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CXW029)

作品数:12 被引量:234H指数:7
相关作者:刘涛杨晓莉刘力肖明珊史佳鑫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修辞
  • 2篇意象
  • 2篇外部链接
  • 2篇链接
  • 2篇民族
  • 2篇长微博
  • 1篇大学生
  • 1篇戴维·哈维
  • 1篇调适
  • 1篇动员
  • 1篇多民族
  • 1篇新社会运动
  • 1篇新闻
  • 1篇新闻报
  • 1篇新闻报道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学
  • 1篇信仰
  • 1篇修辞学
  • 1篇修辞艺术

机构

  • 8篇西北师范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暨南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堪萨斯大学
  • 1篇田纳西大学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作者

  • 7篇刘涛
  • 2篇刘力
  • 2篇杨晓莉
  • 2篇肖明珊
  • 1篇赵显
  • 1篇史佳鑫
  • 1篇崔淼
  • 1篇嵇美云
  • 1篇王雪晔
  • 1篇马廷魁
  • 1篇杨萌

传媒

  • 2篇当代传播
  • 2篇新闻界
  • 2篇现代传播(中...
  • 1篇国际新闻界
  • 1篇江淮论坛
  • 1篇心理科学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新闻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民族本质论对跨民族交往的影响——以中国内地的藏族大学生为例被引量:20
2014年
本研究以中国内地的藏族大学生为例,通过两个研究探讨了民族本质论对跨民族交往的影响。研究一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民族本质论与接触数量、接触质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民族间的社会距离呈显著正相关;研究二启动了民族本质论和民族建构论,结果发现,相比本质论启动条件,民族建构论启动条件下藏族大学生的跨汉民族交往意愿较高。本研究说明,民族本质论是影响跨民族交往的重要因素,加强民族的社会建构论是促进跨民族交往的重要举措。
杨晓莉刘力赵显史佳鑫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
社会类别的心理本质论研究述评被引量:4
2012年
社会类别的心理本质论是人们关于社会类别具有本质特征的信念,它有认知性的根源,也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从生命全程观的角度来看,个体经历了从认知性的本质论向社会化的本质论的转变。心理本质论与群际态度也存在密切关系,大体来说,持有强烈的心理本质论的个体具有较为消极的群际关系。未来研究应加强对文化如何塑造心理本质论的运用以及如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发挥心理本质论的积极价值等方面进行的探讨。
杨晓莉刘力崔淼杨萌
关键词:群际关系
文化意象的构造与生产——视觉修辞的心理学运作机制探析被引量:98
2011年
图像符号如何以修辞的方式构造了某种"劝服性话语",这是视觉修辞研究的基本命题。根本上讲,图像所表征的文化意象之所以能够达到一定的劝服效果,是因为和特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情感诉求、历史记忆、生命哲学或身份想象建立了某种象征性联系,这使得图像意义的构造与生产过程完成了两次认知飞跃及话语飞跃:从"启发性认知机制"到"系统性认知机制",从"工具性价值观"到"终极性价值观"。
刘涛
关键词:视觉修辞
图像政治:环境议题再现的公共修辞视角被引量:33
2012年
视觉性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文化主因,社会争议建构与公共议题再现同样转向图像化表征。综观近三年中国极具影响力的6起指向环境问题的公民权利事件,以风景照片、政治漫画与新闻摄影为修辞方式的图像事件成为环境主义者轮番征用的社会动员途径。环境主义者借助图像事件这一批判性修辞策略构造了人们诠释、想象并重构生态秩序的基本途径,以此唤起通往绿色公共领域的公民行动,并最终完成对"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隐性书写和公共传播,这是视觉文化时代公共议题构造的一种极具后现代特征的公共修辞形式。
刘涛
“方韩事件”中的外部链接与长微博现象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2012年初,方舟子质疑韩寒作品"代笔门事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这一事件中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由于大量外部链接和长微博的使用,话题构造在微博空间,而舆论发酵却在微博平台,公众不得不在微博和博客之间来回切换,使得两种媒介形态出现了一场未经预谋的对话与碰撞。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致力于探讨并呈现"方韩事件"中外部链接与长微博现象背后的公众参与路径、粉丝行为特征、媒体互动机制及舆论生产方式。
刘涛肖明珊
“内部的局外人”——宗教对西方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本文首先以马歇尔·麦克卢汉为例,论述了宗教信仰对于传播学中媒介环境学派的影响。笔者认为在麦克卢汉的著作中,天主教渊源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两者具有很高的契合度。通过基督教与传播关系历史的纵向比较,以及与其它传播学流派的横向比较,本文发现基督教或犹太教等宗教在媒介环境学派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尤其体现在言语观、时空观、文化观、技术观等方面。而这种影响的原因,则是由于媒介环境学派是世俗社会"内部的局外人"。
嵇美云
关键词:宗教信仰麦克卢汉传播学史
“方韩事件”中的外部链接与长微博现象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2012年初,方舟子质疑韩寒作品"代笔门事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微博的"索引""摘要"与"整合"的编辑功能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一事件中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由于大量外部链接和长微博的使用,话题构造在博客空间,而舆论发酵却在微博平台,公众不得不在微博和博客之间来回切换,这使得两种媒介形态出现了一场未经预谋的对话与碰撞。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致力于探讨并呈现"方韩事件"中外部链接与长微博现象背后的公众参与路径、粉丝行为特征、媒体互动机制及舆论生产方式。
刘涛肖明珊
关键词:外部链接长微博群体极化
新社会运动与气候传播的修辞学理论探究被引量:39
2013年
气候传播是一种典型的新社会运动形态,而新社会运动本质上体现为一场作用于意识深处的修辞运动。为了在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上制造深层次的认同体系和集体行动,这便需要从"意指概念"(ideographs)、"语境"(context)、"隐喻"(metaphors)、"意象"(images)和"接合"(articulation)这五个相互关联的修辞机制和修辞实践切入进去,以此完整地把握气候传播的修辞学理论框架。
刘涛
关键词:气候传播新社会运动语境意象
西部民族聚居区传播理念的重构与调适被引量:1
2014年
移动互联网技术革新所引领的基于交往的社会化媒体在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兴盛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文化革命。在媒介化社会与社会化媒介不分彼此的社会空间里,交流与沟通成为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新问题。我们需要摆脱被国内严重误读的庸俗功能主义对策思维,探究以主体间性为传播视阈的长效机制,塑造以媒介为纽带,以人际传播为核心的去大众传播化的"间性文化"观,才能完成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整合与和谐。
马廷魁
关键词:主体间性调适
网络造句:公共议题构造的社会动员与公共修辞艺术被引量:15
2012年
网络造句行为的蔓延见证的是草根阶层构造并设置公共议题的能力和智慧,本质上体现了一种指向公共修辞的草根叙事艺术。公共修辞是一个与个体修辞相对应的概念,核心强调以公共利益为根本诉求的议题构造与话语生产理念。作为一种公共参与途径,网络造句往往借助"语境再造"、"借巢孵卵"等公共修辞策略达到公共议题构造的政治目的,所体现的是一种间接的、迂回的、赌博式的、偷袭式的政治抵抗艺术。
刘涛
关键词:公共议题社会动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