体性向半金属性转变.
- 李宗宝王霞贾礼超
- 关键词:N第一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