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DFIGCEA0607122)

作品数:6 被引量:164H指数:6
相关作者:郑文俊王伟涛郑德文魏占玉李传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青藏高原
  • 2篇隆升
  • 1篇地震
  • 1篇地震事件
  • 1篇东北缘
  • 1篇东天山
  • 1篇断层
  • 1篇断层传播褶皱
  • 1篇断裂带
  • 1篇新活动
  • 1篇新生代
  • 1篇探槽
  • 1篇盆地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北部
  • 1篇青藏高原东北...
  • 1篇青藏高原隆升
  • 1篇汶川8.0级...
  • 1篇褶皱
  • 1篇裂带

机构

  • 6篇中国地震局
  • 1篇河北理工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作者

  • 5篇郑文俊
  • 4篇王伟涛
  • 3篇李传友
  • 3篇郑德文
  • 3篇魏占玉
  • 2篇张培震
  • 1篇李大明
  • 1篇高翔
  • 1篇许英霞
  • 1篇贾东
  • 1篇袁道阳
  • 1篇尹金辉
  • 1篇张广良
  • 1篇蒋汉朝
  • 1篇万景林
  • 1篇何为

传媒

  • 4篇地震地质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东北缘寺口子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2
2010年
宁夏固原寺口子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这些地层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沉积演化特征和构造演变历史。根据剖面沉积物粒度特征、沉积结构和构造、沉积层序,识别出20种岩相、5种沉积相类型。结合前人对寺口子剖面的古地磁测年,分析研究盆地的沉积演化特征以及对构造的响应表明:>20.1 Ma盆地以缓慢的坳陷沉降开始演化,直至1.2 Ma遭受破坏。在此期间青藏高原东北部经历了6.4 Ma、4.6 Ma和1.2 Ma这3次明显的构造挤压隆升运动,其中约6.4 Ma的构造运动是青藏高原向东北部扩展首次影响到海原—六盘山断裂以东地区。从盆地的形成和沉积演化过程来看,马东山山前断裂的逆冲推覆,导致了寺口子盆地的强烈变形和构造降升,并且最终成为青藏高原的最新组成部分。
王伟涛张培震张广良郑德文郑文俊蒋汉朝
关键词:构造隆升新生代青藏高原
熊坡背斜构造变形与蒲江-新津断裂活动特征被引量:14
2008年
熊坡背斜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东南端的成都盆地内,是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向前推挤进入盆地内部的一个主要变形区域,与其配套发育的断裂为蒲江-新津断裂,断裂与背斜褶皱之间在构造变形模式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在褶皱和断裂的构造变形和活动特征上,熊坡背斜南段表现为一种不对称的褶皱,向NE方向发展表现为较为宽缓的对称褶皱形态,卷入的地层主要是中生代及其以前的地层,对蒲江-新津断裂的地貌调查结果表明,断裂没有对该区域内广泛发育的冲沟Ⅰ级阶地产生影响,而对山前发育的相当于南河(岷江Ⅰ级支流)Ⅳ级阶地的洪积台地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说明断裂活动时间应该为第四纪早期,到第四纪晚期活动减弱或是趋于静止。
郑文俊王伟涛李传友魏占玉高翔
关键词:活动习性
四川龙泉山断裂带变形特征及其活动性初步研究被引量:39
2008年
文中通过野外调查和地震反射剖面研究,获取了龙泉山断裂带的变形特征。龙泉山断裂带主逆冲断层位于龙泉山背斜的西翼,具有明显的分段性特征,北段与南段断层面倾向NW,断续分布;中段断层面倾向SE,形成典型的断层传播褶皱,并且断层已经沿背斜前翼膝折带的轴突破,形成贯通的突破断层。因此,中段构成了龙泉山断裂的主体。地貌对断裂活动性的响应表明龙泉山断裂早更新世—晚更新世有过一定的活动,晚更新世以来活动速率较低,且活动性具有从南向北逐渐减弱的趋势。
王伟涛贾东李传友郑文俊魏占玉
关键词:断层传播褶皱
GPS观测及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所反映的青藏高原北部变形被引量:67
2009年
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现今GPS观测揭示了青藏高原向北扩展与高原边缘隆升的运动特征.主要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跨断裂GPS应变速率的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断裂以低滑动速率(<10 mm/a)为主,特别是两条边界断裂:阿尔金断裂和海原—祁连山断裂.两条主要边界断裂上的滑动速率分布显示了断裂间滑动速率转换及调整特征.阿尔金断裂自95°E以西的8-12 mm/a稳定滑动速率,向东逐渐降低到最东端的约I-2 mm/a,而海原断裂自哈拉湖一带开始发育后滑动速率为1-2 mm/a,到祁连一带(101°E以东)增大到相对稳定的4-5 mm/a,直到过海原后转向六盘山一带,滑动速率降低到1-3 mm/a,甚至更低.滑动速率的变化及分布特征显示,阿尔金断裂滑动主要是通过祁连山内部隆起及两侧新生代盆地变形引起的缩短来吸收的,海原—祁连山断裂的低滑动速率及沿断裂运动学特征表明断裂尾端的陇西盆地变形及六盘山的隆起是断裂左旋走滑速率的主要吸收方式.这一变形特征表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变形模式是一种分布式的连续变形,变形发生自高原内部,边界断裂的走滑被高原内部变形所吸收.
郑文俊张培震袁道阳郑德文
关键词:青藏高原北部
汶川8.0级地震陡坎(北川以北段)探槽的记录特征被引量:31
2008年
汶川8.0级地震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上形成了长度约24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同时在前山断裂(灌县-江油断裂)上形成了长约72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我们在中央断裂北段(北川以北)的地震陡坎上开挖探槽,揭露了本次地震的构造变形特征,同时通过对探槽内所揭露地层的相互关系的讨论,以及邻近区域内地貌面的对比,认为该段断裂在本次汶川8.0级地震之前可能还存在一次震级相当的地震事件,其发生时间至少早于该区域内T1阶地形成的最新年龄3000 a。
郑文俊李传友王伟涛尹金辉魏占玉
关键词:探槽地震事件龙门山构造带
东天山地区风化矿物黄钾铁矾的K-Ar测年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7
2009年
东天山地区金属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黄钾铁矾的测年结果显示,红山铜金矿样品08XJ-20的K-Ar年龄为11Ma,延东铜矿、沙泉子铜矿、梅岭铜金矿及马头滩金矿样品的K-Ar年龄都在56~66Ma之间,个别样品如梅岭铜金矿和图拉尔根铜镍矿样品的K-Ar年龄分别为114Ma和194Ma。其中红山铜金矿样品08XJ-20没有其它的含钾且年龄较老的风化残留矿物成分(主要是伊利石、微斜长石、斜长石和石英)的影响,其年龄值11Ma是东天山氧化带表生矿物黄钾铁矾的形成年龄,代表了东天山地区气候向极端干旱转变的时间。这与亚洲大陆西北季风加强,黄土大面积沉积以及青藏高原在垂向上强烈隆升和在横向上向北、东北方向扩展的时间基本一致,从而支持了青藏高原在约8MaBP强烈隆升了约1~2km,并向周边扩展,同时引起大气环流改变的理论模型。
何为李大明郑德文万景林许英霞
关键词:黄钾铁矾K-AR青藏高原隆升东天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