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06SJD880025)

作品数:2 被引量:1H指数:1
相关作者:尧新瑜更多>>
相关机构:江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篇道德
  • 1篇道德课
  • 1篇道德课程
  • 1篇德性
  • 1篇三种范式
  • 1篇社会
  • 1篇社会转型
  • 1篇社会转型期
  • 1篇苏格拉底
  • 1篇苏格拉底问题
  • 1篇命题
  • 1篇解蔽
  • 1篇课程
  • 1篇假命题
  • 1篇范式

机构

  • 2篇江南大学

作者

  • 2篇尧新瑜

传媒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社会转型期学校道德课程三种范式的转换被引量:1
2007年
20世纪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经历了"修身课"、"公民课"和"德育课"三种课程范式的转换,这三种道德课程范式在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具有中国国情和时代特色。其中,清末民初的"修身课"主要继承了中国儒家道德教化的传统范式,同时渗进了一抹"中体西用"的色彩;民国时期的"公民课"主要借鉴了西方伦理规范的教育范式,不过,由于社会动荡、时事多艰而未能真正落实;新中国的"德育课"是源于老解放区政治主义教育的课程范式,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改革过程都别具一格。
尧新瑜
关键词:道德课程
解蔽“苏格拉底问题”
2008年
"苏格拉底问题"由"德性即知识"和"德性可教"两个命题所构成,围绕这两个命题存在着长期误解和以讹传讹现象。"德性即知识"不是苏格拉底提出的,而是源于亚里士多德转述而由后人"过度诠释"的"假命题";"德性可教"不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恰恰相反,苏格拉底原本观点是"德性不可教"。
尧新瑜
关键词:苏格拉底问题德性假命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