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26B0702)

作品数:9 被引量:113H指数:7
相关作者:孙保平赵岩周文渊郭建英于明含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土壤
  • 4篇退耕
  • 4篇退耕还林
  • 3篇沙地
  • 3篇水分
  • 3篇土壤水
  • 3篇土壤水分
  • 2篇群落
  • 2篇林地
  • 1篇地表
  • 1篇地表粗糙度
  • 1篇性状
  • 1篇盐池沙地
  • 1篇杨柴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盖度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机构

  • 9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甘肃省治沙研...
  • 1篇水利部海河水...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中水北方勘测...

作者

  • 8篇孙保平
  • 5篇赵岩
  • 3篇周文渊
  • 3篇于明含
  • 3篇郭建英
  • 2篇胡生君
  • 2篇吴斌
  • 2篇张宇清
  • 2篇王翔宇
  • 2篇曹波
  • 2篇李锦荣
  • 2篇杨越
  • 2篇王慧琴
  • 2篇丁国栋
  • 1篇尚润阳
  • 1篇马士龙
  • 1篇高函
  • 1篇张进虎
  • 1篇原鹏飞
  • 1篇钟华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不同植被覆盖防治土壤风蚀对比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不同下垫面上风速、地表粗糙度、临界起沙风速、风沙流结构的观测,发现植被覆盖可以有效防止地表风蚀:植被盖度为40%的固定沙地近地表0.2 m高度平均风速比流动沙地降低45%,侵蚀风的持续时数降低83%,临界起沙风速提高70%,地表粗糙度提高190倍;当风沙流速度相同时,20%覆盖度的半固定沙地较流动沙地可平均降低输沙79.4%;而植被盖度为40%的固定沙地较流动沙地可平均降低输沙95.6%。实验证明,单株植物同样可以降低风速。疏透结构和透风结构的单株沙蒿分别可以使植株后0.5 m高度的风速较植株前方平沙地同高度的风速下降59.4%和19.8%。
王翔宇原鹏飞丁国栋尚润阳孙保平张宇清吴斌马士龙
关键词:土壤风蚀植被盖度地表粗糙度输沙率
毛乌素沙地三种荒漠灌木根系分布特征与土壤水分研究被引量:29
2010年
用全根系挖掘法,调查研究了风沙地生境中的黑沙蒿、杨柴、沙木蓼的根系分布特征;对根际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了观测,确定3种植物根系分布和土壤水分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杨柴的根系分布范围为地下0-280cm,主要分布在20-110cm,占总根重的65.86%;沙木蓼的根系分布范围0-180cm,主要分布在0-80cm,占总根重的68.29%;黑沙蒿的根系分布范围0-240cm,主要分布在0-60cm,占总根重的62.14%。3种不同植物根系垂直分布形态特征,杨柴为"V"型分布,黑沙蒿为"伞"型分布,相比之下沙木蓼分布比较均匀。各土层中,除杨柴0-20cm土层根系分布较少外,黑沙蒿和沙木蓼表层根系分布较多;0-60cm土层中分布的根系密度最大,均表现为从土壤表层到深层逐次递减趋势;植物根系分布对土壤水分的响应显著,根系集中分布区域土壤含水量明显减小;黑沙蒿根际平均土壤水分含量最大,沙木蓼次之,杨柴最小,其与根系分布、水分利用策略密切相关。在水分资源竞争中,植物根系分布特征起到重要的作用。
赵岩周文渊孙保平杨越李江锋李锦荣曹波钟华
关键词:根系分布特征黑沙蒿杨柴
退耕还林地结构与生态功能的耦合关系被引量:10
2014年
退耕还林的林地结构与生态功能效益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关键性问题。基于典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7种代表性的退耕还林模式的野外调查和取样分析结果,选取14个林地结构因子和2个代表性生态功能因子,对林地结构进行因子分析,并构建了林地结构与生态功能的灰色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用建立的模型分析吴起县退耕还林地7种模式的林地结构、土壤侵蚀及地表径流数据,结果表明,不同林地结构因子间相关度不同,经过主成分分析降维为4个主成分因子,分别反映了林分的乔木层结构指标、上层结构生物量指标、土壤层指标及其它指标;不同林地结构因子与生态功能的关联度系数不同,林地结构因子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明显高于对土壤侵蚀率的影响,其中林分组成对径流的影响最明显,土壤因子影响最不明显;草本层生物量、枯落物生物量等近地表的相关结构对土壤侵蚀的作用明显。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林地结构与生态功能的耦合协调度状况都不良好,仍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善。
于明含孙保平胡生君王慧琴赵岩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功能
沙地土壤水分特征及水分时空动态分析被引量:23
2008年
通过对宁夏盐池沙地不同立地类型土壤水分连续两年的定位观测,探讨了固定沙丘不同部位、不同立地的沙柳林地和柠条林地的土壤水分特征和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柠条林地的土壤容重最小,而保水能力最好。各样地土壤水分垂直分布总体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特征,可划分为3层:土壤水分低值层、土壤水分活跃层、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层,每一层的厚度因不同的立地类型而不同。
王翔宇张进虎丁国栋孙保平高函张宇清吴斌曹波
关键词:土壤水分土壤容重沙地
宁夏盐池平沙地主要植物群落土壤水分季节动态被引量:11
2008年
采用样方法,调查了盐池沙地主要植物群落,并测定了4—10月各主要植物群落样地的土壤含水量,研究了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在根层以下为不透水层的平沙地,各样地平均土壤含水量由小到大依次为:赖草(Leymus secalinus)群落(4.91%)<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群落(7.42%)<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群落(10.36%)<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12.55%)<裸地(16.27%);同一植物群落(包括裸地)的土壤含水量在各个季节也不相同。在进行沙地植被建设时,适宜采用柠条和黑沙蒿,并注意控制其合理密度及配置比例,以期达到长期稳定的治理效果。
弓成温存
关键词:盐池沙地植物群落土壤含水量
喀斯特地区不同退耕林地的生物量及其评价——以广西平果县为例
2014年
为了揭示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后生境的演变和特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自然封育7年的天然草地为对照,调查当地板栗纯林、桉树纯林、马尾松纯林、任豆纯林、早熟桃纯林和八角纯林6种纯林的退耕林地生物量,计算不同退耕林地的群落生产力,并用统计模型对不同退耕林地进行生物量评分。结果表明:1)广西平果县各退耕林地的生物总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表现为板栗>桉树>八角>马尾松>早熟桃>任豆;2)各树种生物量均表现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其中八角、桉树、板栗的地下部分比例较大,更有利于保持水土;3)各退耕林地林下草本层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灌木层,但林下草本层的生物量仍低于天然草地;4)枯落物干质量平均值表现为板栗>桉树>早熟桃>任豆树>八角>马尾松;5)生物量综合评分值表现为八角>板栗>桉树>马尾松>早熟桃>任豆。通过研究得出:退耕还林工程有助于对当地脆弱环境的修复,因此需要长期建设和维护;林地生物量的调查统计对于客观、全面分析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于明含孙保平胡生君王慧琴赵岩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物量综合评分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影响研究——以甘肃定西市为例被引量:7
2009年
甘肃定西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近10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退耕还林重点地区定西市安定区为例,通过采集、实地调查取样和实验室分析,对比研究了不同退耕植被类型地与对照地(农田和天然草地)的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情况。包括土壤的含水量、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和柽柳的含水量最高,分别为13.44%和13.52%。农田和山杏的含水量最低为8.01%和8.2%。0~60cm不同土层中柠条的容重最小且变化不大,农田的上下变化最大。在20~60cm退耕还林地的孔隙度均高于天然草地和农田,天然草地和农田非毛管孔隙度小且上下变化大,不利于土壤入渗。刺槐、柠条、柽柳的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最多,分别是农田的3.4、2.8和2.4倍。退耕还林以后,林地的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明显的改善,与农田和天然草地相比,刺槐,柠条的改良效果最好。因此对退耕还林地区进行植被恢复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土壤环境特征,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赵岩杨越孙保平郭建英周文渊
关键词:退耕还林黄土丘陵区土壤物理性质
砒砂岩地区中国沙棘群落种间联结性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以砒砂岩地区林龄为8 a的沙棘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χ2检验和Jaccard指数对沙棘群落18个优势种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棘群落优势种在整体上呈现正关联,且呈显著相关的种对数占总对数的60.8%,说明该群落演替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由于生态习性和生境的不同,沙棘群落分为2个不同的生态种组,对生境要求相同或相似的种对在适合其生存的生境中表现出显著的正关联。
郭建英孙保平郭海王占义郑玉峰何晶亮
关键词:中国沙棘群落种间联结
盐池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被引量:15
2010年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环境工程措施,但到目前为止针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还没有统一规范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为此,以盐池县为例,建立了完善的适用于风沙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其生态效益进行评价。经分析,盐池县8年来取得的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达297 904.78万元,基本达到退耕还林工程的预期目标,其中:退耕还林保护水资源价值50 115.36万元,保护土地资源退化价值64 803.72万元,净化环境价值60 590.00万元,改善小气候价值31 942.05万元,保护农牧业价值17 472.84万元,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72 980.81万元。研究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有效地改善了盐池县的生态环境,对风沙区后续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钟晓娟赵岩孙保平郭建英李锦荣周文渊于明含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效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