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2010008479)
- 作品数:8 被引量:44H指数:4
- 相关作者:吴希阳唐书泽邓曦李红爱熊婧更多>>
-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广州皇上皇集团有限公司汕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 属特异性T-RFLP技术在双歧杆菌群落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以双歧杆菌标准菌株为材料,构建双歧杆菌属特异性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技术,用于微生物群落中双歧杆菌的特异性分析。【方法】采用16S rRNA基因的双歧杆菌属特异性引物,5′-端用HEX荧光标记,结合通用引物1510r进行双歧杆菌特异性PCR扩增,软件模拟酶切后选取Hae III和Alu I进行限制性酶切,对酶切消化产物的荧光标记末端测序得到T-RFLP峰谱图。同时将该技术与实验室已建立的乳酸杆菌属特异性T-RFLP技术相结合,建立多相T-RFLP技术应用于对市面上益生菌产品的时效性检测。【结果】建立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对不同种的双歧杆菌及合生元产品中的益生菌进行定性或半定量分析。【结论】据此,成功搭建T-RFLP技术用于微生态环境中双歧杆菌的检测,并成功将多相T-RFLP技术用于市售益生菌产品的时效性检测。
- 熊婧张思璐魏霜许梦庭张静怡唐书泽吴希阳
- 关键词:双歧杆菌T-RFLP技术
- 多重PCR对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分型与系统进化分类的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本文对不同来源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及系统进化分类,探讨大肠杆菌的系统进化分类与毒力基因携带的关联。本研究针对引起人类和动物肠道内或肠道外疾病的6种病原型大肠杆菌的47个毒力基因,采用多重PCR方法对38株大肠杆菌和4株志贺氏菌进行毒力基因的分布调查及系统进化分类。肠道致病大肠杆菌中携带其病原型标志毒力基因和多种肠外致病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非致病性大肠杆菌也携带某些肠外致病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但是两者都不含肠道致病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对42株菌的系统进化分类结果表明,大多数肠外致病大肠菌株属于B2或D。肠道临床菌株中大部分被归为D(19.2%)、B1(50.0%)和A(30.8%),3株非致病性菌株DH5α、BL-21和XL-10属于A。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携带和系统进化之间有很显著的联系,肠道内与肠道外的感染与不同的毒力基因相关联。
- 倪奕弘陈沿廷魏霜James Chin吴希阳
- 关键词:多重PCR大肠杆菌毒力基因
- 培养条件及接触材料对大米中蜡样芽孢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被引量:8
- 2015年
- 通过体外构建分离自大米的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生物被膜(Biofilm,BF),研究温度、培养时间、碳源、无机盐、p H及接触材料对其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采用改良的微孔板法培养,通过比浊法、平板计数法判断培养条件对蜡样芽孢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实验表明:蜡样芽孢杆菌生物被膜的OD600值在培养24 h达到峰值,48 h后趋于稳定;形成蜡样芽孢杆菌生物被膜最适温度为37℃,最适p H为7.0;在培养基中加入3.0%-6.0%葡萄糖,3.0%蔗糖,1.0%Mg Cl2时分别达到最明显的促进蜡样芽孢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效果;0.01%的Ca Cl2可促进蜡样芽孢杆菌生物被膜形成;与有机玻璃、聚氯乙烯相比,不锈钢材料更易形成蜡样芽孢杆菌生物被膜;接触过大米的不锈钢表面比洁净的不锈钢表面更适宜生物被膜的形成,且生物被膜内菌体维持活性时间更长。
- 马悦吴谦吴希阳李小龙唐书泽
- 关键词:蜡样芽孢杆菌生物被膜
- 创伤弧菌的优化培养及快速检测被引量:4
- 2014年
- 研究了创伤弧菌优化培养的方案,用以提高该菌的检出率。利用Design-Expert软件中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原理,设计一组3因素3水平实验,通过响应曲面分析,得到优化培养参数为:含盐量3.65%,pH6.75,培养温度37.00℃,在该条件下培养液的OD595nm为0.520。利用创伤弧菌优化培养条件对市售海产样品进行了培养,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样品进行快速检测,且该菌的检出率高达23.3%。结果表明:应用本实验的优化培养方案、PCR法能快速有效检测水产品中存在的创伤弧菌。
- 邓曦唐书泽周鹏飞李红爱吴希阳马强
- 关键词:创伤弧菌响应曲面法PCR
- 亚甲基蓝对单增李斯特菌菌膜的光动力杀伤作用被引量:6
- 2014年
- 探讨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生物菌膜的生长特性及亚甲基蓝对LM生物菌膜光动力杀伤作用。通过结晶紫染色法判断与观察LM生物菌膜的形成并用酶标仪在595 nm波长处对其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物量进行测定,同时通过细菌平板菌落计数法研究亚甲基蓝对LM生物菌膜的光动力杀伤作用。结果表明:结晶紫染色法可用于定性判断与观察LM生物菌膜,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LM生物菌膜生物量不断增加,形成的网状结构越来越致密。当光敏剂质量浓度为10μg/mL的亚甲基蓝在光功密度为200 mW/cm2的可见光照射30 min时,即可使LM生物菌膜的失活率达到99.99%以上,其菌落数降低了4.08(lg(CFU/mL))。亚甲基蓝对LM生物菌膜的光动力灭活作用非常显著,其杀伤效果主要取决于光敏剂质量浓度和光照时间。
- 李红爱唐姝姝刘永强邓曦唐书泽吴希阳陈振强
-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亚甲基蓝
- 副溶血弧菌在玻璃表面生物菌膜的生长特性及超声波法解离作用被引量:4
- 2015年
- 本文研究了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在玻璃表面生物菌膜(biofilm,BF)的生长特性,生长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及超声波对其的解离作用。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生物菌膜在玻璃表面的生长形态;酶标仪在595 nm波长处测量不同培养条件下生物菌膜的生物量;平板菌落计数法衡量超声波对菌膜的解离效果。结果表明:结晶紫染色法可直观清晰观察副溶血弧菌在玻璃表面形成的生物菌膜,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副溶血弧菌生物菌膜形成的网状结构越来越致密。根据酶标仪测得的生物菌膜生物量的大小可得到在玻璃表面菌膜生长的最佳条件,当培养基盐度为3%,培养时间为24 h,培养时转速为70 r/min得到的副溶血弧菌生物菌膜已经成熟且菌体个数达到2.56×107 CFU/cm2。用50 k Hz超声波,采用间歇式超声波处理方法(每作用30 s间隔30 s)作用总时间4 min在保持菌体活性的同时能达到最佳解离效果。
- 吴谦邓曦马悦唐书泽
-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剪切力超声波法
- 耐镉乳酸菌对重金属镉的吸附机制被引量:16
- 2017年
- 对17株实验室保藏的标准乳酸杆菌进行了重金属镉耐受性(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筛选出4株对镉具有高耐受性的乳酸杆菌(MIC≥4.0 g/L)。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4株高耐受乳酸菌具有较强的镉离子吸附能力(>27%,100 mg/LCd^(2+)溶液)。以1株在镉耐受性实验中MIC最低(10 mg/L)的植物乳杆菌LAB-54(Lactobacillus plantarum ATCC 8014)作为对照,采用傅氏转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扫描电镜(SEM)结合研究分析1株在镉耐受MIC较高的鼠李糖乳杆菌LAB-5(Lactobacillus rhamnosus ATCC 53103)与镉吸附前后的细胞微观结构及形态变化,证明了细胞组成成分参与了镉离子与乳酸菌的相互作用,参与官能团有羟基(O—H)、羧基(C O)、磷酸基(P O)、酰胺基(N—H)、烃基(C—H)。镉离子使细胞的微观结构受到了严重破坏,镉吸附机制包括胞外的络合反应、离子交换、物理吸附(静电引力),微沉淀(胞外及胞内)和胞内扩散。
- 邵鑫孙凯熊婧余翀吴希阳
- 关键词:乳酸菌
- 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光动力技术对单增李斯特菌菌膜的灭活作用被引量:1
- 2014年
- 以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为光敏剂,采用光催化专用氙灯光源(光功率密度为200mW/cm2),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观察法探讨了光动力杀菌技术(anti-microbial photodynamic technology,APDT)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菌膜(biofiLM,BF)的灭活作用。结果表明,MB-APDT处理的LM BF经过SYTO9/PI染色后在CLSM下观察,灭活效果区分明显。这一效果由平板菌落计数法得到进一步证实。光照20min,当MB的浓度低至0.1μg/mL时,APDT对于生长8h的BF失活率达到99.7%;当MB浓度为50μg/mL时,几乎全部LM BF失活。当MB浓度为1μg/mL时,光照5min即可使约99.6%生长8h的LM BF失活,也可使约78.7%生长36h的BF失活;当光照时间为30min时,生长8h LM-BF失活率达到99.97%,而生长36h BF失活率也达到99.94%。MB-APDT对LM BF的灭活效果主要取决于MB浓度和光照时间,且杀伤作用非常显著。
- 李红爱胡慧丹邓曦刘爽唐书泽吴希阳陈振强
- 关键词: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单增李斯特菌亚甲基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