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907-1949)

作品数:10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胡斌胡淑英李丽娜更多>>
相关机构:南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艺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艺术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铁路
  • 3篇戏剧
  • 2篇中国现代戏剧
  • 2篇现代戏
  • 2篇现代戏剧
  • 2篇近代化
  • 2篇近代化进程
  • 1篇大众化
  • 1篇盐业
  • 1篇山西农业
  • 1篇诗性
  • 1篇诗性语言
  • 1篇年表
  • 1篇农业
  • 1篇农业近代化
  • 1篇拼贴
  • 1篇中西合璧
  • 1篇外国戏剧
  • 1篇五四运动
  • 1篇煤矿

机构

  • 7篇南通大学
  • 4篇南京师范大学
  • 3篇广东工业大学

作者

  • 7篇胡斌
  • 3篇李丽娜
  • 3篇胡淑英

传媒

  • 1篇学术交流
  • 1篇戏剧(中央戏...
  • 1篇写作
  • 1篇戏剧艺术
  • 1篇沧桑
  • 1篇农业考古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历史教学(下...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 1篇创作与评论

年份

  • 3篇2015
  • 7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互文与拼贴——论现代“中西合璧”式“外来戏剧”被引量:1
2013年
1907年,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标志着中国新兴话剧拉开序幕。中国现代戏剧是从改编外国戏剧或小说起步的,并且这种改编现象贯穿于现代戏剧发生、发展的始终。我们把这些直接脱胎于外国文学作品的戏剧谓之为“外来戏剧”。对于“外来戏剧”的引进,现代戏剧家们并非一味地拿来,而是有选择、有甄别地向本民族文化靠拢,以符合本国观众的审美情趣。20世纪的“外来戏剧”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不容忽视:某些剧目或者与本民族传统文本形成互文,或者由两个及以上的中西文本拼贴而成,它们既有移植而来的异域味,又散发着浓郁的民族色彩,呈现出“亦中亦西”“中西合璧”的独特风貌。
胡斌胡淑英
关键词:外国戏剧中西合璧拼贴互文中国现代戏剧《茶花女》
顾仲彝(1903-1965)著译年表
2013年
1903-1949年 1903年12月12日(农历10月24日),出生于浙江嘉兴,原籍浙江余姚。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就读于嘉兴秀州中学的顾仲彝参加演剧宣传队,巡演幕表式爱国话剧《朝鲜亡国恨》《云南起义》等。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国立东南大学)英文科。
胡斌
关键词:年表
发展与困厄:铁路与山西煤矿业近代化进程(1907—1937)被引量:2
2015年
山西境内煤炭资源丰富,但直到20世纪初,为适应华北港口、新兴城市以及近代工业对于煤炭的强大需求,依靠新兴铁路运输,山西近代煤矿业才开始兴起,近代化进程加快。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发展颇为艰难,致使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未能大规模开采,这不仅影响了山西煤矿业近代化进程,也对山西甚至中国的近代工业化产生了消极作用。
李丽娜
关键词:铁路近代化困厄
从欧化语言到民族诗性语言的成熟——中国现代跨文化改编剧的语言嬗变被引量:1
2015年
将外国文学作品改编为本国作品的跨文化改编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种重要现象。五四时期的改编剧普遍呈现出"文白杂揉"的形态,受直译西文的影响,语言上表现出明显的"欧化"趋向。此后,一些剧作家尝试在改编细节上作斟酌,彰显出汉语言的独特魅力。20世纪40年代前后,沿袭了中国抒情诗传统的民族诗性语言开始在改编剧中趋向成熟,标志着民族戏剧语言已经形成。现代跨文化改编剧的语言发展历经了从"欧化"语言到民族诗性语言的嬗变过程,反映了现代戏剧家在将西方戏剧民族化方面的不懈探索。
胡斌
论陈治策的"外来"改编剧被引量:3
2013年
陈治策是一位在现代戏剧史上做出重要贡献但已经被人们遗忘的剧作家。陈治策曾致力于外国戏剧的改编工作,留有"外来"改编剧16部,其中多数作于河北定县农村戏剧实验时期。陈治策主要采用异域故事的"中国化"、历时故事的"时代化"和经典剧作的"大众化"等改编策略,将外国戏剧移植到中国,得到了观众的广泛欢迎。陈治策的"外来"改编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个时期段的"剧本荒"问题,为现代戏剧的"大众化"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胡斌胡淑英
关键词:大众化
跨文化改编与中国现代戏剧进程被引量:5
2015年
中国现代戏剧是从改编外国文学作品起步的,这种跨文化改编现象贯穿于中国现代戏剧发生、发展的始终。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中国现代戏剧都诞生于改编,不仅如此,改编还促进了现代戏剧的发展和成熟。改编培养了大量的现代戏剧家,繁荣了现代戏剧运动,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大众化和民族化进程。然而,常作为弥补"剧本荒"的工具,很大部分改编剧是应景之作,这不可避免地对西方著作的艺术价值带来损伤。我们应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现代的跨文化改编,既要认识到它在特定时期的重要文学史、文化史意义,也不应忽视其历史局限性。
胡斌
关键词:中国现代戏剧
改译 改编 模仿——现代跨文化戏剧写作的三种形态被引量:4
2013年
关注各国文化在戏剧中渗透与融合的“跨文化戏剧”理论肇始于西方,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国际戏剧界瞩目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国内戏剧家的积极引进和倡导,“跨文化戏剧”热潮开始出现在国内。2010年南京大学举办了“跨文化戏剧:东方与西方”国际研讨会;2012年何成洲主编的《全球化与跨文化戏剧》和朱恒夫、聂圣哲主编的《中外戏剧互动研究专辑》的出版,预示着国内“跨文化戏剧”研究的迅猛发展。
胡斌胡淑英
关键词:跨文化改译改编模仿
抗战语境中的跨文化改编——论赵清阁戏剧《生死恋》《此恨绵绵》被引量:3
2013年
赵清阁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坛十分活跃而被研究界长期忽视的女作家。为了缓解当时严重的"剧本荒"问题,赵清阁曾将法国雨果的《安日洛》和英国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改编成戏剧《生死恋》和《此恨绵绵》。在把握原著精神的基础之上,改编者进行了大胆的创造,将两个异域爱情悲剧成功地"中国化"和"抗战化"了。《生死恋》和《此恨绵绵》既融入了作者悲剧性的生命体验,又符合相持阶段观众的接受心理,在当时的舞台上有较大的影响,不应该被人们遗忘。
胡斌
铁路与山西农业近代化进程(1907-1937)——以棉花、粮食为例的探讨被引量:3
2013年
1907-1937年山西境内三条铁路的通车运营对于农业近代化影响深远,以棉花、粮食为例,铁路运输的发展促进了棉花、粮食商品化发展,拓展了种植面积,推动了种植结构的变化,商业性农业区初步形成。本文探讨了铁路交通在山西农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管窥铁路交通与山西农村社会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
李丽娜
关键词:铁路棉业农业近代化
1907-1937:铁路与山西铁、盐业的发展演变被引量:1
2013年
铁、盐是山西重要的矿物,正太铁路通行后,铁业的格局有一个大的转变,晋城铁业近代化进程受交通制约发展极为缓慢,铁业的中心由晋城移至平定,近代铁业也率先在阳泉兴起。依靠北宁、平汉铁路便利运输的芦盐大肆在河南、山西销售,潞盐损失很大,惟有变革交通方能对抗芦盐。
李丽娜
关键词:铁路盐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