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SZBJ202)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3
相关作者:杨庭树郭亚涛陈韵岱吴传勇石亚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汕头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动态血压
  • 2篇血压
  • 2篇血压负荷
  • 2篇睡眠
  • 2篇睡眠剥夺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病变
  • 1篇动脉分叉
  • 1篇心病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事件
  • 1篇心脏
  • 1篇心脏事件
  • 1篇血管
  • 1篇血管事件
  • 1篇随访

机构

  • 5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汕头大学
  • 2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5篇杨庭树
  • 2篇牛卢芳
  • 2篇王晋丽
  • 2篇李牧
  • 2篇白婧
  • 2篇石亚君
  • 2篇吴传勇
  • 2篇陈韵岱
  • 2篇郭亚涛
  • 2篇孙立刚
  • 1篇郭艳
  • 1篇王禹
  • 1篇盖鲁粤
  • 1篇刘宏斌
  • 1篇宋小武
  • 1篇赵立朝
  • 1篇李珊

传媒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华保健医学...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斑块分布的CT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DCT)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斑块分布特点。方法:利用MDCT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叉远端(分叉嵴平面)和分叉近端(分支入口平面)定性定量分析,比较不同位点的斑块分布厚度,研究MDCT下分叉病变的斑块分布特点,确定影响斑块分布位置的因素。结果:MDCT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主支血管定量分析无明显区别,二者测量分支血管最小管腔面积(5.22±2.85mm2vs 3.65±2.94mm2,P=0.027)、外弹力膜面积(7.69±1.69mm2vs 6.61±2.58mm2,P=0.041)、血管直径(2.98±0.50mm vs 2.72±0.41mm,P=0.023)有明显区别,CAG测量分支血管面积狭窄率高于MDCT(0.44±0.31 vs 0.20±0.14,P=0.041)。分叉近端斑块厚度在PT0,°PT90°,PT180°,PT270°四个位点无明显差别(0.95±0.65mm vs 1.00±0.61mm vs 0.99±0.62mm vs 0.96±0.65mm,P>0.05)。分叉远端斑块厚度PT180°(1.24±0.49mm)明显大于PT90°和PT270°,PT90°和PT270°斑块厚度明显大于PT0°(0.08±0.12mm)。分叉远端斑块最厚点与分支的角度和分叉角度正相关(r=0.93,r2=0.864)。结论:MDCT在大血管(>3.0mm)的定量分析上与CAG有很好的一致性,对小血管(<3.0mm)的定量分析结果与CAG有差别,且不能识别CAG显示的轻度病变;MDCT下分叉近端斑块呈360°向心性环周分布;分叉远端斑块呈偏心性分布,多占1/2~2/3管周,斑块主要分布在分叉嵴的对侧;MDCT下分叉远端斑块距离分支开口的位置与分叉角度相关,分叉角度接近直角时,斑块分布在分支开口的对侧壁(180°±),分叉角度为锐角时,斑块分布在分支开口的旁侧壁(90°或270°±)。
李珊杨庭树盖鲁粤王禹刘宏斌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左心室室壁运动异常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2011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左心室室壁运动异常与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 11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除介入干预血管以外的血管或血管段存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分为观察组(存在左心室室壁运动异常)56例和对照组(无左心室室壁运动异常)60例,对其进行随访研究,观察2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心血管事件2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心室室壁运动异常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孙立刚杨庭树
关键词: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心血管事件
某驻军部队军人睡眠剥夺对动态血压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驻军部队军人在急性睡眠剥夺后动态血压各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驻军某部队成建制60例健康军人进行研究,采用24 h整夜完全睡眠剥夺方法,在睡眠剥夺过程中应用动态血压记录仪监测血压各指标。结果睡眠剥夺后,(1)夜间血压负荷增高,夜间收缩压负荷为(55.3±37.0)%,夜间舒张压负荷为(26.5±28.8)%。(2)血压、心率昼夜节律消失,24 h收缩压夜间血压下降(0.5±4.8)%,24 h舒张压夜间血压下降(3.8±7.4)%,血压呈非杓型;夜间/日间心率下降率为4%,为非杓型心率。(3)日间平均心率与日间平均收缩压负荷呈正相关(r=0.269,P<0.05);夜间平均心率与夜间舒张压负荷呈正相关(r=0.338,P<0.01)。(4)血压变异性增加。结论 24 h完全性睡眠剥夺可导致健康成年男性夜间血压负荷增重,昼夜节律频率变化的消失,是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可能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石亚君王晋丽吴传勇郭亚涛牛卢芳白婧李牧郭艳赵立朝陈韵岱杨庭树
关键词:动态血压睡眠剥夺血压负荷
整夜完全睡眠剥夺对某部队军人动态血压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急性睡眠剥夺对驻军某部队军人动态血压各项指标的影响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驻军某部队60名健康军人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24 h整夜完全睡眠剥夺方法。在睡眠剥夺过程中应用动态血压记录仪监测血压等各项指标。睡眠剥夺后检测儿茶酚胺(多巴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恢复1周后再次检测血儿茶酚胺水平作为对照。结果睡眠剥夺后:(1)夜间血压负荷增高,夜间收缩压负荷为55.3%±37.0%,夜间舒张压负荷为26.5%±28.8%;(2)血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与恢复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巴胺(8.76±2.63)μg/L比(7.44±2.54)μg/L,肾上腺素(31.91±11.79)μg/L比(25.58±8.51)μg/L,去甲肾上腺素(2.12±1.03)μg/L比(1.27±0.47)μg/L]。肾上腺素水平与平均心率呈正相关(r=0.446,P<0.05)。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升高[肾素(3.33±2.00)nmol.L-1.h-1,血管紧张素Ⅱ(67.98±27.46)ng/L,醛固酮(495.58±70.04)pmol/L]。结论急性整夜完全睡眠剥夺可导致健康成年男性夜间血压负荷增高,昼夜节律消失,是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睡眠剥夺后血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升高,提示儿茶酚胺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可能共同参与动态血压的调节。
石亚君王晋丽杨庭树宋小武吴传勇郭亚涛牛卢芳白婧李牧陈韵岱
关键词:睡眠剥夺动态血压血压负荷昼夜节律儿茶酚胺
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与近期心脏事件的随访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与近期心脏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对412例符合标准的冠心病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内容包括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各种心脏事件的发生,其中女性121例,男性291例。结果女性患者年龄明显高于男性患者,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比率高于男性(P<0.05);女性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服用率高于男性,但高血压控制达标率低于男性(P<0.05);近期发生的心脏事件中,女性心绞痛发生率高于男性,心梗发生率低于男性(P<0.05)。结论女性冠心病患者近期心脏事件中心绞痛、心梗的发生率与男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孙立刚杨庭树
关键词:女性冠心病心肌梗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