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7303-002)
- 作品数:20 被引量:171H指数:7
- 相关作者:杨长明杨殿海傅扬王凤文王斌更多>>
-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合肥市排水管理办公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基于1D/2D耦合模型的排水系统内涝重现期校核被引量:4
- 2014年
- 耦合一维(1D)管网/二维(2D)地表漫流模型可以准确描述城市地区的暴雨积水过程,特别是超设计标准暴雨造成的城市内涝的演进全过程。以合肥市杏花排水系统为例,构建1D/2D耦合模型,通过实测数据完成模型的率定验证,在50年一遇的极端暴雨条件下,模拟杏花系统的内涝演进。结果表明,该排水系统内地形起伏较大,道路调蓄涝水的能力差,且不能配合市政排水系统行泄涝水,在极端降雨条件下形成了严重的局部涝灾。本研究为根据内涝设计重现期校核城镇排水系统排除积水能力规定的实施提供了参考。
- 钱立鹏李田
- 关键词:城市排涝
- 新型物化凝聚剂控制河道底泥营养盐释放的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通过实验室模拟试验,考察了一种新型物化凝聚剂在不同投加量和反应时间条件下控制污染河道底泥营养盐释放的效率。结果表明,在污染河道底泥中注入新型物化凝聚剂48 h内,底泥表层结构呈现多孔性的渐变过程,微生物生存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对上覆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测定发现,新型物化凝聚剂注入底泥中能有效抑制底泥中总氮(TN)、氨氮和总磷(TP)的释放,同时也抑制了上覆水体中氧化还原电位(ORP)和化学需氧量(COD)浓度的上升;新型物化凝聚剂投加量越大,控制底泥营养盐释放的效果越好。上述结果表明,采用新型物化凝聚剂对污染河道底泥进行原位改良,可成为底泥就地处理和控制河道底泥营养盐释放的一种技术方法和发展方向。
- 卜勇崔康平慈曾福王斌王郑孟蓉颜琨
- 关键词:底泥营养盐释放
- 积雪中氮、磷污染物浓度及其垂直分布特征被引量:1
- 2018年
- 分别于2014、2015年采集合肥市区两场典型降雪雪样,对地面积雪按每层1cm进行分层收集,同时采集整体雪样,测定雪样中TN、氨氮、TP和COD。采用一次线性方程对积雪层自下而上方向上对污染物浓度进行趋势拟合。结果表明:(1)积雪层中TN和氨氮按自下而上的方向浓度的线性变化趋势为逐层递减的变化趋势,而TP和COD在积雪中的垂直变化特征不明显。(2)2014、2015年合肥市区两场降雪积雪中的氮、磷污染物主要以TN污染为主,分别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和劣Ⅴ类水平。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湿沉降相比,合肥市区降雪积雪中氮、磷污染物浓度基本相近。
- 傅扬陈璐艳谢捷谢捷杨长明刘江
- 关键词:积雪氮磷
- 南淝河沉积物污染特征及评价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对南淝河当涂路桥上游至董铺水库河段的沉积物进行系统地分析,测定了有机质、总磷(TP)、总氮(TN)及重金属Pb、Cr、Zn的含量。研究了沉积物中各个测定指标的垂直分布规律,各采样点的污染指标含量均呈现随着取样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作出了评价,结果表明,南淝河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属于轻度生态危害。对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和有机氮运用有机指数和有机氮评价法进行评价,发现南淝河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和有机氮均处于超标状态。
- 刘旭崔康平吴玉杰慈曾福王斌闻陆鹏卜勇
- 关键词: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
- 合肥市中心城区内涝成因、改善策略与案例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通过对2012年8月20日典型强降雨造成的积涝点统计,对合肥市中心城区内涝积水的分布情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分析,进而提出了主要工程改善策略:"蓄排协同"提高已建城区排水管网的排水标准;规划设计超标雨水蓄排系统。针对两个典型工程案例,运用水力学模型等手段,分析了主要积涝成因,进行了主要工程改善策略的技术应用,并对其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蓄排协同管道系统与超标雨水蓄排系统能够应用于合肥市排水系统的升级改造,可解决已建排水系统提标改造的技术瓶颈。
- 徐连军钱静袁良松高原林琳李兵
- 关键词:内涝水力学模型
- 城市污水处理厂表曝氧化沟脱氮改造工程设计被引量:11
- 2014年
- 针对某污水处理厂转碟曝气氧化沟存在的充氧不足、脱氮效率低和转碟噪声较大等问题,提出了取消曝气转碟,配套微孔曝气系统,将氧化沟改造为前置缺氧区的A/O反应池,增加缺氧池搅拌系统和好氧池硝化液内回流系统,在好氧区和缺氧区之间设置调节段,以及在好氧区末端设置脱气区等改造措施。工程实践表明,改造工程出水NH3—N、TN及TP平均浓度分别为1mg/L、6.45mg/L以及0.1mg/L,有效提高了系统的硝化、反硝化及生物除磷效果。
- 高守有刘森彦黄鸥李艺
- 关键词:氧化沟表面曝气深度脱氮微孔曝气
- 运行方式对厌氧区碳源分流多级A/O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采用厌氧区碳源分流多级A/O工艺进行了低碳、高氮磷市政污水的中试试验,研究了运行方式对该工艺去除有机物以及脱氮除磷的影响。通过7个阶段的连续运行比较,得到系统最优流量分配比(体积比)为厌氧区分流75%∶25%,最终出水COD、氨氮、TN、TP质量浓度分别为20.8、0.64、14.2、0.89mg/L,基本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流量分配比对去除COD、氨氮基本没有影响,对去除TN、TP的影响较大。通过对内回流位置研究发现,内回流位置在消氧区更有利于处理效果的提升。通过对进水负荷研究发现,COD和氨氮污泥负荷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控制TN污泥负荷为0.040kg/(kg·d)时对TN的处理效果较好。
- 沈翼军吴瑒杨殿海张浩张新喜
- 关键词:多级A/O脱氮除磷
- 氧化沟工艺污水处理厂脱氮改造工程设计被引量:10
- 2013年
- 通过对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进行分析,对现况采用表面曝气的氧化沟进行改造,在保证充分硝化的前提下,将氧化沟内划分出独立的反硝化区域以强化反硝化;设置调节段,根据进水水质变化,通过调节段的功能调整实现变化硝化或者反硝化的目的。改造工程实施后,氧化沟的出水氨氮目标值为小于1.5mg/L,出水总氮根据进水碳氮比情况控制在10~15mg/L。
- 刘森彦高守有黄鸥李艺王平
- 关键词:氧化沟表面曝气
- 微孔曝气与覆盖对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磷形态分布及释放过程的影响被引量:9
- 2015年
- 采用自行研发的泥-水界面微孔曝气系统,开展了底泥表面曝气和覆盖对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磷释放及形态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孔曝气能够有效提高上覆水的溶解氧(DO)和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Eh),能够将泥-水界面Eh维持在-100 m V左右,DO提高到6 mg·L-1以上.与对照比较,原位覆盖处理的上覆水DO和Eh有一定提高,但仍明显低于微孔曝气处理.与对照相比较,微孔曝气处理均有效降低上覆水中总磷(TP)和溶解性正磷酸盐(PO3-4)的含量.试验结束时,微孔曝气(A)和微孔曝气+原位覆盖处理(A+C)上覆水中TP含量由初始的0.201 mg·L-1分别降至0.062 mg·L-1和0.050 mg·L-1;上覆水中PO3-4含量由0.086 mg·L-1和0.078 mg·L-1分别降至0.026 mg·L-1和0.023 mg·L-1.与对照相比,微孔曝气处理明显降低了底泥间隙水中TP的浓度,在整个培养期间,其TP含量平均下降38.8%(A)和47.9%(A+C).底泥原位覆盖处理对抑制泥-水界面磷释放能力要弱于微孔曝气处理,而且在试验后期(50 d),上覆水中TP和PO3-4的含量均有所反弹.不管有无覆盖,泥-水界面微孔曝气处理均显著改变了表层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显著降低了底泥中铁铝结合态磷(Fe/Al-P)组分比例,而钙结合态磷(Ca-P)含量比例却出现明显增加.单一的表面覆盖处理对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没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与单一的处理效果相比较,泥-水界面纳米微孔曝气处理,并结合底泥原位覆盖,更有利于抑制城市重污染河道泥-水界面中磷的释放风险.
- 杨长明荆亚超沈烁徐琛
- 关键词:原位覆盖磷形态
- 地表水的生物基浮床原位强化净化技术被引量:2
- 2015年
- 为研究强化生态浮床对地表水的净化作用,选取了鸢尾、菖蒲、千屈菜、伞草、美人蕉五种常见浮床植物,筛选硝化菌、反硝化菌、氨化细菌结合竹炭制作生物基,构建微生物-植物组合生态浮床进行水体修复的室内模拟。结果表明五种植物构建的普通生态浮床对TN、NH3-N、TP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1.1%、51.2%、28.4%和43.6%,其中美人蕉的综合净化效果最佳,菖蒲、鸢尾、伞草次之,千屈菜最差。添加适量生物基,构建微生物-植物复合系统,可明显提高对水质的净化效果,TN、NH3-N、TP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1%、85.6%、62.6%和72.4%,其中生物基与美人蕉、鸢尾、菖蒲的组合系统,可使出水水质达到Ⅲ类水体要求,生物基-美人蕉组合对TP的去除效果达到Ⅱ类水体要求。试验证明生物基浮床可强化地表水的原位修复。
- 李晓雅崔康平许为义洪天求慈曾福王斌
- 关键词:地表水处理生态浮床脱氮除磷