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576025)

作品数:18 被引量:116H指数:8
相关作者:赵新强王延吉安华良耿艳楼贾志光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化学工程
  • 3篇理学

主题

  • 10篇催化
  • 8篇碳酸
  • 7篇丙烯
  • 7篇催化剂
  • 6篇碳酸丙烯酯
  • 6篇1,2-丙二...
  • 6篇丙二醇
  • 6篇丙烯酯
  • 4篇氧化碳
  • 4篇甲基
  • 4篇甲酸
  • 4篇甲酸甲酯
  • 4篇甲酯
  • 4篇二氧化碳
  • 4篇氨基
  • 4篇氨基甲酸
  • 4篇氨基甲酸甲酯
  • 4篇苯氨基
  • 4篇苯氨基甲酸甲...
  • 3篇尿素

机构

  • 15篇河北工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河北化工医药...

作者

  • 15篇赵新强
  • 14篇王延吉
  • 7篇安华良
  • 4篇耿艳楼
  • 2篇夏春谷
  • 2篇熊绪茂
  • 2篇陈鸿
  • 2篇慕新元
  • 2篇杨晓龙
  • 2篇王娜
  • 2篇贾志光
  • 2篇崔一强
  • 2篇孙潇磊
  • 2篇胡斌
  • 1篇刘择收
  • 1篇胡利彦
  • 1篇贾春瑶
  • 1篇赵海龙
  • 1篇邸青
  • 1篇唐立平

传媒

  • 6篇石油化工
  • 3篇Chines...
  • 2篇化工学报
  • 2篇高校化学工程...
  • 1篇精细石油化工
  • 1篇功能材料
  • 1篇石油学报(石...
  • 1篇河北工业大学...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甲基胍与离子液体协同催化合成苯氨基甲酸甲酯被引量:2
2008年
将一系列咪唑类离子液体分别与四甲基胍(TMG)进行预混合制得一系列催化剂,于相同条件下考察了催化剂在苯胺(AN)与碳酸二甲酯(DMC)合成苯氨基甲酸甲酯(MPC)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bmim]BF_4([bmim]为1-丁基-3-甲基咪唑)与 TMG 混合制得的催化剂的活性最好。同时考察了催化剂制备条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m([bmim]BF_4):m(TMG)=2、20℃、60 min 的条件下制得的催化剂的性能最佳。优化了该催化剂合成 MPC 的反应条件,优化合成条件为n(DMC):n(AN)=3、170℃、3 h、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15%,在此条件下,MPC 收率为46.0%,选择性为59.8%。将TMG 和[bmim]BF_4分别回收后,再制成催化剂循环使用,循环使用5次后,MPC 收率没有明显降低。
王娜耿艳楼赵新强安华良王延吉
关键词:苯胺碳酸二甲酯苯氨基甲酸甲酯离子液体四甲基胍
负载型碳酸钾催化剂上二氧化碳与1,2-丙二醇合成碳酸丙烯酯反应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在负载型碳酸钾催化剂上对二氧化碳与1,2-丙二醇(PG)合成碳酸丙烯酯(PC)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负载型碳酸钾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活性炭为载体,碳酸钾负载量为15%(wt),焙烧温度423.15K。在反应温度443.15K、催化剂用量为2.0%(wt)、溶剂(乙腈)/PG/二氧化碳(摩尔比)为19.2∶3∶4、二氧化碳初始压力为2.0MPa、反应时间12h的条件下,PG的转化率为12.9%,PC的收率为9.6%,选择性为74.4%。对活性炭负载碳酸钾催化剂进行了XRD分析,发现存在K2CO3和K2O两种晶相。BET分析结果表明,载体的比表面积对负载型碳酸钾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有较大影响。与均相碳酸钾催化剂相比,负载型碳酸钾催化剂上PC的选择性提高了40.3%。
陈鸿赵新强王延吉
关键词:碳酸丙烯酯1,2-丙二醇二氧化碳
MgO催化尿素与1,2-丙二醇合成碳酸丙烯酯反应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首先评价了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对尿素与1,2-丙二醇(PG)合成碳酸丙烯酯(PC)反应的催化性能,其中MgO催化活性最高,PC收率为85.5%.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170℃,MgO催化剂与PG的摩尔比为0.032∶1,PG与尿素的摩尔比为3∶1,反应时间为3h.此时PC收率为91.5%.为利于催化剂与反应体系的分离,又以硝酸镁为前驱体,制备了用于该反应的SiO2负载MgO催化剂,确定了最佳负载量为15%,最佳焙烧温度为550℃,PC收率为86.3%.
崔一强安华良赵新强王延吉
关键词:碳酸丙烯酯尿素1,2-丙二醇负载型催化剂
几种方法制备的H_3PW_(12)O_(40)/SiO_2催化剂的结构和催化性能被引量:22
2007年
针对H3PW12O40(HPW)的比表面积小和不易回收利用等缺点,分别采用浸渍法、溶胶-凝胶法和以离子液体为模板剂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了HPW/SiO2催化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N2物理吸附和吸附氨的程序升温脱附等技术对催化剂样品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对苯硝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催化剂样品都保持了HPW原有的Keggin结构.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的比表面积(475.2m2/g)较小,使用4次后硝基苯的收率由82.4%下降到70.7%;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催化剂的比表面积(498.6m2/g)居中,使用4次后硝基苯的收率由85.1%下降到79.6%;以[emim]BF4离子液体为模板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催化剂含有介孔结构,比表面积(558.5m2/g)最高,使用4次后硝基苯的收率由84.7%下降到79.9%.不同方法制备的HPW/SiO2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苯硝化反应活性和较好的稳定性.
赵新强韩岩涛孙潇磊王延吉
关键词:磷钨酸负载型催化剂溶胶-凝胶法浸渍法硝化
锌铁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在尿素与1,2-丙二醇合成碳酸丙烯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被引量:16
2006年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锌铁氧化物催化剂,考察了沉淀剂种类和加入方式、沉淀pH值、焙烧温度等制备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制备条件为:以硝酸锌和硝酸铁为前驱体,Zn/Fe摩尔比为2,以氨水为沉淀剂(沉淀终点pH值8),采用正加法,焙烧温度450℃,焙烧时间4 h。考察了锌铁氧化物催化剂上尿素与1,2-丙二醇合成碳酸丙烯酯的反应性能,优化了反应条件。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70℃,反应时间2 h,催化剂质量分数1.4%,1,2-丙二醇/尿素摩尔比为4。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碳酸丙烯酯收率最高为78.4%。应用XRD、CO2-TPD和XPS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发现该复合氧化物含有ZnO和ZnFe2O4两种晶相,其中ZnO为主活性组分,ZnO和ZnFe2O4的共同作用促进催化活性的提高。
贾志光赵新强王延吉
关键词:尿素1,2-丙二醇碳酸丙烯酯
质子酸酸化[emim]BF_4离子液体中4,4’-MDC的合成反应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针对液体酸存在的设备腐蚀及回收利用问题,利用质子酸酸化的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emim]BF4)离子液体(ILs)既作反应溶剂又作催化剂,催化苯氨基甲酸甲酯(MPC)与甲醛缩合制备4,4’-二苯甲烷二氨基甲酸甲酯(4,4’-MDC)反应。考察了反应温度、原料配比、离子液体用量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4,4’-MDC合成反应的影响。适宜的反应条件为:70℃、n(MPC)/n(HCHO)=4/1、wt(ILs)/wt(MPC)=4/1、1.5h,此时4,4’-MDC产率为71.7%、选择性为71.9%。借助超声波对反应后的酸化离子液体进行萃取提纯,处理后的酸化离子液体循环使用时其催化活性基本保持不变。
胡利彦耿艳楼赵新强王延吉
关键词:苯氨基甲酸甲酯二苯甲烷二氨基甲酸甲酯
负载型乙酸锌催化1,2-丙二醇与二氧化碳合成碳酸丙烯酯反应性能
2014年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量15%的Zn(OAc)2/SiO2催化剂,并对其催化CO2与1,2-丙二醇(PG)合成碳酸丙烯酯(PC)的反应性能进行了研究。在反应温度160℃、反应时间4h、CO2初始压力3.0MPa、催化剂用量2.5%、乙腈/PG摩尔比为1.8∶1条件下,PG转化率为18.2%,PC收率为10.2%,选择性为56.0%。通过GC-MS定性分析确定主要副产物为乙酰胺、1,2-丙二醇-2-乙酸酯和1,2-丙二醇二乙酸酯。XRD和BET分析和活性评价表明:Zn(OAc)2/SiO2存在一定程度的活性组分流失。
孙娜崔一强邸青李永真胡亚伟赵新强
关键词:碳酸丙烯酯1,2-丙二醇二氧化碳副反应
碳酸钾催化剂上二氧化碳与1,2-丙二醇合成碳酸丙烯酯被引量:15
2005年
研究了CO2与1,2-丙二醇(PG)合成碳酸丙烯酯(PC)的反应,优化了反应条件。最佳反应条件为:以碳酸钾为催化剂、反应温度423.15K、反应时间12h、CO2初始压力2.0M Pa、催化剂用量(质量分数)2.0%、n(乙腈)∶n(PG)∶n(CO2)=19.2∶3∶4。在此条件下,PC的最高收率为12.6%,PG转化率为23.8%,PC选择性为53.0%。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反应产物进行了定性分析,推测主要副反应为溶剂乙腈水解生成乙酰胺,乙酰胺与PG反应生成1,2-丙二醇的乙酸酯。同时经实验发现,提高PC选择性的关键是要有适宜的溶剂。该合成方法为CO2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陈鸿赵新强王延吉
关键词:碳酸钾碳酸丙烯酯1,2-丙二醇二氧化碳催化剂
负载型硫酸催化合成二苯甲烷二氨基甲酸甲酯
2009年
制备了SiO2负载硫酸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苯氨基甲酸甲酯(MPC)与甲醛进行缩合反应合成二苯甲烷二氨基甲酸甲酯(4,4′-MDC)。以碳酸二甲酯(DMC)为溶剂,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溶剂用量等因素对该缩合反应的影响。得到的适宜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的酸量与甲醛的摩尔比为1.3、MPC与甲醛的摩尔比为4、DMC与MPC的质量比为8、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h。在此条件下,4,4′-MDC的收率为56.0%,选择性为75.0%。在催化剂循环使用过程中,催化剂初次使用后,活性有所降低,但选择性提高;此后其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稳定,循环使用4次基本保持不变。
王晶耿艳楼赵新强郭莲安华良王延吉
关键词:苯氨基甲酸甲酯二苯甲烷二氨基甲酸甲酯甲醛缩合反应
N,N,N′,N′-四甲基-N″-苯基胍的合成及其催化CO_2法合成二甘醇双烯丙基碳酸酯被引量:4
2008年
采用三氯氧磷法合成了一种新型五取代有机胍N,N,N′,N′-四甲基-N″-苯基胍(PhTMG),利用IR、1HNMR、ESI-MS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PhTMG对以二甘醇(DEG)、氯丙烯(ACH)和CO2为原料合成二甘醇双烯丙基碳酸酯(ADC)反应的催化性能,ADC的最高收率为95.3%。采用GC-MS、XRD、IR等分析手段结合实验验证对ADC合成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推测出该反应分4步进行:第1步,CO2、DEG和Na2CO3反应生成二甘醇单碳酸钠盐;第2步,二甘醇单碳酸钠盐和ACH反应生成二甘醇单烯丙基碳酸酯(DGAC);第3步,DGAC、CO2和Na2CO3反应生成二甘醇单烯丙基碳酸酯单碳酸钠盐;第4步,二甘醇单烯丙基碳酸酯单碳酸钠盐与ACH反应生成目的产物ADC。并推测了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副反应。
安华良赵新强刘择收贾春瑶王延吉
关键词:二甘醇氯丙烯反应机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