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SW-233)

作品数:4 被引量:46H指数:3
相关作者:南青云李铁刚李青赵京涛于心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理学

主题

  • 2篇古生产力
  • 1篇等离子体发射
  • 1篇等离子体发射...
  • 1篇等离子体发射...
  • 1篇电感耦合
  • 1篇电感耦合等离...
  • 1篇电感耦合等离...
  • 1篇电感耦合等离...
  • 1篇电感耦合等离...
  • 1篇有孔虫
  • 1篇碳酸盐旋回
  • 1篇暖池
  • 1篇气候
  • 1篇中心区
  • 1篇西太平洋
  • 1篇西太平洋暖池
  • 1篇离子
  • 1篇古海洋
  • 1篇光谱
  • 1篇光谱法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作者

  • 3篇李铁刚
  • 3篇南青云
  • 2篇赵京涛
  • 2篇于心科
  • 2篇李青
  • 1篇孙荣涛
  • 1篇常凤鸣
  • 1篇路波
  • 1篇陈金霞
  • 1篇黄超

传媒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光谱实验室
  • 1篇岩石学报

年份

  • 4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近190ka BP以来菲律宾海黑潮源区的碳酸盐旋回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6
2008年
对取自西菲律宾海黑潮源区的 Ph05-5和 WP3岩芯进行了 CaCO_3和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在利用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和 AMS^(14)C 数据进行地层划分的基础上,结合钙质超微化石的碳酸盐溶解指数和初级生产力指标,分析了晚第四纪黑潮源区碳酸盐旋回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约190ka BP 以来 CaCO_3含量整体上都表现为冰期高、间冰期低的"太平洋型"旋回特征,但菲律宾以东海区在末次冰期(MIS 4到 MIS 2期)内部又显示出间冰段含量高、冰段含量低的"大西洋型"旋回特征。碳酸盐旋回的控制因素在黑潮源区内部也有明显的差异,菲律宾以东海区以碳酸盐溶解作用为主,初级生产力起次要作用;而台湾东南部海区的主要因素则是初级生产力变化引起的钙质生物输入量的波动。菲律宾以东海区末次冰期内部表现出的"大西洋型"旋回特征则是溶解作用和初级生产力共同影响的结果。
赵京涛常凤鸣李铁刚南青云李青
关键词:碳酸盐旋回初级生产力
ICP-OES直接测定海洋沉积物中有孔虫的Mg和Ca被引量:3
2008年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同时测定了海洋沉积物中有孔虫中的镁和钙。方法的回收率分别为99.8%和100.7%,Mg/Ca比值的精密度为0.18%。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
黄超路波于心科
关键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海洋沉积物
南冲绳海槽7000aB.P.以来基于长链不饱和烯酮指标的古海洋生产力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被引量:20
2008年
古生产力的精确重建对于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碳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分辨率有机地球化学记录在重建古海洋生产力上有独到的优势。基于17个AMS14C年代分析数据,本文分析了冲绳海槽南端MD05-2908孔(24°48.04′N,122°29.35′E)沉积柱状样中的长链不饱和烯酮含量以及物质通量,并结合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数据恢复评价了南冲绳海槽古海洋生产力的变化。结果显示近7000aB.P.以来南冲绳海槽古生产力存在着显著波动。将海洋古生产力指标与全新世ITCZ南北移动记录的对比分析,发现其变化与ITCZ的南北移动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ITCZ南北移动影响陆源物质的输入,从而改变海洋营养物质的供应状况,造成生产力的高低变化;另一方面,ITCZ南北移动所造成的陆源物质输入冲淡了海洋生产力输入对沉积有机质的贡献,因此在高陆源物质影响区单用生物标志化合物相对有机碳的丰度评价古海洋生产力存在着一定的不可靠性。此外,通过与高纬度气候记录的对比发现,南冲绳海槽海洋生产力的低值变化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冷事件基本一致,显示出高低纬度气候环境变化之间的强相关性。
南青云李铁刚陈金霞于心科李青
关键词:冲绳海槽古生产力ITCZ
250kaB.P.以来西太平洋暖池中心区--ontong Java海台古生产力演化被引量:18
2008年
多年平均表层水温超过28℃的“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海平面高度的加热中心和大气三大环流的辐散中心。为评价西太平洋暖池中心区域海洋生物泵的演化特征、规律与机制,本文以位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0ntong Java海台的WP7柱状样为材料,通过提取浮游有孔虫δ^18C组成、底栖有孔虫群落和钙质超微化石下透光带属种Florisphaera profunda相对百分含量变化等指标,反演该区250kaB.P.以来的古生产力的演化历史。研究结果表明,250kaB.P.以来西太平洋暖池中心区的古生产力演化与地球轨道变化控制的冰期-间冰期旋回以及岁差控制的太阳辐照率密切相关。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西太平洋暖池中心区距今250ka以来的生产力变化间冰期明显低于冰期,而且在间冰期阶段生产力相对稳定,冰期波动幅度较大。在冰期或间冰期背景下显著的岁差周期是该区古生产力演化的又一重要特征。而且在岁差波段生物生产力的变化可能领先极地冰体积变化2—4ka左右。热带东西太平洋的古生产力演化在冰期-间冰期变化和岁差尺度上存在ENSO式的变动机制,而且二者互相调谐,产生了似30ka和19ka周期,并出现了“半30ka周期”和半岁差周期。此外,WP7 孔 Neogloboqudrina dutertrei的δ^13C显示在MIS1/2,MIS3/4和MIS 5e/6的冰期向间冰期的过渡期的冰消期阶段存在变轻事件,可能与数千年尺度的大洋环流演化有关。
李铁刚赵京涛孙荣涛南青云
关键词:古生产力西太平洋暖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