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气象局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CMAGJ2012M09)

作品数:5 被引量:113H指数:5
相关作者:苗爱梅王洪霞贾利冬郝振荣张红雨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省气象台山西省气象局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暴雨
  • 5篇暴雨过程
  • 4篇多尺度
  • 4篇多尺度特征
  • 4篇大暴雨
  • 4篇大暴雨过程
  • 2篇气旋
  • 2篇降水
  • 2篇持续性
  • 2篇雾霾
  • 1篇地闪
  • 1篇对流复合体
  • 1篇影响因子分析
  • 1篇云团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对流
  • 1篇中尺度对流复...
  • 1篇统计特征
  • 1篇暴雨云团
  • 1篇MCC

机构

  • 9篇山西省气象台
  • 5篇山西省气象局
  • 3篇山西省气象信...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作者

  • 8篇苗爱梅
  • 3篇贾利冬
  • 3篇王洪霞
  • 3篇郝振荣
  • 2篇董文晓
  • 1篇董春卿
  • 1篇逯张禹
  • 1篇申李文
  • 1篇张红雨

传媒

  • 3篇干旱气象
  • 2篇高原气象
  • 1篇第31届中国...

年份

  • 5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特征分析
利用T639 1°×1°分析场、FY-2红外云图及红外辐射亮温(TBB)、多普勒雷达和气柱水汽总量等资料,对2011年7月2—3日发生在山西境内的区域性暴雨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发现:副高北上,西南暖湿气流加强,东北冷涡后...
苗爱梅郝振荣贾利冬李苗
关键词:大暴雨多尺度特征
文献传递
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子
应用常规与非常规气象与非气象监测资料,对2013年1月20~24日山西区域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1)华北区域500hPa稳定维持西风纬向环流,地面为低压倒槽或弱的气压场控制是本次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环流背景...
苗爱梅李苗王洪霞
文献传递
近30a山西不同相态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
利用山西省1981-2010年108站的地面降水观测数据,以降水量≥0.1mm的日数为指标,对山西108个县市不同相态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五寨(山西西北部)和陵川(山西东南部)无论是平均降雨日数还是平均降...
苗爱梅董文晓贾利冬李苗
文献传递
2011年7月29日山西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特征被引量:8
2014年
利用1°×1°的NCEP再分析资料、红外辐射亮温(TBB)、多普勒雷达和气柱水汽总量等资料,对2011年7月28-29日发生在山西境内的区域性暴雨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乌拉尔山阻高崩溃,西风槽东移、副高进退是此次暴雨发生的环流特征;(2)850 hPa低涡切变和700 hPa暖式切变线及地面冷锋是暴雨发生的中α尺度触发系统;(3)〉30 dBZ的雷达回波呈南北向位于地面冷锋与700 hPa切变线之间,雷达回波随地面冷锋和700 hPa切变线的东移而东移;(4)低空低涡切变受500 hPa强盛西南气流的引导向东北移动,暴雨落区始终与低涡切变相伴随;(5)暴雨过程山西境内共有9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活动,山西西南部的暴雨主要由5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的相继移入并在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切变线附近触发对流发展所致;山西东南部的大暴雨则是3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发展的结果,中γ尺度气旋是导致局地大暴雨发生的直接影响系统;(6)暴雨发生在气柱水汽总量空间分布图中水汽锋的南部和东部及靠近气柱水汽总量的大值区一侧,水汽锋的形成比降水开始提前17 h,比暴雨发生提前24 h以上,对暴雨的短期、短时预报有指示意义。
苗爱梅王洪霞李苗逯张禹郝振荣
关键词:大暴雨多尺度特征
“0702”山西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特征被引量:19
2014年
利用T639L19 1°×1°分析场、FY 2红外云图及红外辐射亮温TBB、多普勒雷达和气柱水汽总量等资料,对2011年7月2 3日发生在山西境内的区域性暴雨进行了多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北上,西南暖湿气流加强,东北冷涡后部冷空气南下,山西北中部锋生是这次区域性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特征。(2)山西中部暴雨由2个β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且在边界层2条中尺度切变线附近触发对流发展,形成2个暴雨中心;山西南部暴雨则由8个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发展合并,在边界层α中尺度人字形切变线附近触发对流发展,α中尺度人字形切变线云系上4个γ中尺度气旋是导致局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形成的直接原因;≤-53℃的黑体亮温区超前多普勒雷达人字形切变线云系反射率因子≥35 dBz的区域。(3)降水中前期,对流云团合并,导致地闪频次峰值和降水量峰值出现,且地闪频次峰值出现时间较降水量峰值出现时间提前12~18 min。(4)中部暴雨发生在气柱水汽总量水平梯度大值区与边界层切变线相重叠的区域,南部暴雨则发生在气柱水汽总量水平梯度大值区的南部0.5~1.0个经/纬距的高湿区与边界层人字形切变线相重叠的区域;气柱水汽总量水平梯度大值区形成时间和边界层切变线形成时间均比暴雨发生提起12 h以上。
苗爱梅郝振荣贾利冬李苗
关键词:大暴雨多尺度特征
“0729”山西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特征分析
利用1°×1°的NCEP再分析资料、红外辐射亮温(TBB)、多普勒雷达和气柱水汽总量等资料,对2011年7月28—29日发生在山西境内的区域性暴雨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发现:乌拉尔山阻高崩溃,西风槽东移、副高进退是此次暴雨...
苗爱梅王洪霞李苗
关键词:大暴雨多尺度特征
文献传递
“0811”暴雨过程中MCC与一般暴雨云团的对比分析被引量:31
2012年
利用T639 1°×1°分析场、FY-2红外云图、红外辐射亮温(TBB)、闪电定位和气柱水汽总量等资料,对2010年8月11日发生在山西南部暴雨过程(即"0811"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其北部的一般暴雨云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北部暴雨带主要由6个β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发展及合并造成;山西南部区域性暴雨则由MCC的生成、发展、东移所引发。(2)山西北部的暴雨云团在850hPa暖切变线南部生成和发展,并在地面切变线附近合并;山西南部的MCC由3个β中尺度对流云团发生、发展及合并形成,该对流云团在700hPa次天气尺度切变线上触发生成;MCC发展、成熟阶段,α中尺度云团沿925hPa暖切变线东移;减弱阶段,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退而南压。(3)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北抬的背景下,同一次暴雨过程中,MCC发生在5 880gpm边缘弱的斜压环境中,高层则出现在高压北侧的反气旋环流中;一般暴雨云团发生在5 840gpm边缘较强的斜压环境中,高层则出现在急流入口区的右侧。(4)MCC作为大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不但对低层高温高湿能量的需求比一般暴雨云团更多,而且在垂直方向上,要求湿层、高能舌及暖温结构更深厚。(5)山西南部MCC影响区和5 880gpm线边缘为负地闪覆盖区,正地闪主要出现在其北部一般暴雨云团影响区和5 840gpm线附近。与MCC相比,一般暴雨云团影响下,局地闪电开始及闪电峰值的出现较降水的开始及降水峰值的出现有更多的提前量。(6)山西北部暴雨云团出现在气柱水汽总量梯度的大值区及水汽锋上;山西南部MCC则出现在水汽锋南侧气柱水汽总量的大值区。气柱水汽总量对"0811"暴雨过程有36h的提前量,对暴雨的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苗爱梅董春卿张红雨申李文李苗
关键词:暴雨云团地闪
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39
2014年
应用常规与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PM2.5浓度监测资料,对2013年1月20~24日山西区域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本次雾霾天气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13年1月20日14时至23日11时,由于相对湿度的变化导致了3次轻雾转大雾过程;23日14~20时,由于PM2.5浓度的增大经历了1次轻雾转霾的天气过程。(2)地面弱的气压场和较小的风速以及PM2.5浓度的上升和相对湿度的增大为本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边界层逆温的存在是雾霾低能见度过程形成的必要条件,边界层有逆温层而不出现雾霾天气的条件是:相对湿度〈50%,PM2.5日均值浓度〈75μg·m-3;逆温层下相对湿度的大小是区别雾和霾天气的指标。(4)相对湿度和PM2.5是决定能见度大小的关键因子,其对能见度的影响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当相对湿度〈90%时,PM2.5浓度对能见度的作用强于相对湿度,是影响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因子,但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其对能见度的影响相对增强,当能见度降至1 km以下时,相对湿度成为影响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因子。
苗爱梅李苗王洪霞
近30a山西不同相态降水的统计特征及概念模型被引量:19
2014年
利用山西省1981~2010年108站的地面降水观测数据,以降水量≥0.1 mm的日数为指标,对山西108个县市不同相态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五寨(山西西北部)和陵川(山西东南部)平均降雨日数、平均降雪日数、平均雨夹雪日数都位于全省之首;30 a间山西的降雨日数和降雪日数分别以3.333 d/10 a和1.529 d/10 a的趋势减少,而雨夹雪日数则以0.34 d/10 a的趋势增多;山西区域降雪和降雨日数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都具有西部减少趋势高于东部的特征,雨夹雪日数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则具有东部增多趋势高于西部增多趋势的特征;朔州和忻州西部是降雪日数减少趋势最强的区域,运城是降雨日数减少趋势最强的区域,晋城是雨夹雪日数增多趋势最强的区域。应用328个多相态降水过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侵入导致中低空温度下降,0℃层高度降低是降水相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3℃和0℃是山西中南部降水相态转变时850 hPa和925 hPa的临界值;3.5℃则是山西北部和高海拔地区降水相态发生转变时850 hPa温度的临界值;西北路冷空气侵入多相态降水过程,地面冷锋是降水相态的分界线,东路冷空气侵入多相态降水过程,低空切变线则是降水相态的分界线。
苗爱梅董文晓贾利冬李苗王洪霞
关键词:统计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