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303208)

作品数:5 被引量:69H指数:3
相关作者:董金皋杨胜勇曹志艳马继芳王艳辉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玉米
  • 4篇玉米大斑病
  • 4篇斑病
  • 4篇大斑病
  • 3篇玉米大斑病菌
  • 3篇病菌
  • 3篇大斑病菌
  • 2篇黑色素
  • 2篇附着胞
  • 1篇毒素
  • 1篇有性杂交
  • 1篇杂交
  • 1篇真菌
  • 1篇植物病原
  • 1篇植物病原真菌
  • 1篇生理小种
  • 1篇生理小种鉴定
  • 1篇侵染
  • 1篇侵染能力
  • 1篇紫外

机构

  • 5篇河北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董金皋
  • 2篇曹志艳
  • 2篇王艳辉
  • 2篇马继芳
  • 2篇杨胜勇
  • 1篇姚晓霞
  • 1篇郝会芳
  • 1篇侯晓强
  • 1篇司贺龙
  • 1篇贾慧
  • 1篇范永山
  • 1篇刘振盼

传媒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年份

  • 3篇2007
  • 2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玉米大斑病菌完整染色体DNA的制备方法被引量:2
2007年
为建立一套全面的制备玉米大斑病菌完整染色体的制备体系,以玉米大斑病菌菌株F124为供试菌株,比较了冷冻液氮研磨法、直接包埋法、原生质体包埋法制备玉米大斑病菌完整染色体的效果。结果发现:使用直接包埋法不能从玉米大斑病菌中提取染色体;冷冻液氮研磨法得到的染色体是不完整的;原生质体法提取出了完整的染色体,是最适合制备完整染色体的方法。并且用原生质体法提取该菌株的染色体脉冲场电泳技术初步分离,首次得到了2条大于2200 kb的染色体条带。
刘振盼王艳辉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
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的一些理化性质和光谱吸收特征被引量:18
2007年
黑色素是某些植物和动物真菌病害的致病相关因子,不同来源的黑色素其生物合成途径可能不同。对玉米大斑病菌细胞壁结合黑色素和从培养滤液中提取的黑色素进行理化性质、紫外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扫描测定,并与标准品黑色素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了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具有与标准品黑色素相似的理化性质。DHN黑色素的特异性抑制剂——三环唑,对玉米大斑病菌0号和1号小种黑色素的产生均有抑制作用;以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了1,3,8-三羟基萘还原酶基因的同源片段,推测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于DHN途径。
曹志艳董金皋杨胜勇姚晓霞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紫外吸收光谱附着胞
植物病原真菌黑色素与致病性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8
2006年
黑色素是一类生物聚合分子的总称,不同来源的黑色素种类不同,其中报道较多的是DOPA黑色素和DHN黑色素。DOPA黑色素和DHN黑色素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但其合成底物和途径不同。DHN黑色素在植物病原真菌中广泛存在,与病原菌致病能力密切相关。病原菌侵染寄主时黑色素沉积在附着胞细胞壁的内层,防止了形成膨压的溶质渗透到细胞外,产生很大的机械压力,保证病原菌侵入寄主。结合作者的研究结果综述了黑色素的种类、性质及黑色素与病原菌致病性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曹志艳杨胜勇董金皋
关键词:黑色素附着胞侵染能力
不同基因型玉米受HT-毒素胁迫后细胞内CaM的动态变化被引量:2
2007年
采用ELISA方法测定了亲和组合与非亲和组合玉米叶片内钙调素(Calmodulin,CaM)浓度的变化,旨在明确不同组合中CaM的变化趋势以及CaM是否参与玉米体内由大斑病菌HT-毒素所引发的信号转导途径。通过观察CaM特异性抑制剂三氟拉嗪(Trifluoperazine,TFP)对玉米叶片上HT-毒素诱导的R型病斑的影响,明确TFP是否可抑制玉米的抗病反应。结果发现,玉米受到HT-毒素胁迫后,叶片内CaM浓度迅速上升,总的趋势是亲和组合中的CaM曲线多呈平台状或单峰状,而非亲和组合中的CaM曲线多呈双峰状,在不同组合中CaM的变化差异显著;TFP可使叶片病斑由抗病的R型病斑转变为感病的S型病斑,说明TFP可抑制玉米的抗病反应。推测,由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激发的防卫反应信号转导途径与CaM密切相关。
王艳辉贾慧司贺龙马继芳郝会芳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毒素钙调素
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杂交F_1代菌株的生理小种鉴定和AFLP分析被引量:14
2006年
玉米大斑病菌是异宗配合真菌,有性杂交有可能增强病菌的致病力,或形成新的致病小种,因此对该病菌有性杂交后代进行致病性测定和遗传多态性分析对控制该病菌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对亲本菌株132、135和它们杂交产生的70个单子囊孢子F1代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和AFLP(扩增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F1代菌株中与亲本菌株132(23N号小种)属于同一小种类型的占41.4%,与亲本菌株135(23号小种)相同的占20.0%,另外还出现了0、1、2、3、13、123、12N、13N和123N号小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9%、1.4%、2.9%、2.9%、4.3%、8.6%、1.4%、4.3%和10.0%,说明有性杂交可使后代菌株的致病性发生比较广泛的变异。AFLP分析表明,F1代菌株之间分子遗传相似系数在0.87~0.99之间,其中84.3%的F1代菌株与亲本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878以上,但与亲本菌株132同源性较强的F1代菌株数目大约是与亲本菌株135的5倍,说明不同菌株具有不同的遗传传递能力。比较生理小种鉴定和AFLP分析结果,发现生理小种分化和AFLP分子遗传多态性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能完全对应,不存在遗传谱系就等于小种的简单对应关系。
侯晓强范永山董金皋马继芳
关键词:有性杂交生理小种AFLP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