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C850019)
-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均霞李彦炜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社会学更多>>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过程与社会性别角色再生产——对一次春节面食制作过程的微观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性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重意义的生产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过程再生产了乡土社会的社会性别角色规范。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过程形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性别化特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中,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呈现的社会性别角色规范的再生产过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性别化特征,很可能使得被边缘化的女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位置更加边缘。
- 王均霞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口头交流社会性别角色
- 讲述人、讲述视角与巧女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再认识——兼及巧女故事研究范式的反思被引量:7
- 2015年
- 比较《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省卷本)中的巧女故事中不同性别的故事讲述者所讲述的故事,在故事文本的叙事情境中分析其中的女性形象,发现巧女形象受制于故事讲述人所确立的故事讲述视角。在不同的讲述视角下,巧女形象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但整体上仍未超越传统父权制对社会性别角色的框定。现有的研究脱离故事文本的上下文,将巧女形象均质化为一种"反抗"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研究者一厢情愿的话语建构。研究者这一研究路径的选择,深受以往女性民俗研究范式的影响,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 王均霞
- 关键词:巧女故事女性形象讲述人
- 从“事象”到“情境”:中国女性民俗研究的范式转换与目标生成被引量:7
- 2014年
-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女性民俗研究积累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并表现出较为连续的发展脉络。整体而言,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一、1910s-1940s:与妇女解放运动紧密相连的女性民俗研究;二、1940s-1970s:阶级分析法与民间文艺作品的搜集与研究;三、1980s-1990s:主体客体化的女性民俗研究;四、2000年至今:"情境化"的女性民俗研究。经此四个时期,女性民俗研究的关注点从对女性民俗事象的关注转向对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女性民俗实践者及其日常生活实践过程的关注,这意味着中国女性民俗研究开始以局内人的视角切入对女性群体的利益诉求的关切。而这恰恰是当下的女性民俗研究存在的合理性之依据所在。
- 王均霞
- 关键词:阶级分析法情境化
- 个人生活史、生活场域与乡村女性的亲属关系实践被引量:4
- 2016年
- 从性别视角与实践视角重新审视女性的亲属关系网络,以往被作为姻亲关系来研究的女性的出生家庭变成了娘家。首先,娘家不是一个均质的概念;其次,对于娘家之于外嫁女儿的意义的单向度考察,忽视了意义生成的场域;再次,着眼于区域与群体的外嫁女儿与娘家关系的研究,忽视了女性生命经验的完整性与连续性。经由一个北方村落中的妇女与其娘家兄弟家庭的人情往来,可以发现,女性个人生活史与其生活场域在理解女性的亲属关系实践方面不可或缺,它们使女性及其亲属关系实践研究具有了历史与当下的双重维度。
- 王均霞李彦炜
- 关键词:女性娘家亲属关系个人生活史
- “以女性民俗实践者为中心的情境研究”探索被引量:5
- 2016年
- 作为女性学与民俗学的交叉学科,女性民俗研究拥有"关于妇女"与"为了妇女"的双重使命,但以往的研究因将女性民俗实践者抽象成普遍意义上的"妇女"而导致了女性民俗实践者在研究中的缺席/失语。"以女性民俗实践者为中心的情境研究"将女性民俗研究置于中国民俗学研究的整体框架下,通过对中国民俗学整体研究观的借鉴与反思,同时借助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情境化知识"概念以及现象社会学的相关理念,尝试构拟一种个体的女性民俗实践者及其视线在场,并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考察具体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女性民俗实践者与女性民俗文化的互动关系的女性民俗研究范式。
- 王均霞
- 关键词:妇女现象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