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4054)

作品数:25 被引量:64H指数:5
相关作者:陈敬超于杰周晓龙冯晶陈守东更多>>
相关机构:昆明理工大学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电气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一般工业技术
  • 13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5篇动力学
  • 5篇双辊
  • 5篇双辊连续铸轧
  • 5篇铸轧
  • 5篇连续铸轧
  • 5篇连铸
  • 5篇合金
  • 5篇分子
  • 5篇分子动力学
  • 5篇AG
  • 4篇凝固
  • 3篇第一性原理
  • 3篇元胞
  • 3篇元胞自动机
  • 3篇双辊连铸
  • 3篇凝固微观组织
  • 3篇自动机
  • 3篇扩散
  • 3篇纯铝
  • 2篇动力学模拟

机构

  • 20篇昆明理工大学
  • 3篇内蒙古第一机...
  • 2篇云南铜业(集...
  • 1篇贵阳铝镁设计...
  • 1篇云南省新材料...

作者

  • 19篇陈敬超
  • 11篇于杰
  • 7篇冯晶
  • 7篇陈守东
  • 6篇周晓龙
  • 3篇吕连灏
  • 3篇杜晔平
  • 3篇杨运川
  • 3篇叶未
  • 3篇刘琳静
  • 1篇唐雪莲
  • 1篇曹建春
  • 1篇黄攀
  • 1篇封皓
  • 1篇黎敬涛
  • 1篇洪振军
  • 1篇樊勇军
  • 1篇王鹏
  • 1篇彭平
  • 1篇甄翠玲

传媒

  • 6篇稀有金属材料...
  • 2篇热加工工艺
  • 2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材料科学与工...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特种铸造及有...
  • 1篇机械工程材料
  • 1篇材料导报
  • 1篇材料工程
  • 1篇复合材料学报
  • 1篇航空材料学报
  • 1篇石油化工
  • 1篇Journa...
  • 1篇Transa...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3
  • 9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g-Al_2O_3粉体复合材料形成过程分子动力学模拟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了Al-Ag合金粉末在氧化气氛进行热处理的物相转变与扩散行为,着重对物相扩散速率、转变温度、Ag-Al2O3物相转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原子与Al原子的相互作用为Ag原子的扩散提供动力,Ag的析出与Al2O3致密氧化膜的形成相互冲突,在600 K氧化气氛下合金粉末中Ag的析出速率大,内部形成Ag2Al相。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设计与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表明通过控制反应温度、Al2O3致密氧化膜的形成和Ag的短路径扩散能够控制Ag在纳米尺度内。
于杰陈敬超洪振军冯晶
关键词:分子动力学模拟催化剂扩散
铝双辊连续铸轧凝固微观组织的数值模拟(英文)被引量:11
2012年
在研究双辊连铸纯铝薄带凝固过程的基础上,基于金属凝固的基本原理,并运用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双辊连续铸轧纯铝薄带凝固的异质形核,枝晶尖端的生长动力学(KGT),柱状晶向等轴晶生长的转变(CET)的解析模型;建立基于元胞自动机(CA)的双辊连铸纯铝薄带凝固组织的仿真模型,为双辊连铸薄带凝固组织的仿真模拟奠定基础,从而为双辊薄带连铸工艺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同时,利用双辊薄带连续铸轧纯铝凝固微观组织过程验证数学模拟的可行性。
陈守东陈敬超
关键词:双辊连续铸轧凝固组织仿真模拟
反应合成法制备Ag/SnO_2复合材料中Ag_6O_2/SnO_2低指数界面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利用Ag/SnO2复合材料界面高分辨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运用第一性原理对复合材料界面结合进行模拟计结果表明,反应合成后Ag6O2(101)面与SnO2(110)面存在晶格匹配,结合能、布居分布和态密度均表明这两个自由表结合与实验现象吻合,电子差分密度进一步证实未分解的Ag6O2向Sn提供富氧环境,利于纳米SnO2颗粒生成,分析界面表层原子的弛豫状态。
杜晔平陈敬超冯晶周晓龙于杰
关键词:结合能弛豫AG/SNO2
基于CAFE模拟双辊连铸纯铝凝固微观组织
2012年
鉴于双辊薄带连铸等轴晶区半固态铸轧组织对产品性能的重要性,基于热传输、流动传输、溶质传输等基本传输过程以及晶粒生长物理过程,建立了双辊连续铸轧纯铝凝固过程的宏观温度场、浓度场、微观组织及枝晶形貌演化的三维数学模型.采用CA-FE法对双辊连续铸轧纯铝在水冷钢辊连续铸轧中的凝固过程进行了模拟,采用光学显微镜研究了铸轧工艺参数对凝固组织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合理描述晶粒沿任意角度生长的过程,温度场、溶质场和微观组织形貌的模拟计算结果合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检验了模型的正确性.
陈守东陈敬超吕连灏
关键词:双辊连续铸轧凝固微观组织数值模拟
稀贵金属材料微结构研究中的计算材料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总结概述了近10年来研究团队在材料微结构计算方面的研究成果,首先简述了计算材料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对计算材料学在各个领域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计算材料学在材料微结构研究中的作用,研究对象的尺度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途径等.最后基于目前计算材料学的应用现状,对其发展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陈敬超于杰黎敬涛周晓龙
关键词: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有限元
对冷拉拔铜锡合金导线显微组织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等温等体积的分子动力学(NTV-MD)及均方根位移和径向分布函数研究了铜锡合金中的锡在铜基体中的存在形式和分布,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锡以固溶的的形式分布于铜基体中,有可能形成铜锡中间相Cu_6Sn_5,但锡在铜基体中没有发生团聚现象;试验结果验证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准确性。
陈守东陈敬超封皓杨运川
关键词:分子动力学径向分布函数显微组织
Cu-Sn-Zr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通过对Cu-Sn-Zr、Cu-Sn连铸连轧合金冷拉处理,对其显微组织进行透射电镜分析,力学、电学性能测试,对比发现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关系,并对Zr在Cu-Sn合金基体中的作用机理及性能影响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Zr是以固溶的方式存在于Cu-Sn合金基体中,能与Sn结合形成Sn-Zr固溶相,Zr的加入能细化晶粒,并有利于Sn的析出,能显著改善其力学性能,同时保证电导率和材料的韧性。
杨运川陈敬超冯晶吴予才周晓龙杨建军于杰
关键词:铜合金固溶连铸连轧细化晶粒
采用一种改进CA模型模拟双辊连铸纯铝凝固过程的晶粒生长(英文)被引量:1
2013年
基于枝晶生长的基本传输过程和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on,简称CA)-有限元(Finite Element,简称FE)模型基本原理,建立了适应双辊连续铸轧纯铝薄带工艺特点的凝固过程形核和晶体生长的数学模型。模型耦合了宏观温度场和微观组织模拟计算,考虑了溶质扩散、曲率过冷和潜热释放等重要因素的影响,能够模拟凝固过程中枝晶生长的形态。应用本模型对双辊连续铸轧纯铝薄带凝固过程中等轴晶生长、等轴晶多晶粒生长及柱状晶生长、柱状晶向等轴晶演化进行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陈守东陈敬超于杰
关键词:双辊连续铸轧
Ag离子注入不锈钢分布状态与抗菌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抗菌性能的发挥取决与材料表面抗菌相的分布,采用MEVVA源高能离子注入机对A304不锈钢进行不同剂量Ag的注入,利用SEM、EDX对材料表面形貌和成分进行分析和通过后期的热处理和抗菌实验发现:样品对大肠杆菌、金霉球菌的抗菌效果达到96.6%和97.1%;过饱和注入的Ag出现Ag的团聚现象,不利于抗菌效果的发挥;非饱和往复注入通过热处理后出现含Ag弥散相。Ag的充分析出是材料发挥抗菌性能的所在,而饱和注入的不锈钢则出现大量银的团聚现象。
贾清翠于杰陈敬超马坡
关键词:抗菌不锈钢离子注入
First-principles investigation of the phase stability of MgAl_2 compounds
2012年
First-principles have been calculated to investigate the phase stabilities of the intermetallic phase of MgAl2 compounds by electronic structures and the charge distribution maps. The first-prin- ciples employed the norm-conserving pseudo potential density functional method. They were calcu- lated both with the Ceperley and Alder data as parameterized by Perdew and Zunger(CA-PZ) of local-density approximation (LDA) and with the Perdew Burke Eruzerh (PBE) form of gradient-corrected approximation (GGA). A better method was found by comparing results from these two ultrasoft pseudo potentials. The present calculations indicate that LDA is better than GGA compared with references. This work also compared the lattice parameters, cohesive energy, formation enthalpy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 between theoretical results and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where available ). The calcul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unit cell volume get smaller after optimized and cohesive energy and formation enthalpy of C14 structure is the highest. The calculated structures are stable and the stability is aligned as C36 〈 C15 〈 C14.
陈蓉陈敬超潘勇
关键词:FIRST-PRINCIPLES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