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0ZR1402900)
- 作品数:1 被引量:7H指数:1
- 相关作者:赵超田晓晨闻玉梅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持续表达的新致病机制被引量:7
- 2010年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持续阳性是控制乙肝中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本研究通过揭示HBsAg致病机制的基础研究,寻找抑制或清除HBsAg的新途径。通过建立有可比性的HBsAg转基因鼠和稳定表达细胞系及相应对照,进行比较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了HBsAg在HBV慢性感染中的一些新致病机制。其中包括:HBsAg促进肝细胞内CypA分泌,后者可趋化炎症细胞在HBsAg阳性灶周围浸润;在细胞模型中,HBsAg分泌可引起胞内GRP78蛋白下降,导致肝细胞抗凋亡能力减弱;发现HBsAg在细胞中可上调截短的LEF1基因的表达,缺乏活化全长LEF1促成瘤和增殖活性;而肝癌组织中LEF1则倾向于核内分布,并活化Wnt下游基因Cyclin D1与c-myc,有促肿瘤活性。在转基因鼠和细胞模型中都发现了物质和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发生变化,并与临床慢性乙肝患者表现相符。研究中有关CypA的发现提供了抑制HBsAg的新途径;有关代谢的变化提出了改变饮食内容与习惯可能有利于HBsAg阳性感染者的预后。
- 赵超田晓晨闻玉梅
- 关键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致病机制慢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